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37991800000002

第2章 做事圆融之法(1)

红顶商人圆融有道

胡雪岩说:“行事圆融,结局自然圆满。”要想成大事,就要先学会圆融。而圆融,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善于积累人脉资源。若能广积善缘,做到圆通有术,进退自如,上不得罪于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得饶人处且饶人,善于“烧冷灶”,不赚“烫手钱”,行得方圆之道,人脉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成就大事也就不在话下了。

为人要“圆”一点

“圆能打通关节,使你走出困境。”正如胡雪岩所说,他就是这样一个很懂“圆”的人,这个“圆”不是“圆滑”,而是“圆融”、“圆满”。“融”是状态,“满”是结局。胡雪岩做事,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力求完满,保证各方面的利益和感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大部分中国人的骨子里也都是这样的,凡事喜欢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个人如果太过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分厘必争,往往会被撞得头破血流;相反,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过于圆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往往会让他众叛亲离。

所以,为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圆”,既不锋芒毕露,又不过于圆滑,该伸的时候就伸,该屈的时候就屈。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胡雪岩做足了通、活、融、满。懂得圆融之道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除了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之外,还会顾及所有相关人士的需求和感受,总能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办得不让任何一方受到损失;而棱角分明的人就不容易办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乎自己关注的那部分人的需求和利益,视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如空气,采用粗暴手段解决问题和争端,这样一来,会带来新的问题和争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胡雪岩是一个精通圆融之道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在清末成为红顶商人,也正是借助他这种圆融之道打开了人际关系的大门。

圆融之道使他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与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能让他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

有一次,胡雪岩买了一批洋枪,要由上海运到浙江,支持当地的清军剿灭太平军。这对胡雪岩来说,是一件可以向政府邀功请赏的好事情,但是枪还没有起运就出现了问题。有一伙人盯上了这批枪,准备半路“抢劫”!

承运这批枪的是松江漕帮,当时松江漕帮的负责人姓魏,人们都称他魏老爷子。准备截获这批枪的人是魏老爷子的“同参兄弟”俞武成,此人带领本帮兄弟在扬州、镇江一带活动。而胡雪岩又恰恰跟魏老爷子是莫逆之交。

事情是这样的,俞武成的“事业”出了一点状况,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听说他的师兄魏老爷子接到一个肥差——运送枪支,这让他惊喜不已,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为手下的弟兄们做些什么了,然而他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拿得下这批军火的程度。而刚好太平军方面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也打起了这批武器的主意。这就使得两家一拍即合,达成协议,“共图大业”。

由于当初魏老爷子一直以为这批枪支是清政府的,并不知道是胡雪岩的,所以,依着他跟俞武成的关系,就决定到时候给他行个方便,拉兄弟一把,让他在半路杀出来,截留这批武器。

然而,等胡雪岩来松江拜会魏老爷子的时候,他知道了这个消息,这时魏老爷子才知道这是胡雪岩的枪,但既然已经答应了俞武成,这边又不好意思得罪胡雪岩,一时间,魏老爷子成了“夹心饼干”!

这让胡雪岩也感觉很不舒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魏老爷子最终作出了和俞武成断绝交情的决定,答应在运输途中阻止他动手,帮助胡雪岩渡过这个难关。

这下胡雪岩的问题解决了,但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手不管此事,因为自己的问题现在转嫁到了魏老爷子那里,魏老爷子要因为自己与兄弟反目,这显然不是胡雪岩愿意看到的。

胡雪岩的原则是既要把人做好,又要把事情做好;只有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做好。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魏老爷子的问题呢?

首先,他不能让魏老爷子跟俞武成撕破脸皮;

其次,他需要运用一些手段,让俞武成成为自己的朋友。

在跟魏老爷子的聊天过程中,胡雪岩突然“灵光一闪”,有了妙计,既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把这段老交情抚圆。这个妙计就是搬出俞武成九十岁的老娘俞三婆婆,因为他从魏老爷子嘴里得知俞武成是个孝子,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如果能让她硬压着俞武成让步,就不至于让魏老爷子为难了。

然而,胡雪岩到了苏州俞三婆婆那里,才知道她原来是个厉害的“老江湖”。当得知胡雪岩的目的之后,她却装聋作哑,不想帮这个“忙”。越是这样,胡雪岩越是不敢大意,于是,他不厌其烦地说明来意。一方面表示不愿使松江漕帮为难,想解除魏老爷子的窘境;另一方面又表示不愿请官兵护运,怕跟俞武成发生冲突,伤了江湖和气。

这番话可谓绵里藏针。当听到胡雪岩说“不愿意请官兵护运”这句话时,俞三婆婆暗暗吃了一惊。她当然知道胡雪岩跟官府的关系,更知道这其中的利害。这话等于指责俞武成伙同太平军抢劫军械,这可是灭门的大罪。

面对这种利害关系,俞三婆婆装出一副被不争气的儿子气得发抖的样子,一边拄着拐杖一边厉声吩咐她的孙子俞少武:“赶快派人把你那糊涂老子找回来!”

胡雪岩看到事情有了转机,急忙好言相劝:“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我们也是道听途说,事情还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于敌友不分。我们的来意,是想请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个平安。”

听胡雪岩说得这么诚恳和谦虚,俞三婆婆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这事武成理当效劳。”

事情到此也许可以告一段落,既解除了魏老爷子的尴尬,又拉拢了俞家。枪支可以顺利运输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胡雪岩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俞武成顺利下“虎背”?

因为俞武成此时寄人篱下,急于为自家弟兄谋个出路,所以受到当地一个江湖组织的挟制,骑虎难下。

按理说,胡雪岩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不用再考虑别人了,至于俞武成和江湖组织的恩怨,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反正有了俞三婆婆的施压,俞武成不敢造次了。

但胡雪岩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看到不圆满的结局,他要让俞武成彻底成为他的朋友。因为他觉得,只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大。于是,他又开始为俞武成的难题奔走,又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良策。

那么,胡雪岩做到了吗?当然做到了,他用的方法就是收降。

胡雪岩不仅向俞武成和那个江湖头目讲明了形势利害,并跟他们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报请官府,发给这批人三个月粮饷,保证不先降后杀,事成后编队移地驻防。另外,胡雪岩还拿出一万两银子送给那个江湖头目,说:“我那个合伙做生意的好朋友古应春告诉我,我在丝上赚了一把。自己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你分一万两银子的红。”

既然有了生路,谁还会硬往死路上走呢?

可见,只有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前进。

这件事就这样圆满解决,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只此一件事,就足以看出胡雪岩的“圆融”。

假定在这件事情中,胡雪岩没有做什么周旋,只是魏老爷子卖了人情,与俞武成闹翻,运枪的事情虽然可以办成,但以后的局面却会恶性循环,处处掣肘,事事难办。所以,魏老爷子的人情可以领,却不能那么便宜地收下就算了。俞武成那里稍有不同,胡雪岩跟他本没有人情却必须做人情,只有把人情做好了,事情才好办。而做成人情的方法无非是同生死、共患难。替对方考虑周到了,难题解决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以后办事也就更方便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胡雪岩为人处世不怕麻烦,不辞辛苦,总是力求做到周全。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本着一个“圆”字,不到山穷水尽之时,决不会放弃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为了使事情达到平和圆满,也决不过于姑息迁就。既不失原则,又善于见机行事、灵活应变。这就是胡雪岩的“圆融”绝学。

“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

“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这是胡雪岩经常挂在嘴边用于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他在做事的时候也一直是本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原则,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人缘,也为自己和别人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中国人好面子,胡雪岩这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更是不例外,但他却比一般人高明。他不仅好自己的“面子”,也不忘照顾别人的“面子”。他认为,大家的关系是需要每个人精诚合作才能形成的,一个人的信誉破坏了,对大家都不利。所以,他从来都不会得理不饶人,而是一直坚持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理念,不让别人在做了“错事”后名誉扫地。

胡雪岩的这种气度,在他出道之初就体现出来了。

胡雪岩在信和钱庄当伙计,负责跑街收账时,曾用500两银子资助过他的朋友王有龄去京城捐官。这500两银子可给胡雪岩带来了不小的“灾难”,让他不仅被钱庄开除,而且失去了信誉,没有钱庄再敢雇用他。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个小伙计的胡雪岩怎么会有这么多银子?难道是偷来的吗?

当然不是!这500两银子是胡雪岩为东家收回来的账,但这也不是一般的账,而是被东家认为收不回来的一笔死账,根本没指望能拿到,胡雪岩却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给收回来了。这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没有第一时间把钱上交,而是在听说了王有龄的遭遇之后,把钱借给了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胡雪岩并不想把这笔钱据为己有,等王有龄走后,他便跟东家坦白,并打了一个借条,说这笔钱一定会还的。

但在当时,由于胡雪岩地位卑微,根本就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更没有人说既然这是你收回来的死账,就作为对你的奖励,你看着处理吧。而是大家一致认为,胡雪岩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就应该受到处罚!于是,胡雪岩真的受到了处罚。

不到一年时间,王有龄回来了,可不再是之前那个落魄的王有龄,而是浙江巡抚门下的海运局坐办(海运局是专为漕米改海运而设的一个衙门,坐办是主持人)。他一回来就去找胡雪岩,当听说胡雪岩为他的前途遭了难时,他立刻决定带着胡雪岩把那500两银子还给信和钱庄,当面为胡雪岩重正名声。

他向胡雪岩问清楚借据的内容,算好大致利息后,就在海运局领了600两银子,还特意穿上官服,准备鸣锣开道。他想用自己的威风,来让胡雪岩扬眉吐气。

然而,胡雪岩却不想把事情搞大,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得理不饶人。开除自己的张胖子是信和钱庄的总管,如果此时自己和王有龄一起去,一定会让张胖子非常尴尬,大丢面子,而且这种事情一旦传扬出去,不仅张胖子以后很难在同行和社会上立足,还会影响信和钱庄的信誉度。权衡利弊之后,胡雪岩当机立断,不和王有龄一起去,并且还特意嘱咐他,到了那里别忘了吹捧信和几句,但千万别说已经见到了胡雪岩。

王有龄见胡雪岩如此宽容,不计前嫌,非常感动,不禁心生赞叹:“此人宅心仁厚,至少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放弃?而他居然愿意委屈自己,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于是,他也改变了主意,换上了平民百姓的衣服,只乘一顶小轿去了信和钱庄。

来到信和钱庄门口,王有龄先让手下人去投帖。张胖子一看名帖,知道是官场中人,王有龄的名字也似乎听说过,再仔细一想,恍然记起——胡雪岩的朋友,急得出了一身汗!但也无计可施,只能硬着头皮先接进来,赔着笑问道:“王大老爷光临小号,不知有何吩咐?”

王有龄假装不知情地说:“宝号有位姓胡的朋友,请出来一见。”

“您说胡雪岩?他已经不在小号了。王大老爷有什么事,吩咐我也一样。”张胖子说。

“去年承宝号放给我的款子,我今天来料理一下。”王有龄直截了当地说,随即转向手下人:“把银子拿过来。”

“不忙,不忙!王大老爷尽管放着用。”张胖子有些惊慌。

“不必客气,请把本利算一算,顺便把原单据取出来。”王有龄不慌不忙地说。

原来,由于这笔钱的特殊性,又处罚了胡雪岩,他们料定他不会再还这个钱了,就没把借据当回事,不知道随手扔到哪里去了。张胖子刚才急出一身汗,也是因为原来的单据已经不见了。

情急之下,张胖子只好说了一半实话:“老实察告王大老爷,这笔款子放出去,可说是万无一失,所以单据不单据,无关紧要,也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改天寻着了再来领。至于利息,根本不在话下。”

话说得漂亮,让人听着舒服,王有龄又想到胡雪岩的心意,决定要把这件事做得更漂亮。于是二话没说,便叫手下人取来550两银子,堆在桌上,从容地说:“承情已多,岂好不算利息。当时听那姓胡的朋友说过,利息多则一分二,少则七厘,看银根松紧而定,现通扯一分,10个月时间,我送子金50两,这里一共550两,你请收了,随便写个本利还清的收据给我就行了。原来那张借据,找着了便烦你把它销毁了。宝号做生意真是能为客户打算,佩服之至。我看公款甚多,那位姓胡的朋友来了,你请他来谈一谈,我跟宝号做个长期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