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37990100000049

第49章 主听

【原文】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①。许之则防守②,拒之则闭塞③。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④!右主听⑤。

【注释】

①勿望而拒之: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

②许之则防守: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服而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③拒之则闭塞:拒绝采纳进言,就使自己受到封闭。

④高山仰之可极……正静其莫之极欤:山的高度和渊的深度固然能测量,但是神明的位术却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山河一般来测量。

⑤主听:主要讲虚心纳谏。

【译文】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够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测量可以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主要讲的是虚心纳谏。

【延伸阅读】

高山可以见顶端,深渊可以测深度,而那些心境正派、城府极深的人,不仅无法用肉眼看穿,更加无法测量其深度。

要让自己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滔滔不绝,不要轻易去打断,更不要表现得不耐烦。那些不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人,不但不能够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还将自己的言路给封闭了,这样一来,他就只能生活在自己已知的世界里。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官员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后,立刻派人将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面孔问他:“你为何要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随皇上数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将这番话告诉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都敢于进言,尤其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将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征说:“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言语,就是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广纳部下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即使亲信想要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为了广开言路,唐太宗最终还会对魏征容忍有加。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积极采纳大臣的意见,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

如果独断专行,对于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或敷衍了事,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导致他人的积极性受挫。

战国时,魏惠王的宰相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去探望他,说:“您的病很重,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没回答,出来时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这样的贤明,今天竟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惠王没有采纳公孙痤的意见。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离开魏国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秦国一天天强盛,而魏国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了。

公孙痤有知人之明,而魏惠王固执己见、闭目塞听,魏国也因此由盛转衰。

所以,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善于听取他人不同的意见,并虚心采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误的出现。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与自己相悖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每个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