书城职场好莱坞故事
37570600000057

第57章 、试拍(上)

三位主演,分别签下了合同,金凯瑞的合同条件多了点,片酬30万美元,亚历山大和格温妮丝分别是20万和15万。新人拿这个片酬不算低,两年前的朱莉亚-罗伯茨第一次担当女主角拍《风月俏佳人》时,片酬也才30万,而且那部电影投资大多了。

今年以来,好莱坞演员的身价又在上涨,不过那是一、二线明星,理由嘛,随便翻翻就能找到。一是德国资本的介入,让好莱坞的电影行业焕发勃勃生机;其二,东欧几个信马克/思的国家倒台,转向资本主义,电影市场也全部向美国开放;同时美国电影也在亚洲攻下了几个重要市场,海外票房同去年相比,己经有不小的涨幅,效益如何之好,不提高待遇怎么行呢,于是演员在经纪人的人怂恿下趁机加价。阿诺德说他值1500万美元,人家史泰龙不服啊,所以也跟着涨。他一涨,一线明星也开始自抬身价。

早在上个星期,西恩就写了一份《阿呆与阿瓜》的选角名单,发送到了演员工会和各大经纪公司。

他在选角名单里列举了一些选角的基本要求,比如性别、身高、气质、肤色等。经纪人会根据要求自行筛选,如果自己名下有符合要求的艺人,就会把相关资料发到剧组,剧组再和他们约定时间试镜。

这部电影除了主要演员由李莫负责,其它不重要的角色都是西恩和选角导演作主。一部电影分台词和没台词的龙套演员,这些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

美国的版权法对于保护私人肖象权,真是下了大力气。只要是在电影中露过面的人,哪怕一个背影,都需要他们本人签字同意并支付报酬。也就是说,只要在电影中出过镜的,都是要拿报酬的。别以为拍外景的时候,随便在大街上把摄影机一架,就可以开机了,如果不经意间把过路人拍进去了,那就等着当被告赔钱吧。

美国的电影保险公司在承接电影保险时,会专门审核出镜人员的合同,只要少了一份,就通不过,也就别想上映。

所以这些龙套角色,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不可能全部去过问。只有当角色确定下来时,他们会把资料和试镜录镜带交给李莫最后拍板,

说到底,他还是电影的投资人和导演,虽然没有参与这么小角色地甄选,但仍有最终的否决权,只有导演才最清楚自己的电影里需要什么样的演员。里面还是有几个重要的配角,也是他重点关心的,只要不出现大问题,就可以定下来了。

剧组的职务繁多,需要大量招人,既要例如后勤、杂务、司机、保安等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人,也需要灯光、道具等专业人士。

只有有钱,在好莱坞最不缺的就是专业人士。《阿呆与阿瓜》只是公路喜剧电影,没有激烈的打斗赛车,也不需要复杂的场景,更不用电脑特效,筹备工作相对简单多了。在选角的这段时间里,西恩已经找好了这方面的人员了,并签好了合同,随时可以开机。

目前还没有解决的岗位,只有剪辑师、配乐师、作曲,这些都是后期工作所需要的,可以边拍边慢慢去联系。现在拍得可是专业的电影,不象《解剖外星人》那会,什么道具都用不上,也不需要演技,甚至连说话都省了。

李莫最关注的还是摄影师。如果说导演是大脑的话,那么摄影师就是手脚,这两个岗位的合作是否默契,直接影响着电影的最终效果。

导演想找一个善察己意的摄影师很难,而摄影师更想找一个合得来的导演,端个稳定饭碗。这两者的关系,有那么点象男和女、公和母。所以,如果导演和摄影师合得来,一般就会长期合作下去,于是很多导演就这样有了自己的御用摄影师。

象罗伯特-理查善于利用莹光、顶光效果使得电影充满着离奇和迷失色感,这使他成为奥立佛-斯通的御用摄影师。而安德鲁-库柏也经常被马丁-斯科西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顶尖导演钦点,但人家不以为荣,反而牛哄哄地对记者说,我从来不认为马丁的电影有多好,之所以和他合作是,是因为十几年的友情,马丁也只能一笑了之。

李莫才刚开始入行,他毫无人脉,想要御用摄影师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好由西恩替他寻找。

摄影师签的是罗素-卡本特,刚过四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年纪,拍过《摩登大侠客》、《半夜鬼上床5:猛鬼怪胎》等五六部不知名的小成本电影,算是有点经验,看来两人要慢慢磨合。

5月20日,洛杉矶西部一处偏僻的街区,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长蛇般的车流,此时是上午,时间还早,天气也不热,很适合外景拍摄。

街道边,到处站满了龙套演员和剧组人员,他们都作好准备,在等待着电影拍摄的开始。今天没有亚历山大的戏,但被李莫拖过来感受气氛。

各类器材都已经架设好了,摄影、灯光人员在进行着最后的调试,丹尼尔-所罗门——那个拦着他投简历的南加大学生,西恩把他录用了,正在协助铺设导轨,偶尔和摄影师罗素-卡本特讨论讨论,学习点经验。

罗素-卡本特刚和李莫商量了一阵如何拍摄,现在在现场打转,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他都要清楚,导轨怎么铺设,摄影机怎么移动,演员走位的方向,哪里是死角,他要作到非常熟悉。

其实在正式开拍前,所有人中就数导演最轻闲,因为要准备的事有副导演全作了。三位副导演:第一副导演管今天的事,第二副导演管明天的事,第三副导演管昨天的事,分工条理明晰,不用李莫头痛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亚历山大左看看,右看看,嘟囔着嘴说道:“我们真的要拍电影了?这不是作梦吗?”

剧组的人员都各施其职,参与演出的人员也在房车里化妆和换衣服。德鲁首先从房车里跳出来,远远的对着李莫招手。李莫以为她有什么事,走过去道:“有什么需要效劳的?”

她却指了指藏在房车后的一个白人女人,李莫记得那个女人是和金凯瑞一起来的,那是他的妻子梅莉莎-凯瑞,手里抱着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是他们的女儿。

她站在房车后,小声的说道:“我是吉姆的妻子,梅莉莎-凯瑞,这是我的女儿。昨天吉姆一天都没出门,一直拿着剧本不停的在练习。可他实在太入迷了,上洗手间时还在想着怎么表演,不小心摔了一跤。他的头部撞在马桶上,把门牙磕坏了,我听说制片人不喜欢他,我请求你多点他一点机会吧,我看得出来,他己经很努力了。”

看着她眼里那一丝卑微的乞求,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小人物也有理想,但他们的理想却要打着手电筒才能被人看到。

李莫心想,这部电影又不是偶象剧,磕一下门牙没什么大碍,道:“你放心,我很看好他,会给他足够的表演时间!”

梅莉莎-凯瑞轻轻捂住她女儿的嘴,不让她发出哇哇的声音,道:“我不想让他知道我找你求过情,你别告诉他好吗?”

李莫点头道:“我答应你。你是一个很称职的妻子!”

第一副导演亨利-迪肯过来提醒,演员、灯光、摄影、录音组全部准备好了。同步录音和线性剪辑都是近几年搞出来的新花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拍电影的手法也在进步。

随着第一副导演的喊声,工作人员都走上了岗位。德鲁和龙套人员站好了位,上午的龙套里有两位华人。好莱坞的银幕上,华人演员太少,李莫也无力改变,但在他自己的电影里,多增加几个龙套,总还是能作到的,他就想潜移默化,看看能不能让美国观众慢慢习惯亚裔面孔的存在。

环顾了周围一圈,发现剧组所有人都在望着他。亚历山大对着他轻轻鼓掌,但没有发出声音。

在好莱坞,开机前喊“Action”的口令,是第一副导演的职责,这个口令和场记打板一样,只是流水线的一道工序,除了顺序不同,其它没有任何区别。导演只需要坐在监视器后,发现有错喊“CUT”就行了,今天李莫把这个任务要了过来。

他走到了摄影机的后面,心跳得象锅里烧开了的水一样,就差从嘴里冒气了,今天站到这个位置,真是不容易啊。他现在终于作到了,马上就能拍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这是真正的电影,不再是《解剖外星人》那样的噱头纪录片。

他抚摸着摄影机,象抚摸女孩的肌肤一样小心。从取景框望去,这是一台pannavision(潘纳威申)摄影机。好莱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电影,都采用这种机型拍摄,由于厂家只出租,不出售,所以具体价值不清楚,但肯定不菲。厂方还宣称它的镜头能够做到完全没有畸变,这比同类品牌的阿莱强多了。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碰过这么高端的机器,所以也只是半信半疑。

场记拿着场记板,作好打板的准备。李莫挥着手,洪亮的声音喊道:“开拍!”场记在摄影机前面喊着这个镜头的序号和场次,然后敲下了场记板,这是为了方便后期的声音和图象剪辑。

开始的镜头是德鲁扮演的一个奥地利女孩,在路边等车。而金凯瑞扮演的罗伊开着加长礼宾车去接女主角,路过时借问路搭讪她。

由于是小场面,只架了一台摄影机。

第一个是长镜头,先用摇臂水平拍下街道招牌等周边环境,让人看过后知道故事发生在何处,然后用中景俯视,镜头慢慢向下移动,视线转移到了等公交车的德鲁身上。这个镜头的设计,带有一定的上帝视角,让观众象在偷窥别人一样。

镜头是电影的基本单位,一部电影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不同的长短镜头组成的。如果把一部电影比喻一篇文章,那么一个单一的镜头就象一个词语,一组镜头就形成了句子或者段落。

一辆加长林肯车从她面前路过,没走多远,又退了回来,后面的车窗慢慢摇下,金凯瑞的头从只开了一半的窗户里滑稽的伸了出来,张嘴问道:“打扰,请问医学院怎么走?”

李莫喊了一声“CUT”,指着金凯瑞的嘴问道:“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话不张开嘴,声音含含糊糊的,这样录音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