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37994200000039

第39章 宋:士大夫时代(5)

有人也许会问,当时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你发展工商业的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吗?不然。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的确是在农业领域。破产失地的农民太多,造成了很多社会矛盾。但是,请注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数量是必然要下降的。土地兼并并不是造成农民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

当时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不在于使失地农民重新得到土地,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出路。北宋政府提供的出路是当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但是,当兵是非生产性的工作,不能产生财富,反而会造成很多问题。合理的做法是引导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工商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但是,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恐怕很难产生。即使产生了,也很难得到当权者的认同。不仅是因为限制政府权力和打破常规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力气,还因为这样做与皇族或者皇帝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第一,马克思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平等对于皇帝和皇亲贵族们的地位会产生极大的冲击。第二,让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就必须约束皇权和政府权力,取消其对私人所有权进行合法掠夺的权力。这就违背了中华帝制皇权无限的基本原则,侵害了皇帝的根本利益。

因此,这样的政策即使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推行,也很难长时间地推行下去。一旦皇帝发现私营经济威胁到皇权,那么血腥的杀戮和赤祼祼的掠夺就很可能展开。结果就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面对比路易、查理们强大得多的皇帝和政府,革命能否成功又得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五、靖康耻

王安石变法以后,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地方上仍然是起义不断;而政府内部的矛盾又尖锐了起来。官多权少,于是各派系为了争夺有限的政治资源相互排挤,党争愈演愈烈。新法还是旧法,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话题,失去了原有的改革意义。正在朝中争执不休之际,一个看似利好的消息从北方传了过来。辽国出乱子了。

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1115年1月28日,一个名叫完颜阿骨打的女真汉子,在辽帝国的东北部(今黑龙江、吉林一带)建立起了金国,而且对辽帝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攻占了辽帝国的半壁江山。

说起女真人,宋帝国还真不陌生。早在1111年,童贯出使辽国的时候,就有人通过童贯向大宋帝国提出了扶持女真以对抗辽国的计划。最初这个计划也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北宋政府派了一些使臣从海上绕过辽国去找女真人,但是没能成功。到女真建国,而且打得辽帝国有点儿晕头转向的时候,宋帝国的决策者们又一下子想起了这个当年想联系没联系上的“敌人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宋帝国的决策者们依照这个基本常识,决定与金国联合灭辽。金国也真是争气,没几年时间就连克辽帝国的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几大都城。与此同时,宋军却一无所获。原先按照约定,长城以南的地区归宋军进攻,但宋军几次出击都没能打败辽国驻军,最后还得由金军来攻打。

不是自己打下来的地方,要想要到手,当然得花点心思。经过多次外交谈判,总算是和金国达成协议:金国将燕京和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交给北宋,而北宋则把原来送给辽国的岁币再多加一百万贯交给金国,而且同意金国将这一地区的金帛、人口席卷而去。就这样,算是从金国的灭辽之战中分了一杯羹。

金国取代了辽国成为北宋的邻国之后,如果北宋政府能够好自为之,至少用钱买回来的和平还是能够持续的。但可惜的是,以宋徽宗为首的决策层既无能、又无胆还贪小便宜,在对金国的外交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终于惹祸上身。

第一个错误,当时有个叫张觉(也称张瑴)的人,原来是辽国平州兴军节度副使,后来辽国灭亡的时候投降了金国,但不久又背叛金国发动了叛乱。这次叛乱得到了宋帝国的支持,而且当叛乱被金国军队镇压之后,宋帝国又收容了他。金国对此相当不满,就向北宋提出抗议,声称要兴师问罪。宋徽宗一听,吓坏了,结果就把张觉给杀了,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送回了金国。大家瞧这事做的,又失信又示弱,哪有一点大国的风范?通过这件事,金国就把北宋给看白了。而且,宋军里还有很多辽国降将降兵,这又打击了他们的忠诚和士气。

第二个错误,金国把辽国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北宋政府发现金国比辽国还厉害,心里有点儿胆怯,于是又偷着和辽国联系,转而支持辽帝国的残余势力,想以此牵制金国。结果,又被金国发现了。这就大大伤害了两国的关系。

第三个错误,北宋与金国交涉燕京问题的时候,有官员曾私下答应给金国一次送粮食二十万石。而后来,又翻脸不认账,忽悠了咱们朴素的少数民族兄弟一把。

第四个错误,张觉叛乱之时,有很多老百姓逃到了北宋境内。金国要求北宋将这些非法移民遣返,北宋政府不答应,而且还沿边布防。

这么一折腾,金宋两国关系彻底破裂。1125年冬,也就是灭辽那一年的冬天,金国军队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军由粘罕率领,直扑太原;东路军由斡离不率领,直扑燕京。守太原的是童贯,这家伙听说金军大举南下,吓得借口入朝请示,溜回开封去了。好在太原知府张孝纯是个忠于职守的好干部,率军民死守太原,遏阻了粘罕的大军。守燕京的主要是辽国降兵降将郭药师等人。这些人本来是忠于宋的,但是宋帝国出卖张觉就让他们自己人人自危,心里都想着:“谁知道宋政府还会不会出卖我们?”所以,金军大兵压境之下,全投降了,而且转过身来就引着金兵直扑北宋首都开封。

眼看着兵临城下,宋徽宗吓傻了,赶忙引咎辞职,把皇位交给太子,然后自己逃到了南方。宋钦宗即位,趁着老爹不在,惩处了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等几个民怨极大的佞臣。但面对金兵,生长于深宫内院的宋钦宗少了几分男子汉的血性,没有组织军民抗击金国的侵略,而是卖国求生,割地赔款。割让了战略要地中山、太原、河间三镇,赔款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

不平等条约墨迹未干,金军刚一撤兵,宋钦宗这儿又反悔了。结果金军又再次南下,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靖康之耻。金国成功地完成了对宋帝国的斩首行动,一举攻占了首都开封。北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亡了。这一年是1127年。

金灭北宋总共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怎么会这么快呢?

第一个原因,金国的确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金国当时只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甚至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也没多久。但是,他们从1115年建国到1127年灭北宋,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将当时东亚两大帝国全部消灭。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无论对辽还是对宋,没有受到重大的失败,金军可谓所向无敌。这当然有辽、宋都已经腐朽不堪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却也不能不归功于金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学习对手的长处。

比如,完颜阿骨打就很注意在降服的辽朝官吏及各族士大夫中选拔人才,吸收他们参与政事。如,阿骨打下诏给忽鲁勃极烈完颜杲(斜也)说:“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录用之。”此外他还特别重视注意录用知书达理的儒生,并改革本民族中落后的习俗,如禁止同姓为婚等。

再比如,夺得幽云地区之后,在与宋帝国的外交交涉中,金国专门提出来要将这一地区的工匠等各类人等全部掠走。前面在讲到幽云十六州对辽国有重要意义时我就说过,这个地方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地理位置而是人才、技术等非物质财富。金人非常聪明地将这些非物质财富带走了。

在完颜阿骨打之后,金人依然继承了这种吸收敌国先进技术、文化的优点。举个例子,当时宋军已经不仅仅依靠冷兵器了,还有了一些火器。早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即970年,就有“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五年之后,宋军就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到北宋后期,就出现了爆炸性武器霹雳炮。这些东西,不是金人能够弄出来的。但金国在与北宋的战斗之中,逐渐学习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到后来,灭掉北宋之后,更是将北宋军工产业的班底照单全收,到后来还发明了更厉害的武器,比如震天雷等。

可以这样说,在与辽、宋的战争中,金人越打越进步,实力越打越强,展现出了一种朝气。这与辽、宋两个老牌封建帝国暮气沉沉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原因,北宋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谈到宋代,这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到宋徽宗时期,这个情况发展到了顶峰。

所谓积贫,说的不是国家贫穷,而是政府和人民贫穷。北宋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南方一般地区亩产二至三石,耕地面积也很大,真宗时就已高达五百多万顷(这还是官方收租的数据,权贵豪强隐瞒的还不在其中)。从整个社会来讲,生产出来的财富还是比较丰富的,问题出在分配领域。社会财富的分配一般有两次。第一次分配是在经济活动中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这次分配注重效率,同时会产生分配不公,比如马太效应。在北宋经济制度之下,也是如此,农民阶级在第一次分配时就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财富主要流向地主阶级。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分配。用现代的观念,这次分配注重公平,比如低保、救济、个人所得税等。但是,北宋这儿情况不同。政府收税收的是无权无势的人、甚至是失地农民,而把收上来的钱转身支付给了官僚阶层。结果,一方面是老百姓穷得吃不上饭,起来造反。比如大家熟知的宋江、方腊等人的起义。另一方面,政府的钱全给官僚阶层开工资,让他们给挥霍掉了,也没钱来办巩固国防、兴修水利这些正经事。

就拿军队来说。在人的方面,军队的将领,那是属于官僚阶层的,虽然武将在宋代地位不高,但工资、福利还是挺好的;而底下当兵的,很多都是破产农民、囚犯,军饷得不到保证。上下离心离德,哪儿来的战斗力呀?在物资的方面,武器、装备哪一项不得花钱?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火器逐渐运用于军事,霹雳炮、火箭什么的,发一个就是多少银子,不能捡回来再用。没有足够的军费,训练都无法保证。没钱巩固国防,再加上对武将和地方武装管得严、防得紧,于是就积弱。

第三个原因,北宋决策层在战略、战术上犯了大错误。

最初,宋金两国本来可以和平共处,或至少可以晚一点刀兵相见,但是宋帝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了两国关系,暴露了自己的胆怯,而且丧失了辽国降人对宋帝国的信任。在此之后,面对金国大军的进攻,在战略上没有一贯的主张,战和不定。一看见敌军势力凶猛,就要求和;一看见本方实力有所增长,就想一举把对手吃掉。要战,一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时刻想着求和,二没有关于怎么作战的统一思想,总想着以奇谋一战胜之,结果战不能战、战不能胜;要和,一是不讲信用,二是一味妥协退让,甚至为了求和而命令军队停止向首都增援,一点儿谈判的策略都没有,完全不知道和谈也得有实力作保障,结果和也不能和。再加上临阵听信妖人的胡话,莫名其妙地打开了城门。最终自己断送了江山。

金国对宋帝国实施斩首行动之后,从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上讲,北宋灭亡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以谁当皇帝作为一个国家存亡的标志,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当时,宋帝国的最高决策层的确被金国摧毁了,但是整个国家并没有崩溃,金国也并没有占领宋帝国很多地方。南方不用说,就是今天山东、河北、山西这一带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投降金国。当赵构出来宣布继承宋帝国大业之时,原来宋帝国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官僚都是拥护赵构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时在金国的支持之下,张邦昌当上了楚帝,建立了一个伪楚政权。但是这个政权不得人心。连张邦昌自己都心虚。他问吕好问怎么办。吕好问反问他:“你是真想当皇帝呀?还是敷衍金人?”接着就说:“你应该知道天下人心所向,以前金人攻过来的时候,大家畏惧金人的兵威,今天金军已退,你若还恋栈,必成众矢之的。如今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外,元祐皇后在内,此乃天意。”就建议张邦昌退位。张邦昌自己也估量了一下形势,最终退位。再比如,李纲在与赵构谈及国事时,曾经提到,当前军事上的规划,先要整理河东河北未失之地。可见,当时河东河北并未全部失陷。

然而在这个时候,宋高宗赵构却没有选择收复失地,而是向南逃命。这一逃,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在北部形成权力真空,导致金国大举南下,完全占据了河北之地。其二,宋帝国对于地方的控制权急剧弱化。

我们先看第一点。

当初赵构即位的时候,情况还不算太糟。当时金军主力已经北返,北方各地有很多自发的武装力量,正处于群龙无首之时。

这个情况很像当初辽国灭掉后晋之后的情况,而且可以说比那时的情况还要好。因为,辽灭后晋时天下军阀割据,而北宋末年没有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个时候,只要像当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一样,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大本营,中原是能够迅速平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