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应机接物尽皆是道。当他说了“自心是佛、即心即佛”之后,有弟子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道一说:“为了让小孩子不再哭。”
弟子又问:“不哭了以后,怎么办?”
道一说:“非心非佛。”立即打掉弟子对于“即心即佛”的执著,让人保持一颗平常心,活泼干净,不为文字污染。
道一门下弟子将近140人,其中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南泉普愿都各是一方宗主。“怀让门下跃出一马、踏杀天下人”一语,终于应验。
百丈怀海(720—814)是福州长乐人,本姓王。师从马祖,得法后,在洪州新吴(江西新奉)大雄山居住传法,因为此山险峻雄拔,渊深百丈,所以又称百丈山。百丈怀海之名也由此而来。
百丈依附马祖的时候,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为人室弟子,三人犄角而立,听马祖说法,并称三大士。 。
有一次,百丈陪马祖行路,见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
马祖问:“哪里去了?”
百丈说:“飞过去了。”
马祖一把就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马祖说: “还说飞过去吗?”
百丈忽然醒悟。回去之后,却嗷嗷大哭。同室问他: “想念父母亲啦?”
百丈说:“没有。”
又问:“被人骂了?”
百丈说:“没有。”
“那你为何哭呀?”
百丈说:“刚才我的鼻子被师父扭得好痛。”
同学就去问师父怎么回事。马祖说:“他自己晓得,你问他去。同学回来问他,百丈哈哈大笑。
“刚才还哭,为何现在却笑?”同学不明白。
“是啊,刚才哭,现在笑。”百丈也没什么好说的。同学却仍然没有搞懂。
第二天,马祖登堂说法,大家刚刚聚齐,百丈卷起禅席就走。马祖法也不说了,下堂回到方丈。
百丈紧随而去,马祖就问:“刚才我法还没说,你怎么就卷席而去?”
百丈说:“昨天被和尚拧得鼻子痛。”
马祖问:“你昨天向什么地方留心?”
百丈说:“鼻子今天又不痛了。”
马祖说:“昨天的事你搞懂了。”
又有一回,百丈又去参见马祖。马祖用眼睛盯住禅床角上的拂子。百丈问:“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说:“你今后就张开嘴巴两片皮,怎么接引人?”
百丈就拿过拂子,竖起来。
马祖问:“即此用、离此用?”
百丈又把拂子挂回原处。这时马祖大喝一声,震得百丈耳朵聋了三天。
从此百丈去了大雄山,自开一门,弟子从四方闻风而至,以沩山灵佑、黄檗希运为上首弟子。这两人后来一个创立沩仰宗,一个别开临济宗,成为中唐以后最为繁盛的两派。这是百丈的大贡献。
百丈的另一大贡献是“百丈清规”的丛林制度。俗话说“清规戒律”,清规的起源要问百丈禅师。
原来印度的佛教,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佛陀立过一些规矩,叫做戒律,来约束僧侣的衣食住行。
比如衣,不能超过三件,多了就要布施;衣服也是破布旧布缝补起来的“粪扫衣”。又如食,规定日中一食,过了午时不准再吃,叫做“过午不食”;而且自己不种地,恐怕伤了地里的生命,就靠乞食为生。住,是随遇而安,随身携带蒲团之类的坐具一个,在屋檐、庙廊、树下、旷野、荒冢盘腿一坐,就算住下了。行,或者赤足,或者穿上芒鞋,光头安详而走。
但是到了中国,因为国情不同,这些戒律有的就难于实行。僧人如果乞食不到,就没有印度那么多野果子可采;而且中国以农立国,靠乞食生活的话,容易被人看作懒汉。所以中国的僧人,在隋唐以前,多半靠政府的优待和王公贵族供养,或者靠自己募化,这就不免跟世俗和朝廷发生利益冲突,曾经引起多次排佛事件。为此,百丈立下清规,明确规定一条,叫做普请法,就是要求僧人不分等级,一律从事劳动,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这一革命性的措施,使禅宗跟世俗生活融为一体,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得以长久立足于社会,能够经受住比较严重的打击。由于适合国情,这一制度逐渐盛行于全国。
另外,庙宇在中国,一直有佛殿,供佛像。这恐怕是继承印度像法时期的遗风,而跟佛陀当初的做法不合。百丈的革命针对这个弊端,提出不立佛殿,只建法堂。恢复了原始佛教的优良作风:不拜偶像,不落形相。
此外,还规定确立德高望重的大德为丛林住持,尊为长老,住在方丈之中;僧众不论高下多少,一律住在僧堂,开设长连床,坐禅睡觉都在这里,看来坐禅是“恢复”了。
其他还有种种具体的清规。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20条说——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人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廉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百丈自己躬行清规,上了年纪以后,仍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垂为世范。这种丛林制度,实行众生平等,天下一家,集体生活,账目公开,一时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乐园。其中提到“念佛”一法,是各宗通行的净土法门,这体现了净土无宗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师承宗门,却是任何一宗的宗旨。禅宗也历来有念佛的禅定。
今日所传的丛林清规,是经过两宋的修改,在元代顺帝元统三年(1335),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禅师定本、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等校正,而定下的本子,叫做《敕修百丈清规》。
有一篇《宝王三昧论》,我们可以从中看见百丈的胸怀——
(1)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2)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3)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邋等
(4)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5)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6)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7)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8)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9)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易动
(10)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因此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
百丈的这种精神,南怀瑾先生认为融合了儒家的礼乐制度和道家的乐于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化的真正民主自由的制度,其内容是天下为公、学术自由、生活民主、师道尊严。
3.方圆含默契(沩仰宗)
沩,是沩山,在潭州(湖南宁乡),怀海弟子灵佑(771~853)的根据地;仰,是大仰山,在袁州(江西宜春),怀海弟子慧寂(814~890)
开辟的根据地。沩仰宗就由这两山两人开创,是一花五叶中最早形成的一叶,但也凋落得最快。
沩仰宗的兴起,正在会昌法难(841~846)前后。随着武宗灭佛而来的,是南方王仙芝、黄巢的大起义(874~884)和北方军阀混战(884~907)对佛教的连续打击,最后形成的五代十国割据,使以官寺庄园经济为基础的佛门各派损失惨重,徒众四散转移。而禅宗经过百丈的改制,却利用国家控制能力的减弱、流人山林的僧众日多等因素,乘隙而入,得到空前的发展。沩仰宗最早脱出,传承150年左右,到了宋代渐渐消歇下去。
沩仰一派的特点,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总结为“方圆默契”——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想吃饭,我就捧碗,你要渡江,我就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就知是牛。这样子接引学人,机用圆融,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他们经常使用圆形或者圆中有方的图形来寄托禅意,不说破。据说有97种圆相,比如在圆形中写个牛字,表示“纵”
的意思;圆形中写个佛字,代表“夺”的意思。他们受到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影响,用形而下的形象来体现形而上的义理,把参禅当作参玄,跟道家相通。
灵佑姓赵,福州人。23岁游江西,参见百丈。百丈一见,让他进来,作为首座弟子。
灵佑站在一旁,百丈问:“你拨一下炉子中有火没有?”
灵佑拨了一下,说“没有火。”
百丈亲自去拨,在深深的炉灰里夹出一点点火星,举起来对灵佑说:“你说,没有这个吗?”灵佑由此发悟。
百丈对他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也无法。你好好守护吧。”
灵佑得法后,在沩山独开宗门,方圆默契,体用双彰,启发徒众。
这沩山险峻峭绝,杳无人烟。灵佑跟猿猱为伍,以野果充饥。过了6、7年,没有见过生人,弟子也就无从谈起。灵佑就想,这样就没法度人了,下山吧。走到山口,虎狼蛇豹横横竖竖,拦住去路。灵佑说:“你们这些野兽,不用挡我的道。我要是跟这山有缘,你们就各自散去吧。要是无缘,你们不用动,我从路中过去,随你们吃。”说完,群兽四散而去。
灵佑不久建立同庆寺,弘法40多年,入室弟子41人。会昌法难期间,灵佑裹首为民,等到宣宗解禁,又回到沩山。
慧寂参见灵佑之前,已经从学多人,悟得玄旨。
到了沩山,灵佑问:“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慧寂说:“有主。”
灵佑问:“主在哪里?”
慧寂从西头走到东头,站住。灵佑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慧寂于是问灵佑:“真佛住在哪里?”
灵佑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当即顿悟。从此跟随左右,15年。
有一次,灵佑和慧寂一起放牛,灵佑问:“你看这山中有没有菩萨?”
慧寂反问道:“和尚疑心哪个不是菩萨?”灵佑就不说了。
还有一次,灵佑问:“《涅槃经》40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慧寂的回答让灵佑感到满意:“都是魔说。”
“好,以后没有人能奈何你了。”灵佑非常放心地说。
灵佑的法门,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慧寂深得法要。马祖的弟子盐官禅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灵佑却说“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盐官的两个弟子到沩山来问究竟,看到灵佑的样子,莫测高深,就有点轻慢了。一天,二僧劝慧寂说:“老兄应当勤学佛法,不容易呀。”慧寂就画了一个圆圈,递给二僧,旋即又抛向背后,再两手空空向前展开,让二僧来取圆圈,二僧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慧寂就反过来劝他们:“老兄应当勤学佛法,不容易啊。”二僧返回盐官的途中,走到30里处,一个僧人醒悟了;走到30多里处,另一个僧人也醒悟了,都说灵佑的话有道理,的确是“一切众生都无佛性。”于是二人回到沩山,跟灵佑和慧寂学了很久。
后来慧寂在王莽山、袁州仰山、洪州观音院和东平弘道,应机接物,成为沩仰宗的标准,史称仰山慧寂。圆寂前对门人说:“一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一无舌,即是吾宗旨。”说完两手抱膝而终。慧寂是韶州怀化人,姓叶,阳寿77岁。
灵佑的弟子,除了慧寂,还有青州的香严智闲很有名。慧寂又传光穆、光涌、景通、文喜等人;光穆再传如宝,如宝则传贞邃、福寿、德韶等人。智闲之后则有止观、绍宗等人。沩仰宗的传承,大抵如此。
4.大喝一声雷(临济宗)
临济喝,德山棒,在禅门中是出了名的。临济门下的大士一喝,如五雷轰顶,头脑破裂,不可抵挡。
临济宗的创始人、百丈的弟子希运(?~855),算起来是慧能的第四代弟子。家在福建洪州,小时在家乡鹫峰山出家,因为他酷爱洪州高安的这座鹫峰山,后来到这里把山名改成黄檗山,在那里弘法多年,禅众常有千多人,后人就称他为黄檗希运。
希运其人,额头隆起如珠,言谈朗润,志意冲淡。出家后,游历天台山,遇到一个僧人。两人一见如故,谈笑风生,一起走到河边,洪水暴涨。
那僧人要领着希运同渡,希运说:“老兄要渡,自己渡吧。”
僧人踏水淌波,如履平地,回头说:“过来!过来!”
希运骂道:“呸!这个自了汉!我早知道这样,不如砍断你的腿!”
僧人一听叹道:“真是大乘法器,我不如呀。”说完就不见了。
希运后来游历京师长安,有人劝他去找百丈。百丈一见希运,开口便问:“巍巍堂堂,从哪里来?”
希运说:“巍巍堂堂,从岭南来。”
百丈又问:“巍巍堂堂,来干什么?”
希运说:“巍巍堂堂,不为别的。”说着就礼拜百丈。
希运又问:“最上乘的大法怎么指示?”
百丈好久不做声。
希运说:“老这样不说话,后人岂不断了法种?”
“我看你呀是个人。”百丈到底开口了,说完就起身去方丈。
希运紧跟着进去,说:“我是特地来的。”
百丈说:“要是这样,以后可别辜负我。”算是收作弟子了。希运学法很快得到百丈的赏识。
有一回,希运到盐官那里礼佛,正好唐宣宗李忱也在那里作沙弥。宣宗是武宗灭佛后的帝位继任人,在全国推崇和复兴佛教;现在作为王子,削发为僧,虽说是避难,也确实学得一些佛法。宣宗本是宪宗的第13子,但是宦官专权,杀死宪宗。宣宗看到宫廷险恶,就装呆卖傻,躲过大难。
希运礼佛的时候,宣宗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求个什么?”
希运答道: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我经常礼拜的就是这个。”
宣宗沙弥说:“那还礼拜干什么?”希运上去朝沙弥就是一掌。
宣宗说:“太粗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