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37651800000007

第7章 图书的分类及起源(1)

总集和别集

总集是我国历代文学着作的总汇,《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另立“总集之部”。总集的本身不是工具书,而好多工具书却取才于总集。我国现存最早的总集是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其后,总集可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诗文并选: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这是总集的正统派。

2.各家汇刊:如明张博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胡风丹《六朝四家全集》,这种以汇刻为主的总集,一般不加甄选。

3.通代总集:如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64卷,近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54卷,大致是重在辑轶。

4.断代总集:如宋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清黄宗羲《明文海》都是文总集;清康熙朝的《全唐诗》、朱彝尊的《明诗综》、徐世昌《晚晴移诗汇》、陈衍《近代诗选》等均为诗总集。断代总集一般也重在辑佚,力求搜罗完备,不加抉择。故资料保存较多。

5.地方总集:如清王豫《江苏诗征》、阮元《两浙鞲轩录》为一省的总集;吴颢《国朝杭郡诗辑》、董沛《四朝清诗略》为一郡诗总集。地方总集均是因人存诗,取舍标准较低,属资料性质的。

此外,还有专门体裁的总集、如词的总集、曲总集、骈文总集、诗话总集等。

与总集相对收录个人作品而成的诗文集称别集。如刘向的作品辑《刘中垒集》、东方朔的文集《东方先生集》等,多数别集以文艺性作品为主要部分,但也包括论说、奏议、书信、语录等,内容相当广泛。

“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初义似为:“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多指闻熟悉掌故的人。宋代朱熹、元代马端临都对文献内容作了解释,但目前学术界对“文献”一词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一般的看法,“文”是历史上记载下来的经史典籍,“献”

则是后人对历史上典章制度等事发表的议论、追忆的记录。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称为历史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类型,《隋书·经籍志》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大类;至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扩大为五类。《辞海·文学分册》进一步扩大为九类,即:“诗经”、“楚辞”、“总集”、“别集”、“诗文评”、“词集”、“变文、诸宫调、散曲、时调”、“旧小说及笔记”、“通俗小说(附鼓词、弹词)”。

通过了解文学文献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种类,古代文学书籍同时期的刻印版本,古代文学目录的特点与演变。

经史子集的比例

中国古籍有63853种,分四部分。经部指儒家经书,占15.5%;史部指历史着作,占22.7%;“子部”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名家的各一部着作,占26.7%;集部指历代作家所写的各种文体的集子和文学评论,占35%。1919年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四部丛刊》,1927年中华书局印行的《四部备要》,都是收取四部的精华。隋炀帝曾辟四个书库收藏经史子集,故古籍又称“四库”。

家谱

家谱,通常有悬挂的宗氏图谱和帐簿式的家诸,有的叫做“家帐”。

过去,在祠堂里,往往都供奉着本族的祖先,悬挂着世系图谱,这称之为“家谱”。家谱又名“家乘”。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有一种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叫“谱牒”。《史记》有“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之句;《后汉书》有“上告祖灵,下书谱牒”之句;隋代称“谱系”。《隋书》载:“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今录具见存者,以为谱系篇。”古代的“谱牒”、“谱系”就是后来的“家谱”。在历史上,唐代尤为崇尚“家谱”。“贞观韧,有诏令天下贡氏族谱”。国家并设有“图谱局”,设置“郎令史”,掌握此项工作,于是,续谱之风盛行。在记述家谱的方法上,古人中出现了不同的主张与建树,形成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以“苏氏谱”与“欧阳氏谱”最为着称。而且引起一些名家与学者的重视,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科,称之为“谱学”。五代后,“谱学”日趋衰落。直到明代,明成祖朱棣“以靖难都北平”后,一般说,悬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百姓迁到河北定居。人们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了记住本族的发样之地,书以家谱加以记载。于是,修谱之风又盛行起来。此后,不断续写,习以为俗。

一般说,悬挂的图谱只表示姓氏支脉的繁衍情况,只记故去的死人。用作祭祀供奉,历史价值不大。“家帐”谱则有这样几个内容:其一,记载了民族迁徙。一般都记载了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的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这为研究民族迁徙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其二,记载了名人传略。一般家谱都记载了本族较有影响的人士,包括学位、官职、事迹等。如在清朝野史上都把大太监李莲英说成直隶河间人,16岁入宫。他的故乡——河北大城县李贾村《李氏宗谱》对李莲英的生卒年月、入官时间、官职品级以及随驾幸热河、狩西安等都有确切的记载,这就纠正了一些史书上的讹传。其三,记载了当地的重要事件。一般家谱序言中记载了民族的兴衰,社会变革,兵祸灾异等情况,等于一个大事记,如大城县白马堂村《马氏家谱》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祸生不测,清兵扎营龙化桥,余村被杀被掳者七十余人,是亦先人之大不幸也……”像这样大的事情,官办县志大概怕犯忌讳则未敢披露。而谱书则直言不讳,大胆揭露了清兵屠杀平民这一暴行,这是他书所不及谱书之处。

中国民间家谱早就引起国外学者的瞩目。美国犹他州还建立了一个“家谱学会”,专门研究中国的家谱。

《文心雕龙》趣事

刘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着名的文艺批评家。他出身贫寒,好学上进,年轻时就下苦功写成了一部文艺理论着作。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名人的指教。后来,他几次求见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都被拒之门外。在元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卖书郎,带着一个大包裹,整天在沈约家门前盘桓,等待时机。

有一天,刘勰正好瞧见沈约乘车回家,连忙迎上去,放开嗓子高声喊道:“卖书!卖书!都是古装珍本哟!”沈约是个书迷。听说卖好书,便立即吩咐家人停车,想看个究竟。刘勰乘机呈上自己的作品,说:“沈大人,这里哪有什么珍本,只因小人写了一部书,一直得不到大人的指教,才化装成卖书郎在此等候。沈约听后,不仅没有生气,还把刘勰请到家星。

沈约读完刘勰的作品后,发现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他对刘勰热情地鼓励一番,又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刘勰按沈约的意见,将文稿认真作了修改。这便是后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名着《文心雕龙》。

《千家诗》小考

《千家诗》是一本旧时儿童学诗的启蒙读物。号称千家诗,究竟有多少呢?

《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

《千家诗》有好几个版本,南宋诗人刘克庄编过一本《后村千家诗》,另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

年鉴

年鉴是一种工具书,把某个领域中一年内的重大事件、重要数据、文献资料等分门别类地编纂起来,供人们查阅,这就是年鉴。

在西方,年鉴和年刊通称,英文名称都叫做rear-book。

我国年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惜已经失传。

解放前,我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如《中国年鉴》、《世界年鉴》、《申报年鉴》);地方性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其中《中国年鉴》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可说是当代出版史上较早的一部综合性年鉴。

我国年鉴出版工作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首先出版的是《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到1981年出现了“年鉴热”,年鉴品种增到二十多种,近年又陆续有所增加。

年鉴大体可分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大类,前者如百科年鉴、统计年鉴等,后者如经济年鉴、历史年鉴、文艺年鉴、出版年鉴等。

年鉴的“年”一般是按出书年份标识,内容则是上一个年度的资料。例如:1985年的年鉴,主要是发表1994年的资料。出于年鉴具有史料价值,有些年鉴也把前若干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列为重要内容。

史书分类

正史史学分类书目名称。指由官方编纂或认可的、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正史之名始见梁代阮孝编着《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将以帝王率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列为正史。唐刘知几《史通》中则把《尚书》、《春秋》及其后的纪传、编年体史书视为正史。《明史·艺文志》亦以编年、纪传二体史书为正史。清乾隆四年编纂《四痒全书》,钦定自《史记》至《明史》等二十四史为正史,私家不得擅自增益。1921年北洋军政府又增柯劭所撰《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杂史泛指我国古代私家着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敞性见闻为主的史书。它既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倒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则杂芜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之疏漏与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吏、逸史等类别。

别史一种私修史书之称谓。指按一定体例系统记载历朝或一代大致史实的史书,不属正史与杂史之列。别史之名始见于南宋陈振孙《直录书斋解题》一书。后来的《宋史·艺文志》、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羁》及《四库垒书》等多有承袭。明代柯维骐所撰《宋史新编》等即为别史。

野史我国史书分类中杂史的一种。指与宫修正史相对的私撰史书。大多无一定体例,均为杂记异录性质,然史料详实,记叙生动。野史之名始见于《唐书·艺文志》所载《大和野史》,碉高儒《副川杂志》始立为一门。野史盛行于宋明两代。

稗史杂史之一种,是中国古代记叙街谈巷议、闾巷风俗、朝野轶闻的书籍。它体裁不一,随闻而录,甚或类似小说,对研究历代社会风俗及历史事实、社会环境破有参考价值,因此类史书多古代稗官小吏所撰,因而得名。

私史我国史书的一种分类。指官修或未经国家认定的正史以外所有私家个人撰写的史书,如别史、杂史、野史等皆为私史。

专史史书分类之一种。指专门记载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历史着作。如文化史、军事史、文学史、哲学史等,后来其意域逐渐广泛,凡是专记一人或专叙一事的史书,也称专史,如《扬州十日》、《虎门销烟》等皆属专史。

通史史书的一种,指记载历代史实、贯通古今的历史着作。与只记一个时代的断代史不同,通史连续记载历代史实、轶闻,便于读者了解历史全貌。根据不同体例,通史可分为纪传体通史、编年体通史、纪事本末体通史和典志体通史。

断代史史书的一类。指与通史相对的仅记载单一朝代史实的历史着作。断代史始创于东汉班固所着的《汉书》。后世的正史皆属此类。

史与志的区别

修就是着述、编写;古称官方为修,私人为撰。志也叫方志,或称地方志,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史学家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我国修志最盛之世莫过于清代,有5700余种。虽然早期的方志具有亦地亦史的性质,但志即史或志即地理加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志与史不仅内容不同,其成书方法、社会功用也不同。它们中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1.史远而志近(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

2.史专而志广(有史主论述,志着广征云云)。

3.史以时系事而志以类系事(有史明其纲,志明其目之论)。

4.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所谓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只反映历史规律)。

方志和它的起源

方志也称志书。因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而名称也有区分,主要类别有:

①记述全国范围的叫一统志。如《元一统志》、《明一统志》等。②记述一省范围的叫通志或总志。如《山东通志》、《山西通志》等。③记述一府范围的叫府志。如《保定府志》、《苏州府志》。④记述一州范围的叫州志。如《通州志》、《泰州志》等。⑤记述一县范围的叫县志。如《孟县志》、《密云县志》等。⑥记述一个城市的叫都邑志。如《长安志》、《析津志》等。⑦记述一个乡镇的叫乡镇志。奴《黎里志》⑧还有专志,如山志、水志。

丛书,是指两种以上单独着作编印在一起,并起一个总书名。我国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它还不是两种以上专书编印在一起的丛书。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孙等人编的《儒学警语》,收有宋人着作六种四十一卷。我国最大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

方志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1.方志起源于史。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脱胎于地理着作。即所谓方志来源于《禹贡》、《山海经》之说,认为方志是从舆地学科(地理书)演变而成的。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着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这部书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详细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长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记载,但较为粗略,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着作。《山海经》,共有培篇,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等3部分组成,作者不详,各篇着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经》内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路、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事实上,从体裁到内容,这两部地理书对方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致使历代地方志,多与地理书混杂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