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经营知识
38199200000034

第34章 管理创新(2)

5.企业管理创新的行为 管理创新行为是指人们进行管理理论、方法、方式、手段等创新的一切行动。在一般企业中,往往重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忽视管理创新,很少有领导人要求下级管理人员“去搞管理上的创新”,也不会给几位管理人员一段时间去专门从事管理的创新工作。因为在这些企业眼里,产品、技术、工艺等创新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可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顾客的需要。至于管理则是一项不着边际的软性东西,即便创造了什么,也未必能带来看得见的收益。更有甚者认为,管理根本没有创新。

现代企业则不这样看,在他们眼里企业的效益来源“三分是技术,七分是管理”。管理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既然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那么能创造出新的管理方法、手段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对管理创新行为本身加以鼓励,推崇。那么,一般的管理行为是怎么发生的呢?

管理创新行为的发生过程可用图8—1表示:图中,创新刺激是指来源于企业内外的各种激发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的因素:如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性奖励、其他企业管理上的提高、本企业管理某一方面有问题等。

创新价值观并非指创新主体的全部价值观,而是指创新主体对创新这事件以及对本创新的效果、阶段的看法。当创新目标尚未达到时,创新主体可以以其创新价值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最终获取创新成果。

创新动因是指创新主体内在的激发创新的因素,如需求、成就感等,它们是创新主体维持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这一点,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内在源泉,也就很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主体创造力发挥的潜在因素,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意识、创造性潜能。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是决定创新行为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因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事创新活动。

创新行动是指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创新主体进行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即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所有采取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创新活动。

创新目标则是指该创新欲达到的最终结果,这种结果虽然一开始就有一个概念,但并非最终一定能达到,因为这种结果只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逐步清晰化,并有可能会与先前的预计不同。事实上,如果创新成果预先已全知道,那么也就不必去创新了。

上述这些相关因素的有机构成,就成为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因此,对管理进行创新,就应该从这些构成因素下手,例如创新动因的变化和激发、外界刺激因素的变化等等。

6.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

在管理创新行为中,创新动因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主要原因。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因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性的。一般而言,管理创新动因的因素有:

(1)创新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人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是人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创新心理需求应该是人需求的最高层次之一。创新心理需求是因创新主体对成就、自我价值、社会的责任、企业的责任等方面进行追求而产生的,而这些本身也是创新行为的动因。

(2)自我价值实现

创新主体在创新行为过程中,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往往成为其动因之一,因为创新一旦成功可以表明创新主体自身价值的高低,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3)经济因素

创新主体对收入报酬的追求和需要往往也是创新行为的动因之一,不然就不必有专利保护、专利转让费的获取。一些企业对企业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是一种激发其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对他过去创新成果的肯定,这是必要的。但是,企业对管理创新则往往很少这么做,这就是这些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4)责任感

责任感是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因之一。责任感有两种,一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一是对企业的责任感。这两种责任感会使创新主体在思想意识中产生一种使命意识,促使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创新成功。

在创新行为的上述动因中,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是原发性动因,即产生于创新主体的本源;而经济因素和责任感则是激发性动因,即主要由外界因素促使产生。从创新成功的角度来看,虽然很难说哪一类因素更重要,但仍可以断定本源性动因对创新的成功作用更大。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之一的人本管理,其要义实为对员工本源性动因的一种调动,使之有可能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二节 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根本

科学和技术都是赖以创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如果说科学的测度是增进对自然现象的理解,那么,创新的测度则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程度,用现在的话说,创薪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时一个非常小的技术发明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

技术创新涉及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其他环节,所以,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点: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

所谓非独占性,是指创新者难以获取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收益。原因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产生一种无形知识,它通过产品实物而体现出来,如一支可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新牙膏,其配方便是一种知识。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其他厂家可通过非正常或正常的手段掌握这种新配方,也生产这种牙膏或其变种。这就造成了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知识产权法的出台正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使技术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保护创新者的权益。但知识产权的实施要比有形产权的实施难得多,可以这样说,正是实施知识产权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创新收益的独占程度。在上例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正是在掌握EMI技术的基础上进入市场,分享CAT市场的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

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要高得多。

①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探索,才能成功。失败是常见的事,但也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在寻找灯泡用材料时,共试验了1600多种不同的材料,最后才找到合适的材料。

②试验和试生产阶段的不确定性。研究开发成果是在实验室特定环境里完成的,需要小试、中试以发现问题,为规模生产找到合适的工艺、材料、环境等。

但有些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往往不能通过小试、中试。浮法玻璃的创新从试验成功后,历经数次规模逐渐放大的试验,最后才进入规模生产。

③市场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一个新产品从立项到最终研制成功需历时数年,如一种新药的开发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市场会有很大变化,这包括竞争者先于自己而将新产品投向市场,或者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这既可能造成使新产品一开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市场成功。EMI的断层扫描仪新产品一开始在美国很成功,但后来由于美国政府态度的改变,又使EMI在美国市场受阻,造成最终的失败。

(3)创新的市场性

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那样,技术创新与纯科学技术活动的区别是技术创新对市场性的强调。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而进行,纯粹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像美国的航天飞机,至今为止可能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而不是技术创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例子,许多企业在引进技术或开发新产品时,并不关注市场而仅关注技术,造成创新失败。欧洲协和飞机的开发失败主要是市场原因而非技术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有产业化价值的成果很少,就是因为科研中不注重市场性。

(4)创新的系统性

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如研究开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以铁路为例,1804年,当特里维雪克在南威尔士的佩尼达伦矿车路轨上作使用蒸汽机车的首次实验中,当时已证明蒸汽车的可行性,但蒸汽车的推广使用却受到铁轨技术的限制,当时生铁制的铁轨脆、易断裂。1821年,熟铁制铁轨的方法产生了,这种新铁轨使蒸汽机车最高时速达29英里,证明了蒸汽机车的实用价值。还有在断层扫描仪的案例中,扫描仪的成功在部分程度上归功于美国政府对它进入美国市场的认可。其后美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导致EMI的失败,但断层扫描仪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2.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活动常常是在一定的诱导或者说引导机制下完成的。人们常把这些机制归为两类: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前者是先有技术突破,被技术推动而产生的技术创新;后者是先有市场需求,引导人们去从事某种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并不相同。

(1)科技先导型创新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渗透越来越深,影响方式也越来越多,由于科学研究已成为人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其间经常有技术突破发生,这些技术突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以,技术推动型创新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不同的产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并不一样。研究表明,在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所发生的技术突破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像化工、建筑等领域,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

(2)市场拉动型创新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都信奉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说。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在有些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常常是在本产业投资、产业高潮之后才出现,即:产业的需求在先,发明创新在后。这就是创新的市场拉动说。它最早是由舒莫克乐提出的。

历史上存在有许多例子支持创新的市场拉动说,如通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的许多创新。一般而言,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常常是创新需求拉动较多的产业。美国学者厄特巴克(LY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工作的结论是:60%~80%的重要创新是需求拉动的。

现在看来,在技术创新中,需求和技术突破常常以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共存。在有市场需求的地方,会引导人们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在有技术突破的地方,必须有市场眼光,用市场引导科学研究的方向,科学突破才能真正转化为创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森堡所说: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

(3)技术创新的诱导

与创新的技术推动说和市场拉动说相共存的还有其他学说,其中创新的诱导说值得一提。

罗森堡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的经济学家,他在技术创新研究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新的诱导机制是存在的,原因如下。

①技术发展不平衡。在任何时刻,都有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解决技术不平衡而作出的。如早期贝氏转炉,炉底常因只使用了几次便会因高温而穿孔。当时,厂家只得停产,待炉冷却后再让人进行修补,这既费时又费钱。这是一个与贝氏炼钢法很不相称的技术弱点。霍利(A.}tolly)针对此弱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抽象炉底的设想。这一发明创造,大大提高了贝氏转炉的效率。

②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工人常常联合起来,或罢工或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资本家就鼓励工人进行节省劳动的发明。

③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条原来畅通的供给渠道突然被中断,迫使人们研究他种替代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日本占领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切断了美国的橡胶供应来源,迫使美国加紧研制复合橡胶。

上述是三个较典型的诱导机制,这些机制的共同点是它们是生产的卡口,或者说是瓶颈,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形成一种压力,诱导厂家围绕这些障碍进行创新。当然,每一次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会造成新的瓶颈,诱导人们进行再创新,如此循环往复。

3.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与我国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国情之上,搞好企业的自主创新。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还较落后,这决定了我们在自主创新上可以有多种途径。我们在此主要讨论三条途径:①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②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③结合技术轨道的发展模式自主创新。这里的自主创新,是指创造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

(1)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所谓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是指在解剖他人创新成果的情况下,掌握他人的设计、工艺、制造原理,并进而在这一基础上引入自己的技术创新,以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