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37788800000032

第32章 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点(3)

重新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不仅对俄罗斯政府的内政外交,而且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开始在俄罗斯得到回归,社会各界对于过去的历史和历史人物重新展开了评价。**********实施“自由化”和“公开性”政策以来,俄罗斯国内曾出现过彻底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的浪潮。而在苏联解体以后,在重新确认俄罗斯民族身份的过程中,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将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对所有曾经为俄国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包括曾经两次被官方彻底否定的斯大林都进行了“平反”,做出了新的评价。“如今,约有50%的受调查者都认为,曾经使2 000万人丧命的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是一个睿智的国家领导人。”彼得大帝更是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被称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俄国历史上形象最为鲜明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神话,一个睿智的君主和变革者,他打开了通往欧洲的窗户,用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价值体系影响了俄罗斯”。他利用一系列的“欧化措施”一手将俄国推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落后的俄罗斯民族的强国之梦。这样一个人物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受到了专家学者、政治家、普通民众的极力称颂。

在2003年5月23日至6月1日为期10天的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的盛大庆典上,****邀请了中、法、德、美、英、日等45个国家的元首参加。圣彼得堡是由彼得大帝亲手缔造的城市,也正是从这座城市开始俄国拥有了自己面向欧洲的出海口,踏上了世界强国的征程。****选择为这座城市举行300周年的巨大庆典,恰恰反映了他个人对彼得大帝丰功伟绩的推崇和继续俄罗斯强国的梦想,而****自己也被国内的媒体和民众誉为新时代的彼得大帝。****在成为俄罗斯总统后的半年时间内先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三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阐述了俄罗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确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显示了政府坚定而稳妥的“大国”和“强国”姿态。在****坚决果敢的治理之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出现了很大的起色。

斯大林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曾被苏联官方两次彻底否定的历史人物,他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被俄罗斯社会重新认识和评价。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尽管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苏联建立的是以高压和强制为基本特征的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实行了严格地高度集中地统一管理,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国内的力量被全部动员起来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其结果是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斯大林完成苏联的强国之梦时,其措施和目标同彼得大帝如出一辙: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都谋求军事强国的地位,都采用了强制和暴力的手段。尽管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个人的评价众说纷纭,但对他使苏联快速工业化及战胜法西斯纳粹方面都表示了肯定,认为他和彼得大帝一样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俄罗斯国内的很多城市中又重新出现了斯大林的塑像,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的米努辛斯克、西伯利亚地区的东部城市米尔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俄罗斯社会已经开始对斯大林进行重新评价,对他的功绩进行了充分肯定。

政府的这些举措事实上确立了俄罗斯民族“复兴民族、恢复强国”的意念,2005年“全俄公共观点研究中”的数据表明,目前“俄罗斯国内约有2/3以上的人认为俄罗斯应该重新恢复自己因为苏联解体而失去的超级强国的地位,至少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十个国家之一”。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实质

西方政治思想家如罗素、波普、哈耶克等都认为民族主义具有非理性及部落主义的特征。因此,对于民族性格中包含了相当多非理性成分的俄罗斯来说,是比较容易诱发民族主义,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俄罗斯民族很少出现理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总是会产生某种断裂,总是过分地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民族主义经常带有爆发性、独特性和目的性的倾向”。此外,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重性和矛盾性也决定了俄罗斯民族主义具有极端性的特征,即往往会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采取极端的态度。“确切说来,俄罗斯是一个无法用理智解释,无法用标准衡量的国家,任何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俄罗斯,每个人都可以在俄罗斯充满了矛盾的存在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东西。承认俄罗斯的二律背反、承认它的巨大矛盾,才能够解释出俄罗斯精神潜在的秘密。”“俄罗斯是一个带有神性的国家”,“在其他的国家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对立的东西,只有在俄罗斯,命题可以变成反命题:官僚主义的国家诞生于无政府主义,奴性诞生于自由,极端民族主义诞生于超民族主义”。俄罗斯的民族性格特征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也使得俄罗斯民族主义体现出相当鲜明的特色,如极端性和进攻性等。

总体而言,民族主义起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欧,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其他民族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就没有民族主义的意识。事实上,任何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和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紧密相关。民族主义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表现为一种历史思潮,它是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获得确认,牢固树立在自己思想深处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俄罗斯的民族主义与西方文化,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文化冲击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

模式。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本民族特殊的发展道路上起源、成长并壮大,并且扮演了同西方文化影响相抗衡的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角色,其形成历程和特点与西方的民族主义有着许多的差异。

一、推崇武力,主动出击以保自身安全

和其他的斯拉夫民族不同,俄罗斯民族是在莫斯科大公国与异族进行对抗的战争中逐渐产生的,其民族认同意识和身份认证都是在战火中铸造出来的,因而在它的民族精神中带有强烈的尚武精神。反映到民族主义上,就表现为侵略性和扩张性。

从公元1240年到1480年,蒙古对俄罗斯实行了240年的军事统治,把他们的军事制度和统治方式留给了俄罗斯。鞑靼人让俄罗斯人知道:战争是拓展领土、增加财富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省力的方法;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那就要建设军队,发展军事。俄国人通过实践将这一理念扩展到了极致。1480年,俄罗斯军队在乌拉格河畔战胜蒙古军队,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这场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民族开始充当“斯拉夫人救世主”的角色。因为俄罗斯人的胜利不仅标志着俄罗斯民族从此摆脱了蒙古人的奴役,获得独立,而且标志着东正教人民对于不信教的东方人的胜利。可以说,这场战争使得刚刚形成的俄罗斯民族充满了民族优越感,也使俄罗斯“拯救世界”的弥赛亚精神在斯拉夫部族内深入人心。这场战争为俄罗斯民族抹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也为今后俄罗斯民族的侵略性提供了最初的精神理念。此后俄国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俄国在战火和大炮声中继续着自己的历史……北方战争使俄国获得了出海口,“巩固了‘作为全俄罗斯君主’的君主****政权,增强了俄罗斯恢复自己从前领土的信心”。

此外,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是造成这个民族崇尚武力的重要原因。俄罗斯民族发源于东欧大平原,处在欧洲和亚洲之间。无边无际的平原四面开阔,缺少天然的屏障,就如同是没有围墙的家园一样时常受到异族的攻击和侵占。东面和东南面是游牧民,南面是克里米亚的鞑靼汗国,西南面是土耳其,西面是奥地利人和波兰人,北面是丹麦人和瑞典人。四方开放的地形使俄罗斯成为异族觊觎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没有太多自由选择的余地:要么主动出击,要么被动挨打;要么成为强者侵略别人,要么俯首称臣准备消亡。受到威胁的自卫心理迫使俄罗斯人不断进行战斗,希望通过扩张领土来增加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战略空间。对外不断扩张成为历届沙皇政府永恒的主题,就像克柳切夫斯基所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公元13世纪的时候,存在于东欧平原上的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而到19世纪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其陆地面积占到了全世界的1/6。战争是沙皇政府对外扩张的直接手段,“在东、南、西三个方向获得出海口”则是沙皇政府对外战争的直接目标。

根据统计,公元800年到1237年间,俄罗斯每四年参加一次战争;公元1240年到1462年间俄罗斯共参加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均下来几乎是每年一次。从公元1368年到1895年这525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有329年在打仗,也就是说每三年中就有两年的时间国家处在战争的状态之中。“俄罗斯正是通过持久而英勇的战争在欧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强国的地位。”通过战争,沙皇政府几乎获得了预期的一切:土地、出海口、国际地位……俄罗斯几乎和每一个邻国都曾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好战的民族,而且,这个民族以战争为荣,将有关战争的记忆作为历史悉心保存。任何人只要去过俄罗斯都会发现,这个国家的纪念碑多得有些不可思议。只要是俄罗斯人曾经打过胜仗的地方就要建纪念碑——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不应该被忘记,因此只要是为俄罗斯打过仗的人的名字就应该被刻在纪念碑上。这里面有沙皇政府刻意安排的因素,但也反映出了俄罗斯民族内心的“尚武”理念。俄罗斯的很多文学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讴歌战争英雄、控诉异族侵入的文学作品多不胜数,例如描述部落民族英雄和战斗事迹的《壮士歌》、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普希金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民族的尚武精神对民族主义的影响巨大,同其他民族相比俄罗斯民族主义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侵略性。在14世纪以前,莫斯科公国由单一的俄罗斯族所组成;15世纪末,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后来随着沙皇政府的不断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俄国的版图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无限扩张,吸纳了100多个起源不同、文化迥异、大小不一的民族,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帝国内的100多个民族,有俄罗斯民族、小俄罗斯民族(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犹太民族、中亚民族等;根据语言来分则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等;根据宗教信仰来分包含了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信奉******教的中亚******,信奉基督教的高加索民族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以及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等。这样一个语言、文化和宗教各不相同的多民族组成的帝国不是自然接近和融合的结果,而是凭借武力征服的结果,因此包含了巨大的离心力。为了维系这样一个离心力巨大的帝国,沙皇政府采取了高压同化的政策,提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位沙皇、一个宗教、一种语言”的口号。为了实现各少数民族的快速俄罗斯化,沙皇政府采用行政命令或者暴力手段推行俄罗斯民族主义以完成大俄罗斯族对于整个帝国的理念统治。19世纪的俄国民族主义者丹尼列夫斯基曾说过:“精神统一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应该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