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②。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③。
《道德经五十八章》
译文
灾祸伴随着幸福,幸福埋伏着灾祸。谁知道最后会是什么?难道就没有正了吗?正转化为邪,善转化为恶。人们对此迷惑由来已久。因此,圣人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角却不划伤人,正直却不恣肆,光明却不显耀。
注释
①倚,依也。伏,藏。句中二字实同义,都有依存藏伏之义。极,极限,究竟。
②正、善,指正常情况,平顺状态。奇、妖,指变异情况,祸殃状况。
③割,切割。廉,棱角。刿,伤。耀,照。四句谓,是以圣人方而不锋利如割,廉而不尖利可刺,直而不伸,光而不照。方,廉。直,光都是以物性喻人的品性,不能直接讲成人的品性;尤不宜一半用物性解释,一半用人的品性解释。
解析
老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难和幸福相依相随,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害并不是永远存在,灾难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难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担惊受怕时刻伴随着人们,所以老子将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
在阶级出现之前,人们过着平等没有压迫的日子,自从阶级出现后,人们就有了压迫。正是这种压迫使人民的心智大开,他们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新奇器物。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光怪陆离。思想的古怪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与大自然越来越脱节,其表现就是人们恣意毁坏森林、植被;任意宰杀动物,大肆污染环境等。这种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在危害我们自己,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最后我们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躯体。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变得荒芜一片。在混乱的战争风云中,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牵涉到对名利的争夺,也直接涉及对财物的疯狂占有。人们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被人夺走的风险,财富的得失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幸福严重偏离了生命的轨道,人们对福和祸的测定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
老子针对人们在福和祸面前的迷失,发出了善意的提醒:“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为福而极乐或为祸而极悲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不为好事大喜也不为坏事大悲,一切得失顺其自然,才能过得开心快乐。
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来。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人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惟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他的炮打偏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会战后期,炮火成了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德军依靠其多年储备的众多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占得上风,而法军战备不足、炮火虚弱处于劣势。
1916年4月的一天,位于马斯河上游的法军某炮兵阵地弹药所剩无几,炮兵伤亡严重。结果指挥官只好起用一批毫无开炮经验的后勤人员临时上阵。其中有位年轻的下士因为对开炮怀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手忙脚乱中将一发炮弹打了出去。炮弹一出膛,这位下士就失声叫道:“我的炮弹打偏了!”这发炮弹偏得太离谱了,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而炮弹飞向了西北方向。在弹药将尽之际,这种行为绝对是无法原谅的。
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向下士冲过来,准备狠狠教训他一顿。这时,只听见炮弹飞去的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接着是巨大的连环爆炸声,爆炸前后大约持续30分钟。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包括年轻的下士和指挥官,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下士打偏的炮弹鬼使神差地偏到了斯潘库尔森林中一座重要的德军秘密弹药补给基地。它成功地穿过狭窄的通风口直捣弹药库,引爆了基地所储备的全部弹药。这发炮弹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军6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和其他数十吨弹药包括臭弹都报销得一干二净,于是,德军阵地上无数门大炮成了一堆堆废铁。
开始还焦头烂额的法军元帅贝当喜出望外,抓住时机大举反攻丧失了炮火支援的德军阵地。
于是,凡尔登会战以能征善战的德军失败而载人史册,并进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局。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事情看起来失败了,不要忙着去沮丧,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4.不召而自来,缂然而善谋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缂然而善谋③。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④。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译文
有勇气自恃果敢而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而不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因此圣人也觉得为难。
天的大道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而善于应验,不召唤而让他自己到来,无思无虑却善于谋划。
天的道,如同大网一般,虽有稀疏,却从不漏失。
注释
①敢,断然行动,有为。杀,死。不敢,无为。勇于有为则死,勇于无为则活。
②或利或害,犹一利一害。利,谓勇于不敢则活;害,谓勇于敢则杀。
③天之道,自然的法则。不争而善胜,不争斗而善于取胜,即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言而善应,不言语而得到好的效果,即二章之“行不言之教”。不召而自来,不用召唤而自动来归。
④天网,喻天道自然。恢恢,宽大之貌。自然之网宏伟无边,稀疏而无所漏失。
解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时就能保全性命。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胆大包天。
老子认为,勇敢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只能称作鲁莽。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在今天看来,鲁莽不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但却可能导致做事失败。
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同样是勇,程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老子一贯主张自然无为之道。重柔弱不重强悍妄为。我们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勇于敢”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所以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以就能保全性命。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
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主要是说顺应自然,不争不夺却能赢得归顺和爱戴,不战而征服万物。
故事
官印失而复得
裴度在中书省做中书令时,一天,身边的随从悄悄告诉他,他的官印不见了。
做官丢了印,这可是大事。当时裴度正在举办酒宴,他听了不动声色,只是告诉随从们切勿声张。
酒宴仍在进行,裴度谈笑风生,频频举杯向大家劝酒。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喝得尽兴。宴会一直进行到半夜,这时随从又来报告说,印仍在原来的地方。裴度仍然不动声色,照样饮酒。
事后有人问裴度,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着急,还继续饮酒,裴度笑了,抚须说道:
“偷取官印能有何用?无非是手下的官吏们私下盖印书卷。缓一缓,他们用完了,自然会放回老地方。你一急,到处去找,他们害怕了,就可能扔在水里火里,那样就再也找不到了。”
勇气改变一切
以下是生意人杰夫·荷伊讲的一个故事:
我开始做生意不久,就听说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要到科罗拉多大学来演讲。我找到为他安排行程的人,希望能找个时间和他会面。
可是那个人告诉我,他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顶多只能在演讲完后的15
分钟与我碰面。
于是在他演讲的那天,我就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礼堂外苦坐,守候这位百事可乐的总裁。他对学生演讲的声音不断从里面传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惊觉,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已经多讲了5分钟,也就是说,我和他会面的时间只剩下10分钟。我必须当机立断,做个决定。
我拿出自己的名片,在背面写下几句话,提醒他后面还有个约:“您下午两点半和杰夫·荷伊有约。”然后我做个深呼吸,推开礼堂的大门,直接从中间的走道向他走去。威勒欧普先生原本还在演讲,见我走近,他停下话来,我把名片递给他,随即转身从原路走出来,我还没走到门边,就听到威勒欧普先生告诉台下的观众,说他迟到了,他谢谢大家来听他演讲,、祝大家好运,然后就走到外面我坐的地方。此时,我坐在那里,全身神经紧绷,连呼吸都好像停止了。
他看看名片,接着看看我说:“我猜猜看,你就是杰夫。”我们就在学校里找了个地方当办公室,关起门来畅谈了一番。
结果我们谈了整整30分钟。他不但花费宝贵的时问告诉我许多精彩动人,让我到现在还常拿出来讲的故事,而且还邀我到纽约去拜访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不过他赐给我最珍贵的东西,还是鼓励我继续发挥先前那种勇气。
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①?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②。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译文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做妥善的办法呢?
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了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
上天之道,没有什么亲与不亲,永远与善良的人同在。
注释
①和,平。和大怨,犹《论语》“以直报怨”,即公正地对待仇怨。
安,义同《荀子·正论》“先王圣人安为之中制节”之安,乃也。对大怨即使公平对待,也必有余恕,只有报怨以德,乃可以为善。
②契,券契,此指借契。古代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双方各执一半以为符信。贷方执左,借方执右。责,求也,此指责求偿还债务。“圣人”待人宽厚,报怨以德,如手执借契而不责求借债者偿还。句中省去比喻词,实非真指借贷。
③彻,税收。周代税法名日“彻”。《论语·颜渊》“盍彻首”,郑氏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有德者待人接物,对待仇怨,如圣人保管借契,并不逼人偿还;无德者则如税务官收税,逼人交纳。
④与,助也。天道,自然之道。天道无所偏爱,总是佑助善人。
解析
春秋末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他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国家财政常常出现亏空的现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该使原有的税收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而统治阶级是不会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横征暴敛手段便相继出现。
当时,统治阶级除了让人民承担沉重的徭役之外,还强迫人民服兵役,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穷兵黩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悲痛。对统治阶级而言,这还不够,他们还会向人民收取大量临时强加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