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中国地理
38007900000030

第30章 考古发现(2)

其三,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此外,人们还分析了其它方面的原因,说起来也都不无道理。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棺葬中的红色液体究竟为何物,却无人能辨析出来,不知这一奇异的谜何时才能解开。

隋代李静训墓

我国汉民族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依照葬仪往往把葬地选在远离居住地的城市效外。尤其是隋唐时期,在城内很少发现有同时期的墓葬。然而,1957年古都西安市梁家庄附近出土了一座未被盗掘扰乱、保存完好的隋代石椁墓,实属罕见。墓主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李静训墓随葬器物既丰富且精美,这是已发掘的隋代其它墓葬所没有过的。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生前锦衣玉食,死后又特别享受厚葬,只因为她是皇亲国戚。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权享受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从历史科学的角度分析,李静训墓同样也证实和提出了不少研究课题。隋文帝和北周的关系,史书上虽有明确记载,但李静训墓的出土,更从实物史料上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隋文帝建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进一步剥削搜刮大量财富,贵族官僚生活极端奢侈,李静训墓中的随葬品之丰富正是这一现实的生动写照。此后,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李静训死后6年,其父李敏便因谋反嫌疑被杀,又3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大地,短命的隋朝旋告结束。李静训墓的发掘证实了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归根结底又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并大大丰富发展了历史科学的内涵。李静训墓的发掘,不失为这一观点的一个极好例证。

乾陵

乾陵修建于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2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沿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莫高窟藏经洞

藏经洞是莫高窟里的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6万多件。即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年)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窟高3米。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待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牌一通。11世纪初叶,当地僧俗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与时间,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归纳其要者,一为避难说,二为废弃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道士王圆箓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出土文物流散世界各地。其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文献种类约在5千种左右,绝大部分是佛教文书,非佛教文书包括官府文书、四部书、道教典籍、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启蒙读物等。除大量汉文写本外,还有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写本。此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小样和画具等文物。

法门寺地官

法门寺,在西安西面110公里的扶风县内。塔在佛教中是瘗埋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开秘密的机会。

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真的在法门寺地宫出现了。

佛的世界充满玄机。当法门寺地宫中的珍宝终于被转移到精心修建的博物馆展厅时,人们却发现还有更多的谜团没有破解。用大理石砌的地宫为什么全部涂成了神秘的黑色?为什么法器上凡有空隙的地方都刻着各种菩萨像?为什么这些菩萨像跟一般佛教寺庙中的不一样?所有珍宝的摆放似乎是有秩序的,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呢?今天,考古专家们仍在不断地努力发现与认知,但要完全破解法门寺地宫中的秘密,尚需足够的时日和更深的思考。

安阳殷墟文化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它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大窑文化遗址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继来********考察。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几位教授研究证明,这一遗址是国内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1979年国家文化部将之命名为“大窑文化”。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持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老官台文化遗址

老官台文化遗址1955年发现于陕西华县,1959年进行发掘。后来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也发现同类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生活于此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类作物,还养猪养狗,生产工具有石凿、骨铲、角锥等。

住房为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坟墓是长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为陪葬品。当时的制陶工业还很原始,烧制温度低,器物种类也少,彩陶工艺还处于萌芽状态。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类型有夹砂粗红陶和细泥红陶、细泥黑陶和细泥白陶,纹饰有绳纹、斜线纹、附加锥纹、锥刺纹和刻槽纹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钵、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袜红宽带纹的三足钵。

大地湾古文化遗址

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发现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钵为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陶器上的那10多种符号,它们比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要早1000多年,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该遗址之中还发现一座类似宫殿的建筑,该建筑的地面与现在的混凝土地面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