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37788400000017

第17章 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2)

第一种偏见即是:有创造力并且健康的人,一定是多产的,他们的才思源源不断,无穷无尽,而且创造力、天才的健康仿佛一定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但实际上,自我实现的人有创造力,但是并不多产,或者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多产,他们也不一定具有完全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这可以举出几位众所周知的人类天才作为例证。比如梵高、瓦格纳,这两位的心理就明显的不够健康,但他们能够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让世人叹为观止。他们的伟大的杰出的才能,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目前对人类了解的科学范围之外,是来源于某些奇妙的东西。

第二类偏见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即:任何作曲家、任何诗人、任何画家,他们的生活必然是充满创造性的,只有这种人才会具有创造性。更进一步说,只有搞出某种成形的东西,比方说爱迪生的电灯,瓦特的蒸汽机,形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说这个人有创造性。倘若仅仅是一个想法,那就不叫创造性。

对于以上两种偏见马斯洛提出下述意见:

首先,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人格的一种副产品,是指创造性地做每一件事情的一种倾向。即便是管理家务、烹饪饭菜这种似乎与创造性不沾边的东西,也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杰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包含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包含在他的一举一动之中。他每做一件事,都会与普通人不同,他的思维方式似乎总是能比别人显得高出一筹,更加的思路开阔、不落窠臼。

马斯洛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

第一位是一位精神治疗医生。这位医生没有发表过作品,没写过论文,没创造出任何理论。但是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把每一位患者都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对待每一个病例都能够深入分析,不照搬传统的做法。他极少各种先入之见,极少各种自以为是。他用全新的方式解决全新的问题,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他会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治疗办法,许多困难的病例也难不倒他。在这里,马斯洛认为,应当称他是有创造性的。因为他不守陈规,大胆创新,活学活用自己的医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用各种死板的概念与限定来约束自己。

因此他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位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她没有受过教育,自始至终在她的小村子里过着贫穷的生活。她整天只是做饭、带孩子、洗衣服,操持日常家务。照通常的看法来说,她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创造性可言,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她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厨师训练,但烹饪技术一流,抵得上酒店里的主厨大师傅。即便是萝卜白菜这种最平常的菜肴,她也能让家里人吃得津津有味。她的家里没有什么艺术品,但她能把很简单的家具摆设的错落有致,能把一些瓶瓶罐罐组合起来,让人觉得比古董还有韵味;她用一些碎布给孩子做的玩具会让孩子爱不释手,比商店橱窗里卖的洋洋娃娃还有吸引力。总之,在生活的所有领域、各个方面,她都能够做到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富有神奇的创造力。这时候,她是有创造力的。

创造性并不是书画、雕刻所包含的东西。在马斯洛看来,一顿可口的饭菜,远比一幅蹩脚的临摹画更富于创造力。

同样地,一场精彩的球赛可能是球员们创造性的展示,交谈中的妙语也是对方创造性的体现。一位优秀的裁缝,一位出色的工人,都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不俗的创造性。根植于土地上的农民也有极丰富的创造性,虽然斗字不识,他们却有着深刻的智慧。而一个拙劣的演员,一个只会临摹的画家,也可能毫无创造性可言。所有的工作,所有的领域,都可以既有创造性,又可以没有创造性,绝不仅仅限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领域。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是普通人所共有的创造性,它不同于那些出类拔萃的特殊天才所具有的创造性。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是由人格所造成的,广泛地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的创造性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们能看到未加工的、具体的、个别的生活层面,他们更为经常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而不是一个概念化、信仰化、刻板化的世界。换言之,他们生活在自己所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世界中,而不是从书上、从电影中、从报刊杂志的宣传中形成自己对整个外在世界的印象。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的本质似乎是一种勇气与自信,他们不怕别人的嘲笑,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任何顾虑;他们很少自我批判,能完全接受自己。正是这种头脑的无拘无束,才更好地促进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

自我实现者与儿童的相似性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与儿童的创造性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幼小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文化禁忌,也不懂什么社会习俗,他们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励、赞扬的前提下,都能毫不费力地创作一幅画、一首歌、一个舞蹈,或者是游戏。同一块木板,在他们手里,一会儿是飞机,一会儿又变成了小船,在一眨眼间又成了骏马,甚至可能变成大炮,他们天才的想象力让我们这些成年人自叹不如。

儿童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他们天生的创造性,自我实现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虽然他们大都年逾花甲,但他们都保留了一份孩子般的天真,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达到了“第二次天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他们“对体验虚怀若谷”,即是说他们不囿于以往的成见,不被权威的说法、广告的劝说所影响,他们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拿过一杯酒,对它味道的评价只有在自己品尝后才会做出,他们不会单纯因为别人夸奖过这种酒或因为酒的牌子而对他做出评价。对社会的热点现象、大家都关心的争论的焦点,自我实现的人并不是听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权威专家的糊弄,他们从原始的资料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第二点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自发的表现自己,在自发的表现过程中显露出了他们的创造性,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儿童那里得到启发。每一个健康的儿童都有天生的表现欲,他希望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鼓励。孩子不会顾虑别人会怎么想,不会顾忌别人的嘲讽与不解,他们只是无忧无虑地表达自己。凡是跟孩子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发现这一点,自我实现者在这点上跟健康的孩子极为相似。

另外,自我实现者有一个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特征。相对而言,他们对那些未知的、神秘的、让人迷惑不解的东西并不害怕。非但不害怕,他们对这种事物还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主动地去研究它。

对于求知事物,强迫症患者可以会不惜代价地使它们归入条理,但自我实现的人不。他们不再逃避它,不去假装它是已知的,也不会非要去不合时宜地把它分类组织。自我实现者并不依赖熟悉的事物,明确、有条理、确定而保险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他们照样能酣然入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友好和探索,而不是惶恐不安。各种不确定性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不是苦恼。

创造性的整合

在此,马斯洛还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整合——二歧的整合。通俗一点讲,即是把两个仿佛是对立的极端统一到一起的能力,把矛盾与冲突统一到一起的能力。自我实现者都具有这种奇妙的整合能力,就像当年对于光的性质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波,有人则坚持光的本质是粒子。爱因斯坦基于这个争论,从统一的角度出发,提出波粒二象性理论,认为光既可以是粒子,又可以是波。两者虽然是对立的,同时又可以统一在一起。

在普通人看来,责任很多时候是一种非自愿的东西,责任和愿望很多时候都会发生冲突。但在自我实现者身上,责任、义务和个人意愿统一到了一起,两者不再难以区分了。工作和娱乐这时候也变得难以区分,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巨大的快乐,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享受,不再是烦人的任务。他们不会再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再抽出时间来娱乐而烦恼。

利他这时候变成了利己,生活呈现出一种接近于理想的状态。自我实现者有着强烈的自我与个性,但在处理问题时,又容易超越自我,与社会溶为一体,结果变得最没有个性。伟大的理论家也具有这个特点,他们把对立的、让人迷惑的事实组合到一起,结果我们会发现原来这是统一的,就像马克思的矛盾统一原理,矛盾的事情原来本质上都可以统一。

伟大的画家把一些原本极不协调的色彩和形式放到一起,就有可能做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同样,伟大的政治家能使两个敌对的国家化干戈为玉帛,伟大的哲学家、发明家都能从貌似绝对对立的东西中找出其中的统一,他们所具有的便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整合起来的能力。仔细观察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我们都会发现这个特征。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来自于这种对自身的内部冲突的整合能力。在普通人身上通常存在的那种固有的天赋与防御力量之间的冲突,在他们身上已经得到了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适应良好的人,往往会为了现实世界而压制了自己身心中蕴藏的天赋人性,一个人同时具有好几副面孔。这样虽然可以会变得富于理性和条理,办事利落,但同时也压抑了自己内心深处蕴藏的欢乐、爱等感情的发挥,也压抑了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这种情况走了极端,此人便会变得平庸、封闭、拘束、僵硬,不会笑,不会快乐,丧失了想象力,丧失了感情生活,拘束、谨小慎微,一句话,他将了无生趣。

而自我实现者则仿佛是达到了理想状态,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欢笑,他们不怕别人会说什么,不怕别人的嘲笑,不怕别人的抵制,即便是他们的想法看起来古怪、异想天开、不可思议,他们也不怕表露,他们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表示欣赏与赞同,他们也不害怕自身的欲望与冲动,能将其与外在的世界健康地统一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内心深处的善和恶都是天性所有,他们并不会为了强调自己的优点而去掩饰、漠视自己的弱点。他们认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不会有意无意地自我欺骗,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天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马斯洛对创造性做出了一个自己的分类,给出了两个名词——“原初的创造性”和“整合的创造性”,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创造性。

“原初的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一种灵感,许许多多的人都曾有过灵感的冲动,比方说面对美景时写诗的冲动,听到某一传奇故事把它写下来的冲动,想创造性地做点什么事的冲动。灵感是非常多的,许多人都会有,但要真正出一点成果还差得远。灵感更多的是自发的,是直觉,是大胆的想象,它距离现实的存在还很遥远。每一个人面对良辰美景都会有一肚子感情要抒发,都会想:要是我能吟诗作画该有多好啊!但是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愿望而已。

“次级创造性”是指把灵感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过程。这时除了创造性以外,还需要大量长期艰苦的劳动。脑海里出现创造性的火花并不希奇,但是把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就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大量的实践技能和使用工具的方法,需要长期艰苦的磨练。这可能会需要耗费几十年的时间。经过足够的实践,他才会成功。就像如果要吟诗作画,就必须经过足够的实践,他才会成功。就像如果要吟诗作画,就必须经过扎实的基本功学习,大量的写生或写作练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在灵感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间,是极庞大的艰苦作业,极大量的学习,极大量的实践与重复,推倒重来等,这时候,需要的是深思熟虑,谨慎而严密的思维,现实的考虑。

“原初的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的关系,就像是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间的关系。而自我实现者,则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一种创造性的火花,他们会追求踏踏实实的成果,两者的结合,马斯洛称之为“整合的创造力”。

人的天性中就有自我实现的因子存在,自我实现的人不过是发展较为健康的一种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是由他的人格所决定,是与他的人格相伴相生的。这种创造性,更多的是生命自发地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是人格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所自然而然诞生的东西,而不是靠一些方法来获得的。这种创造性,会投射到自我实现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我实现者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状态

前面已经论述过,创造性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副现象,而不是创造产物、创造行为的问题。既然是以人格为主导,那么,创造性的问题实质上是有创造性人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有创造力的人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分析表明,有创造力的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的心理有以下几点特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