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37994000000028

第28章 成事攻心之道(4)

李家有位老仆人刘斗斋,对李家忠心耿耿,当年在李鸿章打太平军时曾经救过李鸿章的命。刘斗斋有个独生儿子刘三,整日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刘斗斋看看不是个事儿,就想为儿子谋个前程。刘斗斋在李鸿章身边几十年,深知李鸿章为人仗义,只要自己开口,李鸿章一定会顾及自己以前的救命之恩,为儿子谋个好差事。

一天,刘斗斋带着儿子来找李鸿章,一见面就表明了来意。李鸿章对这个救过自己的家奴十分敬重,如今他有事相求,自己自当尽力帮忙。于是,李鸿章看看刘三,暗自思忖了一下,道:“这样吧,我在霍山还有几千亩肥田,就请刘三兄到霍山代我收账吧。”刘家父子知道这是个肥差,不仅不累还能保得衣食无忧,于是纷纷向李鸿章道谢。

刘三在霍山管着三千亩肥田,一管就是十年。期间李鸿章因为公务繁忙,顾不上问账目的事情。时间一长,刘三也就有恃无恐愈加放纵,整天呼朋唤友,吃喝嫖赌,钱不够就从租钱里支。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只任了个闲职,清闲下来的李鸿章开始注意账目问题。一天,李鸿章叫刘三来报账,刘三一见面就跪倒在地,称账本忘记带了。

李鸿章倒也好说话,没有追究刘三为何没带账本,只让他大概报个数就行。刘三战战兢兢答道:“大概三千两”。李鸿章虽然平时不管账,却也知道几千亩肥田只一年就能收个三千两,况且这些年霍山又没发水又没灾,收获应当很丰厚。但是他听了刘三的话却也没同他计较。只是吩咐刘三到账房把银子给交了。

可刘三跪在地上只是磕头,也不说话,并不起身。李鸿章很是奇怪,问他怎么了?刘三却颤抖着回答:“大人,不是收了三千两,是欠三千两银子。”

李鸿章听了大吃一惊:“什么?你收了十年地租,这一年少说也能收个三千两银子,十年还要倒欠三千两银子?”李鸿章大发雷霆,很想处置刘三,但是思前想后,到底是顾着当年刘斗斋的救命之情,没有再为难刘三,打发他回家去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和无端的伤害。如果我们将这些全部都装在心中,稍有委屈就想报复,那么我们的身心将永远得不到安宁。为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这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越能抵制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就越能锻炼自己的修养。

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获得成功,那就要学会宽容,养成能够容忍理解不同见解和错误的肚量。在我们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痛苦和伤害,当你受到无辜伤害或被他人欺侮时,你是以牙还牙呢,还是宽恕忍让?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只会让仇恨越积越深。如果总是把别人的过错和自己的失败收藏在自己的心里,时间一久,必定会使你的心灵甚至生活灰暗起来,而这种心灵的重负终将把你压垮。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伤害,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遭遇不幸,既然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你已经改变不了事实,那么与其陷在伤痛和仇恨里不能自拔,不如用你的宽容和豁达去宽恕别人的错误,感化一颗充满邪恶亦或是愧疚的心。宽容本身也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一个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能够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宽容不仅对你的个人生活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你的事业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一个人经历一次宽容,就可能会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借助宽容的力量,你可以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7.人生方圆,真诚为本

同人打交道,交朋友,就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热情有度,真心待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以此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爱,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

关心他人是建立稳固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你想让他人喜欢自己,如果你想获得他人的关心与帮助,那你首先就得做到一点:去关心他人。

也许你从来都不了解别人渴求关爱的程度。毕竟在人情淡薄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心里竖起了一道冷漠的屏风,因为冷漠不仅扼制了自己内心的温情,也拒绝了别人赠予的温暖。其实每个人都渴望一些来自别人的温暖,渴望得到朋友的一点关爱,而且渴望的程度可能超过你所想象的。

1896年,李鸿章代表中国皇帝赴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德国是仅次于俄国对李鸿章接待最热情的国家。李鸿章对这个生产克虏伯大炮的国度也一直有着好感。当年,李鸿章在戎马生涯中最欣赏的,就是那个威力无穷的克虏伯大炮。后来李鸿章从事洋务运动,就在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克虏伯大炮;李鸿章兴办北洋水师,主体船舰,也是德国的产品。多年以来,李鸿章对德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严谨、守时、相对讲信用的国家,李鸿章在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中的很多顾问和雇员,都是德国人。李鸿章到达德国后,下榻的旅馆将他的照片与德国总理俾斯麦的照片放在一起,当地的报纸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这样的称谓让李鸿章很高兴。

李鸿章早就耳闻俾斯麦的大名,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俾斯麦。俾斯麦是当时世界级风云人物。他在1862年至1890年间,一直担任普鲁士宰相,并在这28年间,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战争,从而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并使德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英国和俄国的“世界老三”。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反对他的殖民扩张主张,从而使他坐上了冷板凳,赋闲在家养花种草。李鸿章在给俾斯麦的亲笔信中写道:“毕士麻(指俾斯麦)相王阁下久挹,大名镇越海国,每恨东西暌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自谓自行不负。弟于六月十三号,税驾柏林,现在觐燕礼成,拟于本月二十三号前超汉倍克(指汉堡)海口游观,计二十五号返辔,顺道敬诣园居,稍伸积年景仰之诚。李鸿章提名。”在李鸿章的要求下,李鸿章以“东方俾斯麦”的名义拜访了德国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李鸿章和他的随从1点49分抵达。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俾斯麦着装极为庄重,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给他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俾斯麦平日一直崇尚质朴,很少如此盛装。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也谦虚地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发现俾斯麦气色不很好,立即关心地问俾斯麦的健康和睡眠状况。俾斯麦说:“晚上总是失眠,感觉很难受。”当他知道俾斯麦的睡眠不佳时,便表示出极大的关心。在座者都能够觉察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加深。李鸿章说:“我晚上也经常头痛。”还把马关遇刺时颧骨上受过的伤指给俾斯麦看。李鸿章与俾斯麦都在军中多年,李鸿章有在日本谈判时遭歹徒暗杀的经历,子弹仍在李鸿章左颧骨内;俾斯麦也曾在超市遭人枪杀,结果,他的警卫光荣献身,而俾斯麦却勇敢地将歹徒的手枪踢飞……当李鸿章说到自己的枪伤时,俾斯麦向他介绍说:“去年下半年,我国科学家伦琴发明了‘照骨术’,即X射线。它能清楚地看见人的骨骼和五脏六腑,您不妨去看一下,说不定能把你面部的子弹取出来呢。”

李鸿章对这位异域老兄的关心非常感激。他虚心地向俾斯麦请教重振大清国威的举措。谦虚而自信的俾斯麦说,大清与德国相隔甚远,对大清的具体情况,他不甚了解,因此对这一问题,他不便妄下裁判,但他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君臣、僚臣、朝野万众一心,齐心合力。

接着,李鸿章问他该如何励精图治,俾斯麦谈了一些练兵的心得:“以练兵为国家的基础,舍此别无长策。兵不贵多,一国之兵不必超过5万人。但队伍必须年轻,技艺务求精湛,才能所向无敌。”除此之外,俾斯麦还具体谈了如何驻兵如何用兵的要诀。因为同有带兵打仗的经历,李鸿章和俾斯麦相谈甚欢。两人商议,中国今后将聘请德国教习赴华帮助练兵等事宜。会谈结束后,两人互赠礼品,李鸿章在俾斯麦那本集天下名贤手泽的纪念簿上题了几行漂亮的书法。

拜访俾斯麦的第二天,李鸿章便在德国官员的陪同下,去柏林医院接受X射线检查。该院院长亲自为李鸿章检查,他说李鸿章左眼之下确实有一颗子弹,而且形状清晰。李鸿章问能不能将这颗子弹取出来,院长说:“做这种手术的技术,我们已完全具备,但考虑到您的年龄问题,我们认为不适合做这种手术。”

李鸿章对这台照骨仪器感到神奇。临离开时,他说希望德国能出售一台这样的仪器给大清,该院院长说:“为了中德人民的友谊,我们愿意无偿奉送一台。”由此,李鸿章不仅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X射线治疗的人,而且还是第一个把X射线设备技术引入中国的人。

临别时,李鸿章应邀为俾斯麦留下墨宝一副,曰:“仰慕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非得里路”是俾斯麦当时居住所在地。

当李鸿章离开德国时,俾斯麦挺着胸膛,右手举到帽沿,行着军礼;而李鸿章站在火车上,两手握在胸前,频频摆动,用一种虔诚的姿势,为俾斯麦祝福。俾斯麦一直注视着李鸿章,直到火车离去。显然,他内心已经受到了触动。

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在于心的交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是一个需要投入耐心和爱心的过程。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些打动人心的事,只要我们能真心实意地把别人的困难看在眼里,真诚地去帮助别人,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震撼所有人的心。

这个世界上,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快乐分享在彼此忙碌的身影中渐渐稀疏起来了,但彼此渴望对方关爱与呵护的情愫依然存在着。只要我们把心灵深处的触角伸长一毫米,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把爱的触角伸向他,给他一份关爱,那么他的生命里就会多一束阳光,这个世界的生命里也会多一抹微笑。

8.尊师重教,知恩图报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往往有许多人的付出和牺牲,因此,功成名就后应该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情。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生命中的苦与乐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他拥有一切,仍会觉得生活是一种负担。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官署病故,时年61岁。李鸿章得此噩耗即致书曾国藩的两位公子曾纪泽、曾纪鸿,痛表哀悼。他说:“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他的哀痛无疑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曾国藩对他确有“知遇之恩”。在给他人的信中,李鸿章的悲哀之情也流露无余。

曾李关系可追溯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的交往。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戊戌年(1838)进士,因此有“同年”之谊。李鸿章在未中进士之前,与其兄李瀚章都曾以“年家子”身份投靠曾国藩门下,拜曾为师,学习八股文、试帖诗和“义理经世之学”。1845年李鸿章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同考官。李鸿章虽然没有考中,但诗文却得到曾的赏识。李鸿章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自己“以诗文受知于曾夫子,因师事之,而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曾国藩稍后对李瀚章说,这时他就感到李鸿章“其才可大用”。后来李鸿章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常向曾请教。1853年,李鸿章之兄李瀚章进入曾国藩幕府,襄办湘军粮台,而李鸿章则回到安徽老家帮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几年下来,“翰林变绿林”的李鸿章在仕途上并不顺意,在大哥李瀚章的荐举下,于1859年1月入曾国藩幕,成为曾的幕宾。在曾国藩幕,李鸿章办理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章。曾国藩最负盛名的参折《参翁同书片》,即出自李鸿章之手。此折虽不到六百字,可谓字字千钧,句句见血。所以曾国藩称赞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而李鸿章也向人表示自己从前也辅佐过其他将帅,但“茫无指归”,入曾幕才“如识南针,获益匪浅”。

曾国藩生活极有规律,但是,李鸿章的生活习气、作风却为曾国藩大不容。李鸿章随军多年,却未改文人的随随便便、睡懒觉等习气。平日里只要不在战场上,总是日上梢头才懒洋洋地起床,而团练们却早已操练、吃过早饭了。曾国藩率带的湘军,军事生活严酷,天未亮就要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洗漱、早餐都须在天明前搞好。有仗打时打仗,无仗则进行操练。曾国藩以身作则,每天很早就起床查营,然后在黎明时分与幕僚共进早餐,或谈一天工作安排或随意谈天说地。李鸿章受其影响,原本懒散的习性也得到改正。许多年后,李鸿章对人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