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知止可以不殆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①。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④。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⑤。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译文
大道经常没有名声。没有加工的朴,虽然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支配它。王侯若能守住朴的特点,万物将会自动地来归服。
天地交合,降下甘露,没有人指使它而自然均匀。
开始制作成东西才有名称。
名称有了之后,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不衰败。
相比而言,大道在天下的样子,像河流与江海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名,名状也。无名朴,指无法形容之宝,极言道之至高无上。小,指道,“至小无内”,故谓之小。即三十四章“可名于小”。道永远是一个无法形容之宝,虽极微小而天下没有谁能臣服。
②侯王,统治者。老子书中称统治者,一日圣人,一曰侯王。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圣人是已经体道的统治者,侯王指应该体道的统治者,前者是老子崇奉的楷模,后者是老子告诫的对象。守之,守道。万物,各种事物,也包括侯王统治下的民众。宾,臣服。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与此意同。
③民,此泛指人,犹言人们。天地配合以降甘露,人们谁也没有指使它而自然均匀,比喻侯王若能守道,万物也将自然宾服。这是老子把从观察自然得来的规律引入政治主张的典型例子。
④有名,指侯王之名。夫,彼也,指侯王。将,也。止,足也。殆,危。四句的意思是侯王始制,乃有名称,名称既有,然亦须知有所止足;有所止足,才能自我控制,有肆意妄为,才不致危败。
⑤在,犹“于”也。天下,谓天下万物。“川谷之于江海”为倒装句法,正常句式应为“江海之于川谷”。句意是:用譬喻来说明道之于天下万物,就如江海之千河万溪。道与江海相应,天下与川谷相应:道涵养天下万物,江海容纳千河万溪:比喻极为形象。二句实戒谕侯王,应当守道,使天下之民归之,若天下万物之涵容于道,如千河万溪之归于江海。
解析
道德在于万物,而万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与调节。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么一切事情都会顺其自然,天下安定,人民幸福。
大道是什么,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给它命名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确实存在。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非要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朴”字。虽然说那“朴”字微小精致,但谁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让它臣服。或者说,反过来,它却主宰着人类万物。
只要人类中的圣人能够守得住这个纯真的“朴”,那么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他效劳服务。不仅如此,就连那天与地也会阴阳交合,普降甘露,泽润万物。老百姓则不需帝王侯公下命令,也就自然和睦,无争无夺。
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须设立概念。因为没有概念,我们也就无法进行思维和认识。所以,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必须先给出一个概念,然后才能在我们的思维系统里进行认知。尽管我们的概念本身就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接近那个最终的真理。所以,谁也否定不了名相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老子在内。尽管在强调着名相的局限性,但他一样却在运用着名相。因为一旦离开了名相,他自己也就无法讲话,我们也无法听懂他在说些什么。
所以,当人类的认识一开始,也就制定了名相和概念。不过老子的意思是说,既然有了名相,那就不要太分别,太执著于我们自己的认识。
要知道我们认识的有限性,所以要适可而止。一旦按照我们自己的认识走得太远,就会违背那真正的“朴”,从而招致自然的不平衡,造成我们自己的灾难。所以,只要我们知道适可而止,那就不会离开大道太远,自然也就不会招致灾难。
大道生出天下万物,但也照样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或者说,天下万物生于大道,但又回归于大道之中,生生灭灭不偏离大道。就如天下的千万条河谷川流,尽管都汹涌澎湃,但都回归******之中。
侯王治理天下,也应该像那大道一样,善于处于下方,能够容纳万物。如果帝王贵族、侯王公卿纵欲无度,心中首先不平衡,不能爱憎分明,百姓自然不会得到他们的庇护,也不会服从他们的统治。
故事
列御寇与众不同
列御寇准备到齐国去,走到中途又回来了。伯昏瞀人正好走到他回来途中暂住的地方,便问他:“你为什么刚去齐国便中途回来了呢?”
列御寇说:“我感到惊骇诧异!路上我曾到十家卖浆的店吃饭,有五家见到我竟主动要把饮食送给我白吃白喝。”
伯昏瞀人说:“那你又有什么值得惊骇诧异的呢?”
列御寇说:“人对我这样,说明我内在的诚笃没有疏解,以至表现在言语行动上。我镇服了人心,使他们对我比对老者还尊重。这样我必定会招来灾祸!卖浆的人只是小本买卖,卖吃卖喝,没多少赢利,还这样待我,何况万乘的国君呢!国君为国家劳瘁,为政事伤神,我这种样子去见国君,国君势必会要我为他担任什么职务,做出政绩,所以我惊骇诧异,害怕而不敢再向前走。”
伯昏瞀人说:“你还真会观察。不过你等着吧:人们将会归附于你,聚守在你门下。”
果然不多一会,列御寇住处的门前挤满了拥戴列御寇的人。
伯昏瞀用下巴抵着拐杖,站着看了一会,便一声不说离开了。
列御寇见伯昏瞀人离去,鞋也没来得及穿,便提着鞋,光着脚丫,赶到门口,对伯昏瞀人说:“先生既然已走到我门口,为什么不给我一点金石之言,点拨一下我呢?”
伯昏瞀人说:“算了吧!我说人们会归附你,聚守在你门下,现在果然如此!谁叫你表现与众不同叫人欢喜你呢?和你在一起的人不提醒你,他们说的都是让你高兴的话,这种话对人是最有毒害的。你身边没有能让你觉醒明悟的人,大家一起,相处竟这样亲亲密密!有技巧的人只是多一分辛劳,聪明的人也只徒有忧苦,只有毫无用处的人无所希求。像我这样,吃饱了饭就优哉游哉,飘飘荡荡,就像那样拴绳子的船一样。
心中虚旷,不存在任何一种东西,连诚笃也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与天地遨游。
马歇尔拒当元帅
美国一代名将乔治·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其卓越功勋,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Field Marshal 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
然而,真正让马歇尔拒绝接受职衔的是此举将使他的地位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因此他不愿使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
潘兴提拔和力荐马歇尔的故事还应上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他的才华受到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的欣赏,大战末期,潘兴将马歇尔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以四星上将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有一段小故事足以说明马歇尔对潘兴的深厚感情。
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乔治,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激情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了马歇尔的话,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底,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
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