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张让的嘲讽,何进恼羞成怒,伸手便要拔剑,但是想到现在还在宫门处,人多眼杂,若是自己在皇宫门前拔剑的事情传到那些世家的耳朵里,只怕到时会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思虑再三之后,何进还是略显不甘地放下了拿在剑柄上的手,眼神略显怨毒地看了一眼仍旧在宫门内哂笑的张让,心中愤恨地想到:“我才不管你用了什么手段让太后如此保你,我总有一天会让你知道,就算是有皇太后在你背后为你撑腰,你也得将你的老命乖乖的交到我的手上!哼!”
何进愤恨一声,转身踏上自己的车驾,疾驰而去。
何进原本想要除去张让的原因,口头上虽说是为了报旧时的仇恨,但是这些旧仇恨,大多是一些十几年前的陈年旧事了,在何进的妹妹当上皇后,并生下一子之后,张让等人就知道何进的崛起,已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了。
所以,从那时开始,张让就很少给何进下绊子了,反而还一直在拉拢何进,还许给何进很多好处。那时的何进,除了一个在宫中位高权重的妹妹以外,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势力,再加上他的出身不好,朝中的大家族也是对他不但不敬,而且也远之。
所以宦官对他的拉拢,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但是因为当时十常侍的名声问题,何进并没有在明面上跟十常侍合作,只是在私底下做一些小交易。
但尽管只是这样,在那段时间,何进与十常侍之间也是有了不错的合作关系,虽然以前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完全只考虑利益的政客来说,这些小摩擦完全不算什么。
所以,何进此次要对付宦官集团,跟以前的旧仇恨根本没有丝毫的关系,何进的目的,只是为了宦官集团手中的势力,若是何进咋这个时候消灭了宦官集团,何进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这个时段的强势期,将宦官集团的资源全部纳入囊中,到那时,袁氏等朝中大家族根本就不可能会是他何进的对手了。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十常侍居然找了太后作为他们的保护伞,以现在这个态势来看,若是得不到太后的允许,只怕自己再怎么占据道义,也是不可能对宦官下手的。
可是何进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既然劝说不动太后,那就只有……
回府之后,何进立即召集了袁绍、陈琳、曹操等一干幕僚,陈述事实,于是变向众人阐述了想要召集外地将领带兵入京,威逼太后交出张让等人的想法。
然而还没等何进说完,主簿陈琳便急忙起身劝道:“大将军不可啊,现在将军总领皇威,掌握禁军大权,龙骧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这好比烧着火炉子燎毛发,有什么为难的?合于道,违于经,为天人所顺。如今抛弃手中利器,反而去结交外援,岂不是多此一举?况且,大军集结起来,势强则为雄,这就是所谓的干戈倒拿,将手中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功决不城,徒徒成为乱恶的台阶啊!”
陈琳的话,言辞陈恳,有理有据,袁绍曹操等人纷纷起身赞同,但是何进却是丝毫不予理会,当下便修书给在河东驻军的董卓和并州刺史丁原,以“清君侧”的名义令他们立即带兵入京。
事已至此,袁绍曹操等人也是丝毫没有办法,走出大将军府邸,曹操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乱天下者,必进也!”
……
两日之后,河东郡安邑县太守府中,董卓看着手中的书信,心中激动异常。
董卓自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因战功赫赫,受到朝廷的多次重用,不断升迁,尤其是在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击败韩遂、北宫伯玉等人的进攻之后,他的势力就日渐壮大,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间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如今他手中的军队的规模,已经扩张到了将近二十万。而且凉州之地盛产良马,经过这几年的培养,董卓手下的骑军已经扩张到了近八万余。
董卓势力的日渐膨胀,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为了遏制董卓的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在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朝廷将董卓征为不掌实权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的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
当时灵帝病重,对于董卓的问题也是十分着急,所以便急忙召董卓入宫,拜他为并州牧,麾下部队隶属皇甫嵩。
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的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
董卓以此拒绝交出兵权,随机率领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屯兵河东之后,整个陇西便成为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成为了地方的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
迫于种种的压力之下,灵帝不得已之下,只好将董卓的问题暂时放在了一边。
但是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实力,极度膨胀的野心促使董卓开始着手设计问鼎中央政权的具体计划和步骤。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四月,灵帝驾崩于嘉德宫,深知朝廷派息之争的董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暗自窃喜,他密切注视着朝廷各派系的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见机行事。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董卓的苦苦守候之下,进入中央政权的机会,终于是来到了他的手上……
仔仔细细地将手中的书信翻看了三遍之后,董卓大喜过望,连忙对着身边的亲卫说道:“快!快!马上传召参军李儒!就说是京城有变,快!”
看得董卓这么一副样子,亲卫哪里敢怠慢,“诺”了一声之后,便急匆匆地冲出府门而去了。
“我董卓扬名立万的时候,终于是要到了!!”紧了紧手中的书信,董卓深情激动地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