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38012300000024

第24章 喜人之同乎己,恶人之异于己

【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①!因众以宁②,所闻不如众技众矣③。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④。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⑤。

【注释】

①曷常:即何尝。

②因:随顺,顺乎。宁:安。

③传统断句把“所闻”列在上句之末,而“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语不可通,故未从之。

④揽:把持,撮起。

⑤有土者:拥有国土的人,指国君。

【译文】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成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但是个人的所闻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很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寓意】

和而不同,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一样,不要固执于一己之见。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延伸阅读】

庄子说:“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

这是世人的共性,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极为固执,不肯改变看法,如果遇到这样不肯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那将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你必须努力说服他,先是改变原来的错误或不圆满的观点,接着就是要让他认可你的观点。然而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便是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对,也不会立即接受你的观点,这就是“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

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必须想办法改变自己。叔本华说:“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懂得摒弃固执己见的毛病,善于接纳来自他人的善意的意见或建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迎接胜利的阳光。

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就是历史上最好的虚心接受他人建议的例子。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原文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然后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还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这么大的火,于是问他:“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懂得并善于接受魏征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领域卓有建树,就必须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在作品发表前,总要先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次,他把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吃完午饭,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就打起盹来。等茹科夫斯基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果戈理说:“你的瞌睡就对这剧本的最好批评。”说着,把写好的作品投入火炉中。

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不仅限于愚者对智者,庸者对圣贤,弱者对强者,下属对上司,反之同样适用。尤其在职场中,切不能因为自己职位比对方高,能力比对方强,头脑比对方聪慧,就固执己见,知错不改。懂得接受各种不同的善意的意见或建议,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还有助于树立自己在下属、同事和上司心中的形象,并且使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更加和谐。

纽约《太阳时报》的主编丹诺先生每天在审稿时,总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用红笔勾出,以免排校人员遗漏。但有一天一位青年校对员,却没有执行他的红笔指示。他读到一段主编用红笔勾出的文字,内容大致如下:“本报读者雷维特先生送给我们报馆一个大苹果,在通红光绿的苹果上怎么会出现整齐光滑的字迹呢?惊奇之余,多方猜测,百思而不解这些字的由来。”

校对员是一位常识丰富的年轻人,他读了这段文字后不禁失笑。因为他知道只要趁苹果还呈青色时,用纸剪成字形贴在上面,待苹果变红,再揭去纸字,就会有文字显露出来。他想如果这段文字被刊登出来,必遭人嘲笑,认为主编竟然如此愚蠢,连这一点“小魔术”都会“多方猜测,百思而不解”。因此,他大胆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编丹诺先生气呼呼问他:“昨天原稿中那段红笔勾出关于奇异苹果的话怎么不见了?”青年校对员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了青年校对员的陈述后,丹诺先生和蔼一笑:“原来如此。你做的十分得当,以后只要有确实可靠的理由,即使我用红笔勾出,你也可以自定取舍。”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每个人都要懂得包容不同意见的重要性。只有允许各种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况,才有利于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如果不能包容不同意见,听不得不同的声音,甚至只习惯听顺耳话、赞美话、奉承话,只喜欢拍马屁的人,那么便很可能被甜腻的蜜语所黏,被势利小人所包围,最终让自己陷入死胡同。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可能公正客观,也可能失之偏颇。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你应该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我们要懂得尊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思想、精神、情绪,就如同河流一般,要让它顺畅地流动,就要为它提供一条通畅的渠道,必要时还得“泄洪”,疏导、疏通,而绝不能封堵。否则,一旦泛滥起来,便可能成为灾难。

人生大智慧: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接纳和听取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