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37669300000042

第42章 天下杂谈(1)

神游仙境

根据《列子》一书的记载:西周周穆王时,最西面的国家中有一位会幻术的人到访周朝。穆王将他奉为神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关系渐渐亲密和谐起来。有一天,穆王又同那个会幻术的人一起饮酒作乐。饮至畅快之时,那个会幻术的人不禁纵声大笑,接着俯身在穆王的耳旁小声说道:“我带大王您畅游一番仙境,你愿意吗?”穆王愉快地同意了,那个会幻术的人就说道:“现在就开始,您就闭上双眼,千万别睁开。”周穆王按照他的方法做了,没过多久,只觉得两耳边风声嗖嗖作响,身体若腾云驾雾般扶摇直上。不久,只听见那会幻术的人说:“大王可以睁开眼了!”穆王睁眼定睛一看,自己已经来到了中天,不远处就是那会幻术的人居住的华丽宫殿。因见这里超凡脱俗,风景别致,就流连忘返,一住就是数十年。一日,穆王又和那会幻术的人同游仙境,不知怎么的,忽然感到意志恍惚,精神沮丧,就请那会幻术的人带他重返人间。那会幻术的人见穆王这个样子,也就答应了他,和来时一样,也让穆王闭上眼睛。一会儿,只听“嘭”的一声,穆王从梦中惊醒过来,只见一个侍者不小心把盘子摔掉在地上。穆王环顾四周,再看自己仍然坐在原来的宝座上,原来的侍卫还在,看一看他面前的酒还在,菜肴未干。穆王就惊异地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的?”左右回答说:“大王只不过打了个盹儿”。从这以后,穆王三个月内都是迷迷糊糊的。

后来,穆王清醒过来后问那个会幻术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十分幽默地说道:“我和大王神游仙境,只是精神的出游,形体怎么会有变化呢?”穆王听了以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梦罢了。

后来唐代人所撰写的传奇小说,诸如《南柯太守》、《黄粱梦》、《樱桃》、《青衣》之类,实际上都是出自上面这个故事。

介推寒食

根据《左传》的记载,晋文公重耳几度颠沛流离返回晋国之后,赏赐与他一起逃亡的随从。所有的随从多多少少都有些奖赏,唯有介之推没有得到赏赐,当时晋文公也没有注意到,介之推也没有提醒他。于是,介之推就和母亲二人一起出逃,深居山林而死。晋文公知道他隐居后,四处派人找他,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就把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南,介山之下)一带的地方封给介之推,并说道:“借此来表明我的过错。”绵上,原本是西河郡介休县的土地。这件事的原委就是如此。

而司马迁《史记》却记载说:“介之推的随从在晋国宫门上写了‘一蛇独怨’四个大字。晋文公见后,派人召见介之推,而介之推已跑掉了。文公听说他逃到了绵上的山中,便把山封起来,并命名这座山为‘介’。”这一记载虽和《左传》所载稍有出入,但大略相同。

到了汉朝刘向的《新序》则开始说:“介之推厌恨没有封到爵邑和排上官次,便离开宫廷来到介山,晋文公期待他回来,他不肯出来。他以为放火烧山的话,介之推可能就会出来,于是介之推没出来就被烧死了。”

后来的杂技传记,比如《汝南先贤传》中这样记载:“太原郡(今山西省中部地区)的习俗,为了纪念介之推不愿走出深山而被焚,老百姓吃了一个月的生冷食物。”《邺中记》记载道:“并州的习俗,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天,为纪念介之推,断火冷食三天。由于太原、上党(今山西长子)、西河(今山西汾阳县)、雁门(今山西代县)诸郡都是严寒地区,曹操时,下令严禁吃冷饭。”《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由于介之推被毁,有龙忌的禁令。到了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个月,都说神灵不让人们点火。所以老百姓每年冬天都要吃一个月冷食,不敢烧火做饭。周举任职并州刺史时,写了一副悼词,放在供奉介之推的庙宇中,悼词中写了一些有关严冬没有火,对百姓身体健康不利的话。并且向人们宣传,让他们吃热饭。从此人民的迷信稍微有所解除,风俗才有所改变。”

凡此种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谓的“寒食”节在冬天,而不是现在二三月时的“寒食”节。

奸鬼为人祸

战国时,晋景公有一天突然生病,他马上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秦国答应了晋景公的请求,派了一名叫缓的医生前来诊治。

就在缓还在半路时,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两个小孩在床前说话。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那个叫缓的人医术高明,恐怕他会伤害到我们,躲到哪儿好呢?”另一个回答说:“躲到肓(心脏与隔膜之间)的上面,膏(心尖脂肪)的下面,只有这样,他就对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了?”

秦医缓来到晋景公床前,看了看他,说:“你的病已经治不好了。”

隋朝时候,隋文帝的儿子秦孝王杨俊有病,隋文帝立即派人去叫名医许智藏。这时杨俊做了个梦,梦见已死去的一个姓崔的妃子哭着对他说:“本来我是来迎接你的,现在听说许智藏这个名医要来了,他来到后肯定会伤害我,怎么办呀!”第二天晚上他又做了个梦,梦见那妃子说:“我有办法了,我可以钻到心脏里去躲避他。”

等到名医许智藏来到后,诊了一下杨俊的脉,摇头说:“病已进入心脏,没有救了。”

这两个奸鬼害人的手段,是如此的相似!

宋代许叔微家中的一位妇女,有一次梦见两位奴仆并肩走到她身边,前面一个人说:“到了没有?”后面一个回答道:“已经到了。”说话间,还用手里拿的东西敲了她一下。他就被魇住了,变得一动也动不了。没过多久,她便从梦中醒来,只是觉得心口剧痛难忍。于是,这位妇人就把梦中的事情告诉了许叔微,许叔微听后,拿出一种名叫“神精丹”的药丸给她,她服下以后,疼痛就止住了。此事也和上面两件事颇为相似,都是奸鬼害人。

河伯娶妇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的百姓,因为恐惧洪水淹没田地,听信了一些巫婆的谣言,说河伯非常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每年都要为他娶一个老婆,如果当地人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发怒,就会用洪水惩罚这些人。于是,就形成了为河伯娶妻的习俗,因为这件事,把老百姓折腾得叫苦不迭。

魏文侯时,西门豹被封为邺县令(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见到老百姓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正拖家带口,纷纷离开故土,到外地去求生。看到如此场景,于是西门豹就问道:“你们怎么贫困到如此地步呀?难道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家园,流落到他乡吗?”

当地长老回答说:“大人,我们穷,我们背井离乡,这都是因为河伯娶妻的缘故啊。”

“河伯娶妻?”西门豹非常惊奇,又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长老又回答说:“邺县的当地三老和县衙吏人互相勾结,以给河伯娶妇为名,每年都向老百姓搜刮数百万钱。他们花二三十万钱为河伯娶妻,其余的都流入他们和女巫们私人的腰包了。女巫看到哪个小户人家有面貌姣好、婀娜秀丽的女孩,就强行聘娶。为她们在河边建斋宫,将她们浓妆淡抹,打扮得高贵华丽,然后,将她们放在帷幔溢彩的床上,然后把床推入河中,很快女孩便随床一起淹没了。于是稍微有点姿色的女孩儿家便全家逃亡了。现在人逃地荒,我们能不穷吗?”

西门豹听了忧心如焚,但不动声地说:“再到河伯娶妇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子。”

到了河伯娶妇那天,西门豹老早就去了。他以新娘子不漂亮为名,要女巫和她的弟子下河禀报河伯,下令将她们及当地的三老都投入河中。除了此害,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从那以后,再没人敢提为河伯娶妻的事了。

我觉得这件事十分古怪,可能是野史杂记所记载的,真实情况可能不是这样。不过,司马迁的《六国年表》记载:“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初,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不过什么时候停止的,就不知道了,注释《史记》的人也没有明确地注明。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说:“初以君主妻河,就是说早在秦灵公八年(前417年)就开始招用寻常百姓的女儿为君主,君主就嫁于河伯为妻。因此到了战国时期的魏国仍然还有河伯娶妻的习俗,可能就是从那时候遗留下来的。”如此说来,秦、魏都有河伯娶妻一事了。

缇萦救父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郡太仓令淳于意触犯法律,被押解到长安,根据他的罪名是要处以肉刑的。他的女儿缇萦这一年才十四岁,也跟着来了。为了救父亲的命,缇萦小小年纪竟然上书文帝,表示甘愿进宫做奴婢以保父亲不死。文帝可怜缇萦的一片孝心,为之感动,并因此下令从此废除劓刖之类的肉刑。

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请重新制定刑律,结果本来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死刑,该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下,因此很多人被打死。空有减轻肉刑的名义,实际上反而多杀了人。至于株连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订刑律时加以改变确定,结果实在是辜负了皇帝怜恤犯人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

缇萦小小年纪,却有超凡的才能和至诚的孝心,她临危不乱,上书皇帝,不仅保住了父亲的性命,还感动了皇帝,下令修改刑法。真可谓是小女孩大能耐,有志不在年高。

占测天星

古代专门负责天文历法的术士们,通过观测天文星象的变动,来预料人世间的各种变化,特别是政治上的变动,有时候的确能够言中一部分。可是宋朝的星官术士们的技术却让人疑惑,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占星术,而只知道如何奉承皇帝和执政大臣。因此他们为了博取皇帝和群臣的欢心,不惜鬼话连篇,让人听起来忍俊不禁。

《四朝史·天文志》一书,上面记载了宋哲宗即位八年后的星象观测说:“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戊申,有一流星从东壁西座出现,漫漫流动到羽林军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的天子任用文士和贤良的大臣。”

“绍圣元年(1094年)二月丙午,有一颗流星从壁东座出现,漫漫流动到浊星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天下的文人才子均能登科录用。”

“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癸巳,有一流星从室星座出现,漫漫流动到壁东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有文人之士来到我国,贤良大臣受到重用。”

“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癸卯,有一流星从灵台座出现,向北行至轩辕座而消失。表示现在有贤良大臣在位,天子将有子孙之喜。”

实际上,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不幸归天,国家紧接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原本真正的贤良大臣被罢免而流放到远方,当时章悖任宰相,他就引荐蔡京、蔡卞等奸臣辅佐朝政。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四星”的占卜的结论,是多么的荒诞可笑啊!至于所谓的“有子孙之喜”,更是为了逢迎刘皇后的欢心罢了。

看来,这些星官术士们的技术和德行,跟以前汉、唐时代的同行们相去甚远。

唐人避家讳

唐朝人对待家讳方面的问题,非常谨慎,就是回避跟自己父辈、祖辈姓名同音、同形的字,这种做法甚至远远超出了规定的界限。

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时,嫉妒他才华的人说,李贺的父亲名为李晋肃,“晋”与“进”读音是一样的。李贺就因一个“晋”字,不敢参加考试了。

韩愈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讳辩》,深刻阐述了避讳太过于严苛,会造成诸多不便,但是当时的人无法接受,《旧唐书》甚至说韩愈这篇文章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当时的避讳风气非常流行。杜甫有一首诗叫《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他所送行的人可能就是李贺的父亲。

裴德融避讳“皋”字。他参加科举考试时,高锴担任主考官,“皋”与“高”同音,高锴说:“他避讳‘皋’字,在我主持下参加考试,如果我让他及第,肯定要连累他一辈子。”后来,裴德融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和新任命的郎官一起,前去拜见他们的上司尚书右丞卢简求。到卢府以后,卢简求只让那位郎官进去,郎官说:“我是与新任命的屯田员外郎裴德融一起来的。”卢简求派手下人对裴德融说:“你是在谁主持的考试中中进士的?现在主持有事正忙,不能见你”。裴德融听了以后,无地自容,便急忙走了。

以上这些事情,真是太荒谬了。高锴和卢简求都是当时朝中知名官员,他们的观念尚且如此,何况他人呢!

《唐语林》记载有另一件奇事。崔殷梦当主考官时,吏部尚书(人事部门的最高长官)归仁晦对他说,自己的弟弟归仁泽这次要参加考试,请他给以照顾。崔殷梦只是口头答应而已,并没有把归仁泽的名字列上。归仁晦三番五次前去拜托,最后崔殷梦才非常严肃地说:“我如果把你弟弟列入及第名单,我就得放弃现在的官职。”归仁晦这时才明白,原来自家的姓,是崔殷梦的家讳。据唐代的《宰相世系表》记载,崔殷梦的父亲名叫龟从,“龟”与“归”同音,因此他便不写“归”字。这与“高”和“皋”同音避讳一样。

李贺因为父亲叫“晋肃”,就不敢参加“进士”考试;裴德融因父亲名“皋”,就不能在姓“高”的官员主持下及第;崔殷梦因为父亲名叫“龟从”,就不敢把姓“归”的人列入进士名册中,这都是在礼法规定的范围之外。

后唐天成初年,卢文纪担任工部尚书,新任命的工部郎中于邺按照惯例去拜见卢文纪。卢文纪的父亲名嗣业,“业”与“邺”读音一样,卢文纪就坚决不召见于邺。于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过分担惊受怕,有一天夜里,竟然上吊自尽了。卢文纪因此被贬为石州(今山西离石)司马。这又是一件十分怪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