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38197400000024

第24章 修身智慧(5)

无为而治是合乎大道的,合乎道就会天下太平安定,否则就会战争频繁,老百姓会战死沙场。这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发出了呼声:停止战争,无为而治!

“罪莫大于可欲”,意思是最大的犯罪就是放纵欲望。春秋时代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荡漾着对欲望的渴求。各种实际的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弥漫于整个中原,致使老子把“可欲”视为一种罪恶。

“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出于对朴素时代和无知无识状态的极端爱恋,把不知足说成是人类最大的祸患。

“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答为: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如果说可欲与不满足对于个人来说都能够引起罪恶、祸患的后果,那么贪得无厌就不但可憎而且后果非常严重。纵欲是在某种可以进行的条件下而不知加以收敛的放肆行为,不知足是一种个人主观能动性不知内敛的进取行为,而贪得无厌则是人心不知满足的无限扩大。所以,贪婪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往往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贪婪对于普通人来说,则必然使自己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贪婪是人的本性,它是一切灾祸的根源。统治者的贪婪引起连年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普通人为自己的贪婪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故事

公孙仪爱鱼不受

公孙仪在鲁国当相国,很有权势。

他喜欢吃鱼。据说每顿饭都是无鱼不欢。全国上下知道了他这个嗜好,就都争着买鱼给他。

但公孙仪只吃自己买的鱼,别人的鱼一概不收。

他的身边人劝他:

“先生爱吃鱼,别人送你鱼,却又不要,这是为什么?”

公孙仪回答:

“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听的人一脸茫然。公孙仪笑了笑,解释说:

“道理很简单。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要替别人办事;为别人办事,就难免营私舞弊,触犯法律;触犯了法律,我的相国就当不成了。那时候就算我喜欢吃鱼,也不会有人送我鱼了。我又不能自己养鱼,因此就吃不上鱼了。按现在这个样子,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会被免除职务,虽然喜欢吃鱼,凭着自己的俸禄还是买得起的。”

听的人大为服气。

心境最重要

一位智者,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便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还高兴什么呢?”

智者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感情、交流思想,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陆陆续续地,朋友们都成了家,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还是整天笑口常开的。又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他说:“我有很多书啊。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和这些‘老师’在一起,难道不令人高兴吗?”

几年后,这位智者成了家,搬进公寓楼住一层,仍是一副快乐无忧的样子。

有人便问:“你住一楼还能快乐吗?”

智者说:“一楼有多好啊!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很方便……尤其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种草、养花。”

又过了一年,这位智者把一层让给一位家里有偏瘫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楼房的最高层,而这位哲人仍是快快乐乐的,朋友问他:“住顶楼有哪些好处呢?”他说:“好处多着呢!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看书、写文章光线好;没有人在头顶上干扰,白天黑夜都安静。”

10.圣人被褐而怀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①。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②。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③。

《道德经第七十章》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人却没有人能懂,没有人能实行。

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宰决定。正是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不能理解我。

知道我的人很少,取法于我的人尊贵,因此圣人穿的是粗布衣,怀里揣的是宝玉。

注释

①知,理解。行,实行。

②宗、君皆根本之意。

③希,少。则,效法。贵,少。被:穿着。褐,精布,此指粗布之衣。被褐,代指清苦的生活。怀,抱。怀玉,喻胸怀大道。

解析

老子声称自己的话虽然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但还是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为此抒发了自己的抑郁和苦闷。老子还说自己的话是有宗旨的、办事是有主见的,可是人们对此却表现迟钝,甚至不加理会。这时老子几乎陷入了绝望,他怀着悲愤难耐的心情抒发着自己的无限伤感,“言有宗。

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是他心中积聚已久的情绪的发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的道或许在当时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但因当时的人们被欲望蒙蔽了身心,除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他们别无他求。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就不难发现老子的道在当时被冷落的情景,老子发此嗟叹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所流行的是鼓励欲望的思想和理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显然是没有市场的,老子一向排斥欲望和妄为,这和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在他们看来,老子的无为是没有实在意义的空洞理论,其架构于虚无缥缈的真空之中,和现实相差甚远,过于抽象和玄远,根本无法理解。而在老子看来,自己的思想是易于理解和行动的,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况下,老子的内心是苦闷的,这其中也包含着他对当时统治者的失望情绪。老子主张实行无为而治,他的一整套治国理论也被统治者束之高阁,不予理睬,老子对此感动困顿抑郁。

老子谈到了圣人的真实情态,他用了极其简洁的“被褐怀玉”来概括圣人的外貌,圣人的外部特征是穿着粗布衣服,和平常的人没什么异样,但在如此简陋粗俗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冰清玉洁的内心,老子称之为“怀玉”,玉是稀世珍宝,它也喻指美好的品质,在这里老子用玉来比喻圣人纯洁的内心和不与世道合污的高洁品德。

从老子的思想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真正的美丽是心灵的美丽,而绝非仅指外表的华美。老子主张克服自身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完美,这一思想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实用,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

故事

田饶怀才不遇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哀公的门下有个叫田饶的人,此人才华横溢,但没有人能够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有一次,田饶去见鲁哀公,说道:“我要离开鲁国,离开您,像鸿鹄一样飞走了!”

鲁哀公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田饶回答道:“大王您难道没有见过雄鸡吗?雄鸡头顶红冠,是文的表现;脚间有距,是武的体现;强敌来到跟前,它敢于与之争斗,这是勇的表现;觅见了食物,就呼唤伙伴过来吃,这是仁的表现;雄鸡守夜,黎明鸣啼报晓,这是守信用的表现。雄鸣虽然有这五种品德,但可怜它天天被您蒸煮而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是您身边养大的,是从近处来的。而像鸿鹄就没有雄鸡的五种品德,一展翅却能飞至上千里,来到您的园林池塘边,捉塘里养的小鱼鳖吃,还啄食园子里种的豆谷,整天无所事事,但您却非常看重鸿鹄,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是从远处飞来的。所以我现在就请求,让我像鸿鹄一样远远地飞走吧!”

鲁哀公说:“不行,你不能走,我记住你的话了。”

田饶又说:“一个明智的人都知道,吃人家的饭,但不能损坏人家的任何东西;在别人家的大树下乘凉,不能折断大树的树枝。唉!现在有贤士在身边却不重用,只记住他说的话有什么用呢?”

田饶于是就离开了鲁国到了燕国,到燕国以后,被任为国相,仅用三年时间,就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序,一派和平景象,连盗贼都没有了。

鲁哀公听说此事以后,叹息了一番。十分后悔。此后,鲁哀公三个月不入卧室,还把上身的衣服减掉不少,叹道:“怨我对此事不慎重啊!

现在后悔也晚了,我怎么做都不能挽回了!”

让人家说去吧!

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英国牧区的一个县医学会正在开会。

琴纳(英国医师,1749~1823)兴冲冲向大家报告用牛痘接种可以使人免除天花。

一听完琴纳的报告,会场马上像开了锅。

一个医生站起来说:“琴纳先生认为人是从牛的身上传染牛痘,那他就是把人当作下贱的牲口了。”

另一个医生接着嚷起来:“什么种牛痘,这简直是亵渎神明!”

这种情况并不使琴纳感到意外,他早已领教过了。可是事情比他想的还要糟。

“如果琴纳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还有没有资格从事外科和行医,就值得怀疑!”一个医生冷冷地说。

另一个医生马上附和:“如果他继续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就应该把他开除出县医学会。”

“对,我提议投票表决,立刻开除琴纳!”

多亏会长说了几句公道话,才把这场骚动平息下去。

情况是险恶的,但是没有使琴纳屈服。“让人家说去吧,我走我的路!”琴纳没有理会这些世俗的偏见和恶意的攻击。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的发现,才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打开了免疫学的大门,全世界都感谢他!

11.故物,或损之而益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

万物负阴而抱阳②,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③。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④。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⑤吾将以为教父⑥。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译文

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衍生万物。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阴阳二气在冲虚中,统一达成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它们作为自己的称号。所以,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它得到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它受到减损。前人所教导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它当成有益的教导。

注释

①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气也;一分为二,阴与阳也;阴阳合和而产生第三者,如此衍化而生万物。

②万物,一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句意谓天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

③孤,寡。不毂,先秦统治者用作谦称。

④故,犹“夫”也。事物有时减损反而得到增益,有时增益反而成为减损,损益可以互相转化。

⑤强梁,凶横有力。梁是指桥横架在河道上叫梁,托起檩子的大柁叫梁,梁是强有力的意思。“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意思是,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得其死”是能够正常死亡,“不得其死”是得不到正常死亡。这一句是引用古人的格言。

⑥父,本也,与一章、二十章之“母”同义。教父,为教之本。强梁者不得其死,反之即柔弱者乃得以生,老子为教之本如此。

解析

老子讲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我们从而可以推断出万物都在道中,既然万物都在道中,那么万物自然会怀抱着天,背负着地,天为阳地为阴,老子将阴阳理论和道理合在了一起。

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雌雄之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雄性都有阳刚之气,而雌性刚好相反,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阳和阴相反相成,相互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二者相合而成和气。和气取的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因此,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胄,只有和气为人,才合乎大道的规律要求,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任何凶恶的行为都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谈不上拥有人格和尊严。因为人和万物的特性就是一个“和”字,和气的人就合乎大道,合乎大德,就会受到大道的拥护;相反,不和气就是不合乎大道,自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故事

冬虫不知夏语

秋天来了以后,阴雨绵绵,河溪的水于是涨了起来。所有的水滚滚而下,全都汇注到黄河里。

黄河的水一下大了起来。原先狭窄的水面变得十分宽阔,以至两岸、河中小洲上的牛马都分辨不清。

黄河水神叫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水都到了自己这里,自己是最为盛美的。

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走,直到北海。他向东边眺望:这儿的水竟这样大,根本看不见它的边际!

河伯这时才觉得自己的洋洋自得是何等荒唐,不禁向着大海对海神发起感慨说:“俗话讲:‘听了许多道理,总以为哪个都不上自己’这就是讲我!我要是不到你这里,不是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我就糟了:我的自以为盛美岂不让人取笑?”

北海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能跟它说大海里的事,这是因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能跟它讲冬天的冰冻,这是因时间的差异。你能知道自己的浅薄丑陋,我这才和你谈一点大的道理。

我是天地给予的形休,从阴阳那里禀受的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比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四海在天地之间,只不过像蚁穴在大泽里似的。中国在四海之内,也不过像粒小米在大仓库里一般。

物类名称有亿万之多,人不过是万物的一种,个人和万物比起来,能不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吗?”

只要有自以为小的念头,就不会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