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大伟从小就是一个‘闷葫芦’,不爱说话,不喜欢与小朋友玩,每天就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同一本卡通书,我们想为他换一本,但他的反应很强烈,无奈只好随着他了。原以为上小学后就会好些,可是在学校他总是孤来独往,从不与同学们交往,即使有同学主动和他一起玩耍,他也不理睬。更为奇怪的是,在老师上课时,他从来就不看黑板,现在都三年级了,一次也没有举手回答过老师提问,即使老师点名让他回答,他也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像没有听到老师的话似的。”
“我女儿丽华11岁了,每天放学回来从不主动和小区里的伙伴们玩。到家后,家里人问她十句,她偶尔回答一两句,说她哑巴吧,可是,她只要一见着奶奶养的那只猫,就会把它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对猫说起话来,有时还自己大笑,偶尔会哭,但只要我们大人问她原因时,她就沉默,我们真拿她没办法。”
有以上这些现象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及时帮助其克服,就有可能发展成自闭。
那么,什么是自闭?心理学上是指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现象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产生,其中尤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这种现状的较多。
据研究调查发现,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比如,在孩子还小时,如果父母管教过分严厉,孩子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看书,也不愿外出活动。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时如果父亲或母亲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爱,孩子也会因在感情上出现“饥饿”现象而产生自卑感,会认为父亲或母亲不爱自己,不重视自己,从而不愿与父亲或母亲沟通。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时在外面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打击”、“欺侮”,这也会摧毁他们仅有的一点自尊与自信,从而不愿与同龄人相处,甚至不愿与周围的长辈们交流。
以上这些都是儿童产生自闭心理的因素。当然,产生自闭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但综合起来,绝大多数都与家庭及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关。因此,身为父母,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和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自闭心理这个“牢笼”,都是父母必须重视的问题。
媒体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男孩的父母离异后,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的压力和感情上的创伤,这位母亲平时很少和年幼的儿子说话,小男孩在上学期间一直极少与人打交道。8岁那年的冬天,他在屋外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冬眠的蛇,便把它带回了家。由于屋里有暖气,蛇很快便苏醒了。小男孩便抱着那条蛇,和它说话,和它玩,晚上还把它放进被窝,让它与自己一起睡觉。后来,蛇便成了他唯一的伙伴,男孩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蛇,因为他认为蛇愿意听他说话,他也听得懂“蛇语”。为了弄到更多的蛇,小男孩除了到郊区去抓之外,还从街头耍蛇人手中买,甚至到动物园去偷,有一次还因此而被扭送到派出所。但是,男孩的生活中还是离不开蛇。从8岁开始,男孩已养了11年蛇,记者去采访时,他家里到处都是蛇,共有100多条。这些蛇有些是无毒的,有些却是剧毒的,但男孩对蛇没有丝毫防范和戒备之心,他确信自己能听懂“蛇语”,即使在被毒蛇咬了一口后送进医院治疗,当护士帮助他脱下外衣,准备给他输液时,他口袋里还蹿出另外一条蛇来。
在事后的采访报道中,这名记者找到了男孩酷爱蛇的深层原因,就是因为在父母离异之后,有了自闭倾向时,其母亲没有及时帮助他走出孤独的自我世界;相反,这位母亲见儿子有了蛇伴后,以为儿子并不孤独,因此极少与孩子沟通,更没有主动倾听过孩子的心声。
为了弄清楚这位母亲为什么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允许儿子与蛇为伍,而不帮助他走出这种“非常生活”的原因,记者与这位母亲进行了谈话,原来这位母亲本人也有自闭倾向。她有一个不幸的童年,长大成人后,加之感情的变异,使她更不愿与外界多接触,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
这虽然是一个特例,但我们仍不难从中看出:如果父母本身不愿与外界多接触,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心灵,那么孩子从小在这种缺乏爱,甚至缺乏最基本交流的环境中长大,受其影响,孩子也极有可能封闭自己,表现得不合群,不愿与同龄人交流,甚至不愿意上学……其实,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孩子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和他人的沟通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父母要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更多地和孩子沟通,这些都是帮助孩子远离自闭的良方。当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及来自小伙伴们真诚的友爱与关心时,他们就会感受到生活在家庭中和集体中的快乐。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改善自闭的性格呢?
教子心经
1.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
父母不要摆出长者的架子,给孩子威慑和压力,而要蹲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当孩子觉得父母重视他时,他就能重建自尊和自信。而这,也是他们敞开心扉、有勇气与外界交流的前提。
2.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
很多孩子人小心思深,他们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在心里,不轻易外露,但时间长了,就容易积压在心里,为“自闭”留下隐患。如果父母平时注意留意孩子的表情,就能从“蛛丝马迹”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再针对这些情况“对症下药”,就能及时帮助孩子消灭“心疾”,使自闭这颗“毒瘤”失去生存的基地。
3.允许孩子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的孩子在遭遇不幸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用哭泣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悲伤,这时父母应允许孩子哭泣,切忌要求孩子停止,更不能用打骂等方式来威胁孩子,因为这样做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累起来,时间一长,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悲观心态;而当孩子尽情地哭泣过后,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另外,孩子表现悲伤的方式还有砸玩具、保持沉默等方式,不管是哪一种,父母都应该平心静气地看待。如果是砸玩具,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语言去劝导,或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保持沉默,父母就不要用唠叨去打扰他。孩子在短暂的沉默后,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如果孩子表现悲伤的方式比较极端,比如长时间烦躁不安、情绪出现异常,或是长时间保持沉默,或是用过激的其他行为方式去发泄,那么除了要尽力安抚孩子外,还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4、向学校申请帮助
当孩子有自闭倾向时,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协助,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孩子进行帮助,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热情、友好的氛围;老师可选择合适的同学主动接近他,并在学习或集体劳动中,给他分配“搭档”,使其有同龄人在身边,这样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就会产生需要与依恋感,这是帮助孩子转变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在条件。
怯懦只是夺去安全的手段,它不仅减削我们的卫护能力,甚至于驱我们于毁灭之崖,使我们碰着从来无意干犯我们的灾祸。
——沙甫慈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