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37994000000013

第13章 成事圆融之道(1)

如果把弓拉得太圆太满,弦就会折断。做人做事如果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到了完全没有回转的地步,等于不给自己留余地。在为人处世中,千万不可把话说尽,把事情做绝,哪怕你再有理,也不要咄咄逼人,而是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办任何事的时候,都要保持一些回旋应变的能力,学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1.圆通有术,左右逢源

可方可圆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精于此道,上至汉高祖刘邦,下至红帽子商人胡雪岩,都是方圆中的高手。可见欲成大事,必先参透可方可圆的大智慧。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就是处事老练,圆滑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善用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李鸿章是一个圆而通神的人,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其成功可归结于他的处世之方。李鸿章自入湘军成为幕僚后,曾国藩凡行军大计,都让李鸿章参与。李鸿章至此才知道以往之不足,得窥大清一流军队的内幕。李鸿章稍稍收了心,开始踏实做事。“天性憨直”的李鸿章喜欢结交朋友,诙谐幽默,好开玩笑,快人快语,与厚重方正的曾国藩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沉闷的军营中有此良伴,倒也消去不少寂寞和不快。因此湘军将领开始是因曾国藩的门生而与李鸿章交往,处下来了解李鸿章的才气和性格后,都愿意相与结交。李鸿章在湘营中真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为以后军政生涯积累了人脉,开拓了视野。

半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充分证明李鸿章精通为人处世方圆之道的手腕与魅力。1859年12月初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挟三河大捷之余威,联合捻军率十余万人赴援太湖,与湘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而湘军前敌的两位大将多隆阿、鲍超不和,咸丰七年(1857)七月时,多隆阿因为湖北肃清之功,被升为副都统,都统都兴阿因伤回乡养病。多隆阿,字礼堂,是满洲正白旗人。从小家中贫困,18岁考取了“马甲”。“甲”就是披甲为兵的意思,步甲就是步兵,马甲就是骑兵。多隆阿18岁做了骑兵,然后正好僧格林沁去关外挑选马队,他就应募,加入了僧格林沁的部队,到中原作战。曾参加堵击太平军北伐军的战役,作战勇敢,强悍而又傲慢,对汉官、汉军尤为轻视。到咸丰五年(1855),又调入都兴阿的麾下,屡建奇功。

原本多隆阿、鲍超、李续宜、唐训方,以及其他几位将领,平时都是由都兴阿来领导。都兴阿这个人,性格比较随和,表面上他是大家的领导,但实际上,他比较吸纳各人的意见,更多的时候把领导权就直接交给胡林翼,胡林翼写信发令去指挥就可以了。所以虽然这几位名将都是他的下属,但跟他之间,没有太多的冲突。现在都兴阿去养病了,多隆阿要当统领,湘军其余将领都对多隆阿新被提拔不服,本来大家都是平起平坐,凭什么听从同伴指挥?而且这次会攻安徽,曾国藩是统帅,但多隆阿却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正因为如此,多隆阿担任进攻太湖诸军的总统,湘军诸将也不乐意配合。曾国藩此时眼病发作不便上前,心急如焚。而且曾国藩迷信,因为几次战役惨败,就认为只要自己上前线就会打败仗,因此再也不上前线。曾国藩特派亲信的李鸿章去前线代为视察,主旨还是调和多鲍两位矛盾。

鲍超是清末湘军悍将,字春霆,四川人。鲍超17岁入绿营当兵,时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鲍超被发往广西,选入向荣的亲兵营。永安一战,他身负重伤,留在了广西,与姓韦的女子结了婚。伤好之后,他领着妻子到湖南追随向荣,结果没有追上向荣,却遇上曾国藩招兵。曾国藩试了他的武功和谈吐,知此人不识一字,却有一身莽力和武艺,乃留下他做了湘勇的一名教练。后入塔齐布营,数战之后,以勇悍闻于湘军。后编练湘军水师,曾国藩让他做了水师哨官,是杨载福长江水师的前锋船。参加了洞庭、岳州、金口,武昌、田家镇等战役。每战皆立功,破田家镇拦江大锁,他的功劳尤大。战后,被提拔为营官。

曾国藩家居期间,鲍超留湖北,属胡林翼。多次战斗,功劳卓著,胡林翼对他十分器重,认为“布衣知己,尝以弟呼之”。并改鲍超所部水师为陆师。在胡林翼的授意下,鲍超在湖南招募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组成霆军,取“如雷如霆”的意思。鲍超统领的霆军,不管是与太平军,还是与捻军作战,霆军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湘军里面所有的部队,除了霆军,都没有这种战绩。鲍超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披伤108处,赐号“壮勇巴图鲁”。与多隆阿并称,有“北多南超,多龙鲍虎”之誉。

李鸿章与鲍超同为曾国藩幕僚,关系一向不错;李鸿章素知鲍超为人耿直,而且对曾国藩极是敬佩,一心感念曾国藩的再造之恩。于是,李鸿章来到太湖前线见到鲍超后,先是对他说曾帅最近身体不好,一心挂念前线战事;而后又提起当年曾国藩对鲍超的再造之恩,最后又以同僚的身份劝鲍超只有多立战功才能不屈居人之下,而今正是机会,如果能大败陈玉成部立下功劳,必能得到朝廷封赏。接着,李鸿章又找到多隆阿,针对他现在的处境说,如今太平军势正旺,你刚升为统帅其他将领都对你不服,我知你有为将之才,可是原本大家都是平起平坐,如今却要听命于你心里难免不服,如果你此次能打败陈玉成立下战功自可让他们信服;但只凭你一己之力却很难战胜陈玉成,只有和鲍超合力才能制胜。一番话说得多隆阿极为动容,答应与鲍超通力合作共抗陈玉成部。

原本陈玉成看准了清军将领彼此不和的弱点,集中全力攻打鲍超霆营驻扎的小池驿。谁知李鸿章去了太湖前线经过一番斡旋,竟让两位前敌统领言归于好,同心协力齐抗强敌。鲍超此次可谓死里逃生,被围数十重,全依靠多隆阿坚定地派援兵打通粮道才侥幸逃过一劫。小池驿会战以陈玉成完败,清军完胜告终。陈玉成受损严重,皖北战局逆转。

李鸿章用他的圆通之术,使两位不合的将领能够放下芥蒂共同抗敌,可谓功劳不小。我们为人处事有时要善于用些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

实质上,方是做人之本,但人仅仅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外有方,外圆内方。

2.能进能出,懂得适时进退

一位外国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会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无论打仗还是生活,都应当有进退,只进不退或者只退不进,都容易招致挫折和失败。在生活中,一般地说,进比退好,但当该退而不该进的时候,退则比进好;进与退并不意味着成功与失败,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退一步或许就能进两步。因此,退与进同样重要,适时地退让也是一种智慧。

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重用后,常常自恃才高,遇事每每大胆直言,乐于公开表述自己的独立之见,有时不免同曾国藩的意见针锋相对,发生矛盾或冲突。祁门内讧即是一例。

曾国藩为了贯彻自己“高屋建瓴”控制长江上游,然后直捣金陵的战略决策,在夺取了鄂、赣两省后,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天京的上游重镇——安庆。太平军积极谋求解除安庆之围,向西进攻武汉,在下游大举进攻苏浙,焦头烂额的苏浙各省急待曾国藩救援,通过咸丰皇帝向曾国藩施压。面对咸丰帝的严旨,曾国藩丝毫不为所动,找出各种理由搪塞,说准备渡江驻防徽州、池州,分几路进兵和浙江的张玉良、王有龄会师,做出一副东进的架势。同时使出最后的力气进攻安庆。

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后,为照顾下游的战事,曾拟派兵援江、浙的计划,以符江督之职。于是,他于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1860年6月21日)上奏,自宿松提兵由皖南祁门下攻溧阳。1860年7月,曾国藩留下曾国荃一支,继续围攻安庆,抽出鲍超的6000人,朱品隆、唐义训2000人,杨琪魁1000人及张运兰的4000人,共计1.3万人,随他渡江南下,由皖鄂赣交界的宿松渡江东进,进驻祁门。实际上,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商议,选中祁门为驻营之地,认为祁门地连赣、浙、苏三省,可以同时照顾。但是,李鸿章当即表示反对,提出“祁门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绝地”,不让曾国藩驻营于此。

祁门是个县城,位于皖南的群山环抱之中,一条大路贯通该县,东连休宁、徽州,南达江西的景德镇,是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交界之处。曾国藩看到该地四周有大山环绕,地点是三省交会,远可贯通三省全局,近可以大山护蔽营盘。而李鸿章则看到的是该地四周环山,进退皆有不便。于是,两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议论许久不决。

曾国藩最终坚持己见,于咸丰十年六月初一日(7月18日)到达祁门。一到祁门,曾国藩就后悔不该早早把驻军此处的决定上报皇帝。这里果如李鸿章所言,是一块“绝地”:四周山势陡峭,与外界可通者只有一条大道,人烟稀少,土地贫瘠,东西方向的大道若被堵住,这里便成了死地。李鸿章随曾国藩看了祁门的地形,再次进言:“祁门确属兵家忌地,万不可驻,不如及早改驻东流,傍江依山,攻守进退自如,万无一失。”湘军上下一致要求曾国藩移师。可是,面对太平军的四面环攻,曾国藩却一直坚持大军驻守祁门而不移。李鸿章则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之中,是军事上的绝地,不适合久留。李鸿章等一再劝谏,曾国藩仍是不从。他甚至气愤地提出:如果你们胆怯,尽可各自散去好了。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懂祁门在战略全局上并无意义,其坚持驻守祁门主要是做给朝廷看的戏。因为,咸丰帝曾一再督令湘军直取苏常。结果,闹得双方都很不愉快;而在对待李元度问题上,曾、李二人竟至闹翻。其时,曾国藩安排自己多年的好友李元度带兵驻守徽州。李元度,字次青,是曾国藩的门生和幕僚之一,可以说是曾国藩最忠诚的部下。湘军刚出道时,由于未经战阵在靖港吃了大败仗,曾国藩羞愤交加投水自尽,就是这个李元度把曾国藩从水里捞上来的。李元度可以说陪着曾国藩共患难,过命的交情。李元度是个文人,不懂兵法,曾国藩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命令他死守,不得出门应战。李元度到徽州没多久,太平军的侍王李侍贤就派兵来攻,李元度看见前来挑衅的太平军,就一时激动忘了曾国藩的话,居然贸然率兵出城进攻强大的侍王部队。他出门和太平军交手,结果痛失守城。他见形势不对率先奔逃,带动湘军大败,把徽州也丢了,曾国藩的处境更加危险。太平军可以循此路线直捣祁门,直接导致日后曾国藩的大营几次被围攻。更可气的是,李元度战败后并没有回祁门,而是在别的地方游荡了很久,后来回祁门只呆了很短时间又私自离去。曾国藩一怒之下决定弹劾李元度,10月29日,请革职拿问。李元度被一弹击中,革职回家闭门思过。

曾国藩命令李鸿章拟稿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却坚决反对曾国藩的做法。李鸿章兄弟和李元度私交甚好,形同莫逆。他明确表示,这个奏折我不能写。不仅如此,他还带了一幕僚前去替李元度求情。面对曾国藩,李鸿章竟半是质问半是陈情地说:当年靖港大败之时,你曾跳水自尽,是李元度亲手把你救起来的。如今人家有难,你就要弹劾人家,未免有些不仗义之嫌。另外,你明明知道李元度不会带兵,却还让他领军驻守战略要地徽州,说明你也有用人不明的失误。现在徽州出了问题,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替李元度说话。接着,李鸿章声言:果若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表示:你不拟稿的话,我自拟便是。李鸿章又说:若此门生将告辞。曾国藩顿时生气道:听君之便。两个人都不肯退一步。李鸿章毅然离开了曾国藩。而曾国藩也终于将李元度革职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