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德溢乎名①,名溢乎暴②,谋稽乎誸③,知出乎争,柴生乎守④,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⑤,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⑥,草木之到植者过半⑦,而不知其然。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⑧,宁可以止遽⑨。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⑩,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11)。圣人之所以駴天下(12),神人未尝过而问焉(13);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14),以善毁爵为官师(15),其党人毁而死者半(16)。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17),务光怒之。纪他闻之(18),帅弟子而踆于窾水(19);诸侯吊之(20),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21)。
荃者所以在鱼(22),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3),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注释】
①德:德行。溢:外溢。名:名声。
②暴:显露,暴露,张扬。
③谋:谋略。稽:考究。誸(xián):急迫。
④柴:阻塞,闭塞。守:维持原状,不想改变。
⑤春雨日时:春雨应时而降。
⑥铫鎒(yáo nòu):同“铫耨”,锄地的农具。始修:开始整修。
⑦植者过半:再生超过半数。
⑧眦搣(zìmiè):摩摩擦擦。休老:延缓衰老。
⑨宁:宁静安定。止:止息。遽:急,仓猝。
⑩劳者之务:操劳的人所务必要做到的。
(11)佚者:闲逸的人。未尝过而问:从不予以过问。
(12)駴(hài):古同“骇”,惊惧。
(13)神人:神仙。
(14)演门:东门口。有亲死者:有个死了亲人的人。
(15)以:因为。善毁:格外哀伤日渐消瘦。爵为官师:加官进爵封为官师。
(16)党人:同乡。
(17)汤:商汤。与:把天下让给。务光:人名。
(18)闻之:听说了这件事。
(19)帅:率领。踆(cūn):隐居,窾(kuǎn)水:地名。
(20)吊:慰问。
(21)踣(bó)河:投河自杀。
(22)荃(quán):古同“筌”,捕鱼的竹器。
(23)蹄(tí):兔网,捕兔的工具。
【译文】
德行的外溢是由于名声,名声的外溢是由于暴露和张扬,谋略的考究是由于危急,才智的运用是由于争斗,闭塞的出现是由于停滞不前,官府事务处理果决是由于顺应了民众。春雨应时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锄地的农具开始整修,田地里杂草锄后再生超过半数,而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摩摩擦擦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急促。虽然如此,像这样,仍是操劳的人所务必要做到的,闲逸的人却从不予以过问。圣人用来惊骇天下的办法,神人不曾过问;贤人用来惊骇时世的办法,圣人不曾过问;君子用来惊骇国人的办法,贤人不曾过问;小人用来苟合于一时的办法,君子也不曾过问。
东门口有个死了亲人的人,因为格外伤心日渐消瘦而加官进爵封为官师,他的同乡仿效他也消瘦毁容却死者过半。尧要禅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汤想把天下禅让给务光,务光大发脾气;纪他知道了这件事,率领弟子隐居在窾水一带,诸侯纷纷前往慰问,过了三年,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溺。
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寓意】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必须学会自觉转换角色。
【延伸阅读】
一个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这就是“得鱼忘筌”的故事。从古至今,有很多词语形容这种人,如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等等。这些词语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皆属于悲情的字眼。在中国历史上,这些词常常指那些当权者当自己得到权力后,就把那些曾经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杀掉。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大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求和,文种、范蠢坚决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依然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发觉范蠡不知去向,只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安乐……”不久,勾践果然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一把佩剑,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顿悟,只得引剑自尽。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
汉高祖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然而,由于韩信功高震主,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最终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的毒手。
其实,如果抛开感情因素,兔死狗烹在某种意义上讲,乃是一种宿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说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拿鸡蛋壳来举例说明吧:在小鸡没有出生的时候,鸡蛋壳对里面的受精卵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当孵化成小鸡,小鸡快破壳而出的时候,这时候的蛋壳就是一种束缚,它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会被小鸡啄破。不然,一个新的生命就会被活活扼杀。
小鸡与蛋壳的关系,是一个极好的隐喻,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一种新的、更有生命力的事物产生时,必然要打破甚至采用暴力手段来肃清那些束缚、阻碍自己发展的一切障碍物,甚至潜在的威胁都不允许存在。这个时候,作为曾经的功臣——“狗”或“弓”,要么顺应潮流,实现自身的转型,要么被宰被弃。
那么,如何才能不被宰、不被弃呢?在这一点上,范蠡和张良做得非常好,革命成功后,范蠡改行经商,张良隐居起来,不问世事,成功地把自己由“任人宰弃的工具”变成了人。
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的物种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也会发生不同的角色转变。比如,古代老虎与人的敌对关系在现代已经转变为人自觉地保护老虎,而老虎也变为人在动物园的欣赏对象之一。因此说,处于哲学现实意义的思考,当狗或弓经历了历史巨变之后,在狗或弓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主人、新的工作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掌握烹狗或是藏弓的主人身上,而是狗和弓应该自觉完成角色的转变,让主人既不不烹狗,也不藏弓。
人生大智慧:为了避免得鱼忘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必须学会自觉转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