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3803700000028

第28章 三博士之父陈克正:教孩子“玩学习”(2)

这是什么原因呢?玩胜了一局牌的时候,人就非常兴奋,玩输了一局牌的时候,人又产生了不服输、下次定要争胜的欲望。当投球进篮时,人就非常兴奋,当投球不进篮时,人又产生了下次定要投进的强烈欲望。方式不一样,运动的效果就不一样。玩牌,很有乐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玩球,很有乐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读书学习,也是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陈克正就是运用“玩学习”的方式,让孩子掌握了读写算记的技术,和孩子一起玩学习,很投入地玩学习。和她们一起,数课文的字数,一般数1000字的一段课文,标数码记号,每100字用铅笔在课文下做一个标记。统计错读、漏读、添读、复读的字数,记录每个人的读的速度和准确性,并与陈克正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行比较。跟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读的原因,研讨提高读速的方法,然后,再读、再分析、再研讨,直到孩子的读速接近或达到陈克正的读速。

玩口算卡,先让孩子们在卡纸上作答,算完后,陈克正拿着表计时,口令开始,记录时间,核对答案正误,记录各人速度和准确度。交换,陈克正持卡作答,女儿持表计时,核对正误,记录速度和准确度,以陈克正的算速为标准,研讨提高口算速度的技术,再口算、再分析、再研讨,直至接近或达到陈克正的口算速度。

这样来玩读、玩口算的过程,与玩球的过程差不多。陈克正的孩子们玩得非常高明,玩一般选择周末的晚上,或周日的空闲时间,每次15~30分钟不定。同时,还要配合她们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或稍超前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

如果采用“玩学习”的方式,辅导效果肯定会好些,所以,陈克正提出“玩学习”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这在家庭辅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建议,为了“玩学习”,家中应该适当多准备一些书。那么多书,如果看不完,不是浪费吗?陈克正认为,这有点像结网捕鱼,网结得大一点,捕的鱼可能就会多一点。似乎难以准确地说出,哪个网眼是需要的,哪个网眼是多余的。

教子点睛:

实践表明,“玩学习”的效果不错,父母可以尝试一下。不可否认,从事比较单调活动的人容易感到疲劳,这是事实。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家庭辅导方式比较单调,所以,这样的辅导效果就会差一点。

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家长来电话询问陈克正,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该怎么办?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

这样的难题,陈克正有太多的感受。他在做了20多年的老师,也深深地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陈克正做过班主任,他对一些完全没有读书兴趣的学生也试图进行一番教育,想让他们转变过来,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从那以后,陈克正悟到,读书的兴趣,要从小进行培养。可能就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最佳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教育效果就差多了,甚至没有效果。

陈克正的三个女儿都比较喜欢读书,在他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遗憾,陈克正的确没办法把一个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下教育成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是,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个问题上,他还是多少有些成功的经验。

陈克正认为,一个孩子总会对这事或那事产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是孩子是对书产生兴趣,还是对打球产生兴趣,这就有些偶然性。

说是偶然,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不能进行控制,相反,正因为如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促使事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在父母认为他对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让他多多接触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陈克正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爱读书的有效方法。

陈克正认为,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先入为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先爱上书,使他的兴趣在书上而不在其他方面。或许,日后想要孩子不爱书,都不可能了。相反,如果无意间让孩子爱上了网络游戏,日后想要孩子不爱网络游戏而爱书,就又成为不可能的事。他曾举例说:

在中央电视台《新世纪科学论谈》节目第二期中,袁隆平院士回答了一位女士的问题:你是解放前上的中学,你是怎样决定学农的?袁院士很爽朗地回答说,在中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江夏某个地方参观了一个农场,那个农场里满地里都是红的、绿的花果,使我大为兴奋,于是对农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51年就考取了西南农学院。

当时学校的这次参观,不经意间种下了一粒大农学家的“种子”,这是当时任何人所无法料及的。袁隆平产生了好奇心,对学农发生了兴趣。

陈克正的三个女儿,都喜欢读书,也有些是出于偶然,出于好奇心。

在陈淑华三四岁时,陈克正在书店偶然见到一本彩色的幼儿读物,他也觉得有些新奇,那时的书店,书架上多半摆的是红宝书,马列著作,很少有幼儿读物,更是难见到彩色的幼儿读物。陈克正也是出于好奇心,就买了一本。

淑华见到这样的稀奇东西,高兴得不得了。陈克正又把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她听得非常出神。后来,陈克正又为她买了两本,一共3本,他当时觉得,自己算是最舍得为小孩买书的了,可能淑华也是她的同龄的小孩中极少拥有3本彩色图书的小孩子。这样,她对书产生兴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教子点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推崇,他曾指出,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孩子兴趣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孩子的第一个兴趣就应当是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应该有意识地抢占“最佳时机”,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

让孩子吃点苦

教育孩子,有一个特别的难处,那就是一旦失败了就真的失败了,而不能像做其他事一样,一次不成功,就再来一次。但是,在管教孩子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一个对任何孩子都适用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

陈克正管教孩子的一些方法,也都是“借”来的,有些方法甚至还是从动物那里学来的。众所周知,狐狸生性狡猾,名声很不好,但根据一些科学小品的记述,它的教子的方法却值得一学。狐狸爸爸妈妈在其幼崽长到一定时候,就不再让它留在窝里,而是把它“拱”到窝外去。

在表面看来,这确实是有点“残忍”,实际上,这是一种真正的“爱”,能让幼崽早早地经历风雨,早早地学习捕食的本领,早早地学习逃避危险的本领,以便它能更好地生存。陈克正认为为,这也是一种教子方法,也是一种教子艺术。

一般来说,父母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苦。有句话,说中国的母亲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一直抱大成人。但是欧美的母亲不是这样,孩子到了18岁,就要让他独立谋生,即使家里的经济条件再好,也要让孩子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中国人看来,他们的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分,陈克正却认为,在欧美人看来,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才真正有些过分,他们会认为,对孩子过分呵护,会妨碍他未来的发展。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吃点苦。1994年上半年,陈克正的大女儿在读硕士,二女儿在读大学,老三在读高三。下半年,老三也考上了大学,家中一下子空了巢。妻子的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非常不好受,常对陈克正说:“你就像只老狐狸,把仔都拱到外面去了。”真的,看见三个女儿读书的那种拼命的样子,陈克正总觉得是自己在“逼”她们。三个女儿,个个都勤奋,上学读书,特别用功,起得早,睡得晚。妻子看见女儿们的拼命样子,背后总是要劝陈克正不要逼得太狠了。

那些日子,有时,陈克正也想,这样做值得吗?女孩子长大了,有个工作,成个家,过日子,不都是这样吗?有时,他又这样想,希望孩子成人,还希望孩子能成才!要成才,总是要吃苦的。这时,他就想起狐狸把幼崽拱到窝外的情景。于是,在妻子劝他不要逼得太厉害时,他就讲述狐狸教子的趣事,同时还说,如果怕孩子摔跤,老把孩子抱在手上,那孩子能长得大吗?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还要吃更多的苦。这是陈克正的真实想法。慢慢地,妻子也比较认同了。

当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下,父母的溺爱下,所以,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面对这种现状,父母一定要找到让孩子吃点苦的正确方法,提高孩子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子点睛:

心理学专家认为,让孩子吃点苦,对他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吃苦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