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37990100000039

第39章 辞贵奇

【原文】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①;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②者言,依于要③;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④;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⑤;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⑥。

【注释】

①博:博学多闻。

②辨:辨,同“辩”。辩论,雄辩。

③要:扼要。

④豪:立足点高。

⑤敢:勇猛的气概。

⑥听贵聪……辞贵奇:聪,听觉灵敏;明,明白,清楚;辞,言辞;奇,出人意料,变幻莫测。

【译文】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恐、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恐,是指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宣泄;怒,是指狂躁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可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时就可以实行。因此和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和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和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和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和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和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和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和勇猛的人谈话,要依靠果敢;和愚昧的人谈话,要依靠敏锐。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和此相反。和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明白这些方法;和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所以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的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延伸阅读】

文中阐述了辞令的五种情态以及各自不同场合的用法。

同智者交谈时,要体现出自己的博学,不能让对方瞧不起,要让对方明白自己同样也是智者;同博学者交谈时,要体现出自己能言善辩,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浅薄之人,要让其感觉自己的水平不在对方之下;同善辩者交谈,要表现出相应的逻辑与条理,不要让对方感觉自己不择要领、毫无逻辑,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同样的才思敏捷;同地位显赫的人交谈时,要表现得气宇轩昂、风度翩翩,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要让对方感觉自己同样有与之媲美的气质;同贫困或者卑贱的人交谈时,不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气势压人、高人一等,要让对方感觉自己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勇敢者面前要体现出自己的出机智果敢,让对方感觉自己同样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

晏子(晏婴)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在获悉晏子身材矮小之后,便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道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站在门外不进去,说:“只有那些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今我出使到楚国来,就不应该从这个狗洞进去。”无奈,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怎么派你来呢,难道齐国无人可派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只要一起张开袖子,天就能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何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来派遣的,贤能的人被派至贤能的国家去,无贤能的人被派至无贤能的国家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在晏子来到楚国之前、楚王刚听到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消息时,就曾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非常善于辞令的人,如今要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说应该怎样做才好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时,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这时大王就问:‘他是什么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接着问:‘他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绑着他呢?’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的罪。’”楚王当时表示同意。

楚王两次碰壁后,便请晏子喝酒。正喝得起兴时,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经过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说:“是齐国人。”“他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绑着他呢?”小吏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的罪。”楚王瞟着正在喝酒的晏子,说道:“难道齐国人生性就喜欢偷窃吗?”晏子起身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能,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小看他人,更不能自高自大。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辞令的五种情态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利用它们各自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对症下药,事情的成功就变得容易多了。

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在树荫下休息,正准备拿出食物填饱肚子时,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人家的麦苗去了。农夫见状,几步上前就抓住马嚼子,强行将马扣了下来了。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自己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扣马的农夫,争取和解。可是,子贡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大道理更是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根本就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及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跑到我的庄稼地里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真是不中听。”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这则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说话交谈必须看对象、认场合,否则,即使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也不会买你的账。

能言善辩并不等于油嘴滑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不可能孤立群体而存于某地,这时人际交往成了一种必然性,语言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要引起双方的共鸣,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能言善辩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能言善辩、随机应变、善于辞令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更有助于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