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高考魁首之后,人们的目光大多投向了这些状元,却往往忽略了造就状元的父母。哺育状元的过程,凝聚着父母的心血。正是父母殚精竭虑的培养和用心良苦的教育,才把孩子“炼”成了英才。
刘英豪:良好家教塑造出来的理科状元
好孩子源自好父母,好孩子源自好家教。纵观古今英才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这些英才都是在父母的耐心帮助、教导和培养下,才脱颖而出的,父母是这些英才的一手打造者。因此,父母希望儿女成为英才,应该从着手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家教开始。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在丝丝的小雨中,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迎来了另一个令人欢腾的时刻:全国的46位文、理科高考状元进入了北大校园,开始了他们新的学习生活。来自浙江镇海的刘英豪就是其中的一位。在2002年的高考中,他以语文130分、数学144分、英语137分、理科综合297分、总分1708分的好成绩,不但夺得了浙江省理科状元的桂冠,而且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
谈及所取得的成绩,刘英豪很谦虚,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除了一点点的幸运之外,主要在于两个因素:勤奋和良好的心态——而这些都源于父母对他的家庭教育。
1982年11月,刘英豪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医,母亲是一名私人企业的工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对于他们来说,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中国最高学府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刘英豪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启蒙教育。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简单的拼音;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加减乘除,也开始了关于唐诗宋词的辅导。他们并没有参考任何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而是以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实际行动,教育着刘英豪。在刘英豪七八岁的时候,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买了很多数学方面的书籍,一边自己学习一边辅导刘英豪。
这慢慢使刘英豪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大,钻研得越来越深。在中学阶段,他曾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铜牌。
1990年,刘英豪正式开始了学生生涯,就读于宁波市柴桥镇中心小学。父亲开始“以兴趣作为引导”对他进行教育,于是下象棋、练书法等以智力开发为目的的活动逐渐成为刘英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父亲经常以周围品学兼优的人为榜样教育刘英豪。为了巩固刘英豪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父亲经常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课后辅导,积极配合好学校的教学。在刘英豪的印象中,父亲晚上从来不出去,虽然麻将在当地很盛行,父亲却从来不受外界的影响,每天晚上都陪着儿子学习。也正是在小学期间,刘英豪养成了自习的习惯,为以后的勤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刘英豪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芦读中学。进入初中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生理上的迅速发育而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容易出现不适应社会、甚至是反常态的种种叛逆行为。刘英豪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经历了这样的生理、心理巨变的“多事之秋”,和父母也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冲突。
对他来说,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和体谅更让他铭记。
在距离初三升学考试还有三四个月的时候,电视的各个频道正在热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武侠电视剧。看不看电视剧,就成了一段时间内刘英豪和父母争执的焦点。父母为了他能考取一所满意的高中,觉得不能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而刘英豪认为自己成绩一直不错,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处于“多事之秋”的刘英豪就很自然地采取了不理父母亲的方式。这种“冷战”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衡量再三的父母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终于想通了:适当的放松有利于正常的复习。何况他们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也很认可,对于儿子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是很有把握的。与此同时,刘英豪也及时地意识到了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做出了让步。最终结果是:刘英豪想看的两部电视连续剧,在时间宽松的时候只能看其中的一部。这样既没有占用很多的时间,也让刘英豪得到了放松,为高效的复习减轻了心理上的压力。
1999年,刘英豪再次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重点中学——镇海中学。这所中学位于一座20万人的小镇上,历来以学风严谨,学生刻苦、努力,老师认真、负责而闻名,在浙江省中学中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入清华和北大等名牌大学。
那一年,刘英豪由于成绩优秀,被选入了以参加各学科竞赛为重点的“宁波市理科创新实验班”。高一的时候他参加了物理和数学两个兴趣小组,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他放弃了物理兴趣小组,转而专攻他的主要兴趣所在:数学。面对各种压力,睿智的父母并不强求刘英豪的成绩名次,“胜不骄,败不馁”是父母经常对他提及的。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父母、老师的帮助之下,刘英豪先后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铜牌、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二等奖等奖项。
高中的时候,因为学校的要求,刘英豪一直住校。为了照顾他的生活。父母经常在周末的时候乘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学校帮他洗洗衣被,偶尔还在家里做上几道儿子特别爱吃的菜带到学校,改善儿子的伙食。有一件事情,给刘英豪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有一次,父亲事先通过电话约好,在周末的时候到学校来看望刘英豪,却一不小心把的脚崴了。当看见父亲一瘸一拐走过来的时候,刘英豪非常感动。父亲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来推迟这次探访,但是父亲觉得自己需要过来,想来看看儿子近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再带一些儿子可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件事给刘英豪的触动很大,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大的动力,他说:“我觉得我应该为父母争气,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照料好刘英豪,而在学习上,他们则是充分相信刘英豪。刘英豪高一的时候,国家教委正式下了通知,将高考的形式改为“3+x”。父母很清楚这种全新考试模式将会给儿子带来新的挑战,尽管他们很担心,但是为了不给儿子任何压力,他们将这种心情埋在心底,让刘英豪根据从小学到初中养成的学习习惯,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难题。儿子考大学,父母也没有给他规定过任何明确的目标。在刘英豪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提及过北大、清华,培养刘英豪对这些名牌大学的憧憬和向往,但等到刘英豪上高中了,他们反而不再经常提起这些了。在父母看来,他们的任务只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的轮廓,而具体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应该由刘英豪自己设定和完成。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刘英豪参加了全国冬令营的浙江赛区选拔赛。他只获得了浙江赛区二等奖,没能入选冬令营,这与他在高一的时候就拿过全国数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的成绩是非常不相称的。面对着这种滑落,刘英豪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失落。那次从考场一出来,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这次没有考好,面对着在考场外一直守候着的父亲,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父亲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了考试的真实情况,但却没有半点责怪他的意思。在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刘英豪一直闷着头,最后还是父亲打破了这个僵局,他劝儿子说:“不要难过,这次失败了,没有关系。你想,高一的竞赛你就拿了一等奖,这说明你有实力,而且高考的20分加分已经实现了。没关系的,现在离高考还有八个月左右的时间,还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你自己的愿望的。”
父亲的鼓励无疑是最好的强心剂,刘英豪很快从这次考试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最后冲刺中。通过此次的挫折,刘英豪明白了自己原来有些超出自身实力范围的不切实际要求。他学会了摆正自己在学习上的心态和目标,这也使得他在高考的准备阶段和考试中,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适当加以弥补,为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到了11月份,各学科的竞赛都基本结束了。这时候刘英豪的任务就是利用剩下的八九个月的时间,开始高考的最后冲刺。对他来说,由于前一阶段对于基础知识比较重视,基础已经比较扎实了,所以这个阶段工作就是补缺、补差和调整心态了。
高考之前,为了减轻刘英豪心理上的负担,父母只是通过电话叮嘱儿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体,防止在考试期间出现不适现象而影响发挥。在高考进行的那几天中,父母也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在考场外等侯,他们将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切都放在心底,默默地在家里等候着孩子的消息,不让孩子感到一丝一毫的压力。或许他们能够感受到刘英豪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或许他们也能够体验到刘英豪在顺利解答出题目时的喜悦,因为他们将所有的祝福和希望都放在了刘英豪的身上。
从刘英豪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上获得新的启发。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恰当位置;理解孩子,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放下架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尝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张涵冰:妈妈精心培育出来的文科状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英才是需要父母来发现和培养的。作为一个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促使更多的英才诞生。
张涵冰,1982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是家里的独生女。高中就读于河北省保定市外国语高中。2000年高考时,以总分65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谈起张涵冰的学习,她认为这是与她父母的精心教导分不开的。
张涵冰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父亲是大学本科毕业,母亲是中专毕业。
平时父亲的工作比较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母亲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以及督促辅导她的学习。在谈到母亲对她的教育时,张涵冰认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家长有多么高的学历,而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是不是能针对自己的孩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张涵冰谈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时非常感谢妈妈,她说:“虽然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她的一些教育方法是很独到的。比如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鼓励我背唐诗宋词,妈妈就和我一起背,我背一首她背一首,像竞赛一样,看谁背得特别准确特别快。很长一段时间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引导我。我觉得这种方式特别新颖,很符合我当时的小孩子心理,整个过程我都是在主动学习。而有些家长则是把一本书硬塞给孩子,命令他们在规定时间之内背会。这样的话,孩子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妈妈这种方法的推动下,我的进步很快。后来慢慢地就对诗词产生了兴趣,也就不需要妈妈再付出这么大的劳动了。我每隔几天就会找到妈妈,对她说:‘妈妈,我又背会了几首诗,我背给你听吧。’这个良好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中。”
“妈妈对我的辅导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注重培养我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高中以后,妈妈更多的是督导我学习。每次考试的成绩她都是要过问的,她还会帮我分析试卷。如果是因为知识没有掌握而犯了错误,丢了分,妈妈不会很严厉地批评我,而是会帮我找到不足,帮我想办法,必要的时候为我请一个家庭教师;但如果是因为马虎而犯了错误,妈妈就会很严厉地批评我,而且要我保证下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她说这种错误是不能容忍的,如果在高考的时候这种错误会给我带来终生的遗憾,会让我后悔一辈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妈妈就是在给我培养这样一种精神:无论做什么都要细致,不要出现无谓的失误。”
从学前班到高三,大大小小的考试数不胜数。当孩子没有考好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牢记要好好学习,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张涵冰的母亲是怎么处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