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华尔街规则:培养具有金钱思维和赚钱能力的孩子
38172600000022

第22章 成功源自于每一次登高眺望(2)

我们的孩子其实多半也有伟大的理想,但真正能把孩子带到成功彼岸的不是理想,因为没有付诸行动的理想无异于空想。帮助孩子实现理想和目标,靠的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可以增强孩子行动的目的性。父母在帮助孩子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同样要讲究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父母首先要懂得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切割成若干个明确的小目标,合理分配时间。

火箭飞向月球首先要摆脱地球的吸引,这不但需要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求火箭具有一定的质量。科学家们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结论:火箭的自重至少要达到100万吨。而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飞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一致认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

直到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思想,问题才豁然开朗起来。将火箭分成若干级,当第一级将其他级送出大气层时便自行脱落以减轻质量,这样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轻松地逼近月球了。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启发:学会把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使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对于每一个小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其难易情况,合理地分配精力、时闾,这样才能逐个击破,层进式地慢慢接近终极目标。

让孩子学会将目标分解开来之后,我们还要提醒孩子检查一下这些小目标之间有没有冲突。目标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必须事先化解存在于各个目标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以免所获得的各种成果因相互抵销而徒劳无功。

一位教授为商学院的学生上时间管理课。他说:“这一课大家不用记笔记,只要跟着我做一个小实验就行了。”说完,他拿出一个大口的玻璃瓶子放在了桌子上。

之后,他从桌子底下取出一袋鸡蛋大小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把它们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瓶子放不下才停止。这时,教授问道:“瓶子满了吗?”

学生齐声回答:“满了。”教授又问:“真的满了吗?”说着,他又从桌子底下取出一袋小石子,并分几次将它们倒进了瓶子里。教授问:“现在满了吗?”有的说:“满了。”有的说:“还没有满。”

教授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缓缓地倒进了瓶子里,直到沙子溢满瓶口。教授问:“现在满了吗?”有的说:“满了。”有的说:“还没有满。”

这时,教授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溢了出来。

教授开始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众说纷纭。有的说时间像海绵,只要你肯挤它,就能挤出来;有的说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但都不是教授的本意。他做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有限的生命就像这个瓶子,它只能放进去有限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把生命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些大石块先放进去,那么,一生可能就会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琐碎事情上,让小石块充满自己的生命空间。

或许我们的孩子认为自己有的是时间,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样是不对的,迟早有一天孩子会为浪费掉的光阴而后悔。人生苦短,回首过往岁月的时候,每个人都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在人生最美好也最短暂的青少年时期,要让孩子清楚他最想做些什么事情、最需要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将来因为虚度时间而后悔。

让孩子知道,目标是需要量身定做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了解到制定目标的重要生。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一个重要原则——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所定目标切实可行,即要求目标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要使孩子感到,既充满信心达到目标,又不敢掉以轻心。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具有较大的激发力。

目标是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恰当地选择。假如你的一个目标发生了问题,应当尽快更换另一个目标,重新确定自己的方向。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成功。

1888年,作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先生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一时声名赫然。1893年夏天的某个时候,美国一位部长詹姆斯·威尔逊先生到华盛顿拜访里凡·莫顿。在谈话之中,威尔逊偶然问起莫顿是怎样由一个布商变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说:“那完全是因为爱默生的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还在经营布料生意,业务状况比较平稳。但是有一天,我偶然读到爱默生写的一本书,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映人了我的眼帘,‘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顿时使我改变了原来的目标。

“当时我做生意本来就很守信用,但是与所有商人一样,难免要去银行贷些款项来周转。看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后,我就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当时各行各业中最急需的就是银行业。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意买卖,处处都需要金钱;天下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要翻山越岭,吃尽苦头。

“于是,我下决心抛开布行,开始创办银行。在稳当可靠的条件下,我尽量多往外放款。一开始,我要去找贷款人,后来,许多人都开始来找我了。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可能会失败。”

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干着不恰当的工作而遭到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没有勇气重新去找那肥沃多产的田野,尽管他们现在耕耘的土地并不适合自己。其实,他们早该知道,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但他们可能仍然糊里糊涂地应付着手头的事情,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当他们制定了一个目标后,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成效或者成效不高,那么,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帮助孩子重新审视他们的目标,也许他们制定的目标根本就不适合自己。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从孩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来说,他们的目标究竟设立得正确与否?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找更适合孩子、更有希望的目标。

如果孩子所执行的目标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那就告诉孩子,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再无为地消耗自己的力量,而应该去寻找另一片沃土。

当然,在孩子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要抱着这个又想要那个。

在美国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经做了40年的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胜任而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后,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立刻改变目标,开始经营商业。他从此一帆风顺,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一个人由于找错了职业以致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干,这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到那时,他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焕然一新,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一般。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仍蹦跳不止。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回海里。

围观的人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的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想不到钓者的回答是:“喔,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

就制定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来说,要求父母在引导孩子制定目标时不要过高。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理想的教育应能引导这种特点和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父母们切忌把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许多父母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迫还没上学的孩子记大量生字、古诗歌和单词,甚至要求三四岁的小孩学书法、画画、音乐、舞蹈等各种技能。这种做法只会抹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及恐惧等负面心理,影响未来长期的学习生活,得不偿失。因此,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注意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先肯定孩子,再否定孩子

英国新闻界的泰斗——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斯克里夫爵士,最初在他每个月只能拿80英镑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当《伦敦晚报》和《每目邮报》皆为他所拥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斯克里夫爵士仍是不肯善罢甘休。

他要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总理,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革了整个英国的制度。

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室前停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到这里多久了?…‘将近3个月了。”那个助理回答。“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公程序熟悉了解吗?”“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一星期五英镑。”“你对你现在的状况满意吗?”“很满意,谢谢你。”“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五英镑,就觉得满足了。”

不要满足,不要骄傲,这是我们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这一故事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当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我们怎么办?沉溺于成功的喜悦中,还是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胜利呢?当然,当孩子实现一个短期目标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不要止步,挑战自己,做到最好。

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张辉得了80分,这个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达到了张辉和妈妈制订的计划。

回家后,他把自己的成绩告诉了妈妈。妈妈认为应该赏识孩子,就非常高兴地对张辉说:“不错啊孩子,恭喜你考了好成绩,达到了目标。今天晚上想吃什么?妈妈做给你吃!”

“我想吃红烧肉!”

晚饭,妈妈果然做了红烧肉,并对张辉说:“这是为你取得优异成绩专门做的,以后取得好成绩,妈妈给你做更多好吃的。来,多吃点!”

“原来考80分妈妈就这么满意,这还不简单吗。”张辉一边吃,一边想。

于是,张辉不仅没有加强对数学的学习,反而逐渐放松了。他想,反正妈妈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拿到80分就可以了,我干吗还要那么努力呢?

结果,张辉的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进步,甚至有时候还在退步。为此,张辉的妈妈也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这么赏识孩子,他却没有做到想象中那样好呢?

张辉的妈妈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肯定,没否定。

只夸奖、不激励,只看到孩子的成绩、看不到孩子的不足。对于孩子的成绩,如果我们只给予肯定和夸奖,甚至小题大做,把一个本来不是很理想的成绩说成是优异的成绩,把孩子丁点的进步捧到了天上,而不对孩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作出提醒和激励。这样一来,会让孩子误会父母的意图,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变得骄傲自满,最终放松了继续努力和积极进取。

作为父母,当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时,即使还有一些差距,出于赏识和激励孩子的考虑,你应该说:“做得不错,如果再努力一些会更好!”

如果孩子已经做得很好,比如考试得了第一名,就要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个成绩。你可以说:“真是好样的,相信你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西华·莱德先生是个著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1957年四月号的《读者文摘》发表了一篇他的文章。下面是其文章中的一段节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结果迫降在缅印交界处的树林里。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印度走,全程长达140英里,必须在八月的酷热和季风所带来的暴雨侵袭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才走了一个小时,我一只长统靴的鞋钉扎了另一只脚,傍晚时双脚都起泡出血,范围像硬币那般大小。我能一瘸一拐地走完140英里吗?别人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糟糕。他们能不能走呢?我们以为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在晚上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