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①之处安在?右主问②。
【注释】
①荧惑:火星古代名。此指不清楚。
②主问:主要讲多方咨询。
【译文】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以上讲多方咨询。
【延伸阅读】
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素为:天时、地利、人和。可是这三个要素的实际情况从何而来?四面八方究竟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要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等等,都是需要靠自己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索的,否则就无从知晓问题的根源。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第一线,深入群众中去寻求答案,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敢于下问,不耻下问,直至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止。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十分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谥号。于是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无不妥之处。”
听了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最终服气了。
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要虚心向周围的前辈请教,即便年龄小于自己,学历或地位低于自己,也应该虚心请教,而且要显示出自己的诚心,不要以此为耻。这种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态度,是十分可贵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时,便迫不及待地叫外孙女婿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
竺可桢的老伴劝他说:“如今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有什么用?”
竺老听了老伴的话,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在自己生命处于垂危之际,还不惜向晚辈求教。
这正是“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体现。这也是竺老能够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原因,如此怎能不令人为之敬佩呢?
那些狂妄之人,总是过分地高估自己,以为自己读过几本书就才高八斗,无人可比;以为学过几套拳脚就武功高强,身怀绝技。这种人的结局往往是自毁前程。
作为一名领导者,更应该为自己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自参加种种工作,不畏艰险,敢拼敢冲,你的阅历和勇气将会使你在领导的位置上更趋完善。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活到老,学到老”。的确,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探索,只有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大力提倡“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学习精神,提倡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能者为师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然而有不少人在遇到问题时,不善于向别人请教,更不善于“下问”,主要原因在于拉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宁肯不懂装懂,也不去向别人请教弄个明白,这样,不仅阻碍自己的进步,还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这极不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