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好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38185500000016

第16章 怎样克除影响孩子口才的因素(1)

清除影响孩子口才的语言障碍

天天快1岁半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会说“把”、“打”、“要”这几个简单的单音字。有一次,妈妈带他到街上逛了一下,回来奶奶问:“到哪儿玩了?”天天用小手划了一个圈儿,一边还呃呃地念叨。有时,天天要喝奶了,便指一下奶瓶,如果烫了,他会用小嘴去吹奶嘴;如果化淡了,他会用小手做出倒的姿势,让你再来一点儿。对此,妈妈很着急,天天是不是遇到了语言障碍?

孩子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口说话看似简单,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一是孩子能发出各种声音,而且音调有高有低;二是孩子能听和辨别声音的方向,并且有了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而对另一些声音不予理睬;三是孩子有模仿性行为,特别是模仿发声及发声时的方式;四是会想象,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游戏反映出来;五是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孩子会寻找。只有当孩子具备上述技能时,才会有语言的产生。

(1)如何发现孩子的语言障碍

民间有“贵人语迟”一说,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孩子不属于病态,叫做“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孩子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或者只能说很简单的字,但一旦会说话,就好像忽然间什么都会说了,但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必须由专业医生诊断。下面介绍几种语言障碍情况:

●说话结巴。结巴是一种孩子常见的言语障碍。关于结巴的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学习得来的行为。成人常因过于严厉对待孩子这一语言障碍,而起到了强化孩子口吃习惯的作用。在遇到孩子结巴时,最重要的是不要歧视孩子的这一缺陷,对其矫治不宜过急,不要给予强化剌激,应训练孩子养成从容不迫的说话习惯,当孩子能顺利说话时,立即给予表扬。树立信心和言语训练是矫治的关键。

●语言重复。有些孩子总是跟着别人说话,重复别人最后一个字或整句话,话多经常自言自语地背诵广告词但是就不跟人交流,喜欢自已玩,跟他说话他从来都不看人的眼睛,问非所答。这种孩子有可能是自闭症,需要及早进行专业的语言治疗。

●听力缺陷。有些孩子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整,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他们的听力已经有了缺陷,应该引起成人的注意了。这种现象对孩子的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首先,这种现象会对孩子的言语听觉产生消极的影响。孩子的言语听觉有赖于听觉的好坏,这种现象使孩子无法听清楚别人的讲话,或听得不完整,致使言语听觉无法得到训练,久而久之,言语听觉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这种现象也会愈来愈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这川现象会对孩子言语产生消极的影响。良好的听觉是训练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一个人若没有听觉,根本就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也无法与人交流,推而言之,差的听觉也会阻碍孩子言语正常、迅速地发展。

●讲话不清楚。孩子口齿不清,在我们日常生活是常见的。造成这种情况有原因很多,包括脑发育、听力问题,遗传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在诊断时我们首先要做发育、听力、口腔方面的检查,在这些原因后,称之为构音障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不用治疗也会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治愈的,成人口齿不清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构音障碍如不加以治疗,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2)帮助孩子扫除语言障碍

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家长要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父母要有耐心。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其实,父母不必太急躁,因为孩子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实际上,孩子语言的进展在开口说话之前是悄然进行的。如果此时父母灰心丧气,放弃教孩子说话,那么失败则是难免的。

●多给孩子声音刺激。孩子在1岁以内,语言训练应着重于主动对孩子说话,即使是1~3个月的婴儿,也会对声音有听觉反应,能辩别声音的来源,会咿呀发声,能辨别讲话人的感情等,家长不要忽略了这一时期孩子语言发展的需要,多给孩子听丰富多彩的声音,包括音乐、儿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不要给孩子限定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只给孩子单调的声音刺激。孩子最喜欢看微笑的人脸,所以,家长要多对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鲜刺激。

●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孩子会说话以后,家长不要只满足于教他们认字、背诗等,应注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因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虽然话多,但大多说话无条理。本体感差的孩子,动作拖拉、笨拙,大脑对声带、舌头、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维快于语言,而形成大舌头、口齿不清、口吃等。

●查找智力原因。有些语言障碍是由于智力障碍造成的,如说话晚、发音不清、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等,这就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智能训练和开发。孩子孤独症造成的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语言障碍,则需要特殊的心理训练来矫正,机械地训练孩子说话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孩子的语言训练要越早越好,家长要积极求教于心理医生进行科学指导。

●尽量使孩子感到快乐和有趣。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孩子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控制教学情境。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孩子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孩子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孩子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

●每天定时施教。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所定的时间可因人而异。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帮孩子反复练习。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孩子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分步骤进行。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孩子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孩子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孩子末开口之前,父母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父母要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怎么办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这种词的出现约在l岁左右,而l岁前的乳儿期却为词语的说出和理解做了多方面的准备。5个月左右,孩子进入牙牙学语阶段,发出一些类似于成人语音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但这只是一种发音游戏,婴儿从中获得快感,但没有意义。八九个月婴儿已经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词语,我们称之为被动性语言。孩子从1~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孩子以一个单词代表一种意思,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情况说出的单词称之为单词句。单词句往往意义不明确,词性也不确定。1.5~2岁左右出现双词或三词组成的语句,语义比单词句明确,但结构不完整,十分简短,仿佛电报文字,故称之为“电报句”。

语言发展迟缓是一种由于大脑发育原因而造成的语言发展滞后,即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孩子相比较,某些孩子的语言发展出现了显著的迟缓现象。语言发育迟缓包接受性语言发展迟缓和表达性语言发展迟缓两种。

接受性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1岁半还不能理解简单的言语指令。他们能够对环境中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对有意义的语言却毫无反应。而表达性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在1岁半时能理解简单的言语指令,根据言语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在学习说话的时候能发出一些语音,但是常常不能很好地组词,学了新词就忘了旧词,因而词汇十分匮乏,语句生涩难懂,尤其是学习语言的速度比一般孩子慢得多。

语言发展迟缓孩子虽然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仍不能听懂和表达语言。一般来说,语言发展迟缓可能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形:

一是语言发展的起步年龄较晚。一般正常孩子1岁左右开始说话,喊“爸爸”、“妈妈”,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要到二三岁才开始开口说话,有的甚至到了四五岁还一句话都不会说。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开口晚。确实,由于语言学习需要较好的注意,而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较长时间,因此“开口”的时间相对要晚。民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孩子先会走路,那么说话就晚;而先学会说话的,学会走路则要晚。但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最好还是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做一些检查。

二是语言发展的速度很慢。正常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年龄,一年里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多,特别是在3~5岁这一年龄段,掌握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加的。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在一年里只能掌握四五个词,且需要很大的努力。

三是语言发展的程度比正常孩子的水平要低,常出现各种错误。一些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比如: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令人费解;只说一个音,如语首音或语尾音;说话有前后颠倒、混淆或省略的现象;词汇少、说话很幼稚,没有组织,没有头绪;常常使用娃娃语或拟声语如用“汪汪”代替“狗”,用“喵喵”代替“猫”等;说话断断续续,语句不连贯,只有单字,不成句子;从某一时候开始不再开始学习说话;发音含糊不清,令人难以理解;说话不合语法,没有助词、连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没有时间概念,无法区分句子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等。

语言发展迟缓孩子的智力发展一般都正常,内在语言发展也正常,喜欢用手势和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也愿意与他人做各种不需要语言交流的游戏。由于语言交往方面的困难,这些孩子可出现焦虑、退缩、执拗、遗尿、吮吸手指等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