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38199700000014

第14章 肝脏病的诊疗常识(9)

(2)耳压法

①王不留行籽耳压法

【取穴】耳郭、肝、脾、胆区及腹、大肠、小肠区

【方法】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上穴,两耳交替,隔日1次,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5~8分钟以有酸胀为度,餐后20分钟为最佳按压时间。

【功用】疏肝健脾,行气消胀,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腹部胀气者②绿豆耳压法

【取穴】耳廓肝、脾区及大肠、小肠区。

【方法】以3毫米大的绿豆置小胶布中央,贴压穴位,两耳交替隔日换一次,每日按压5~7次,以有酸胀为度,餐后30分钟为最佳按压时间。

【功用】疏肝理气,清热祛湿,适用于肝硬化伴胆囊炎,胆石症偏热者,但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3)敷贴法

①灵宝化积膏

【部位】患处(即肝区)。

【药用】巴豆仁、蓖麻仁各100粒,五灵脂120g,阿魏(醋煮化)、当归各30g,两头尖、穿山甲、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g,麝香0.9g,松香500g,芝麻油150g。除乳香、没药、麝香、松香、阿魏外,余药切片浸油内3日,用砂锅煎药至焦黑,去渣,入松香煎25分钟,再入余四味药,然后取起入水中抽洗,以金黄色为度,每次用量为150g,用布摊,用时贴患处,每日热熨令药气深入。

【功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适用于肝硬化所致肝脾肿大。

②消积方

【部位】肝区。

【药用】阿魏5g,芒硝1g,人工麝香1.5g。先将阿魏,芒硝洗净,晒干,与麝香共研为细末,然后和葱白同捣为饼。用酒精棉球将肝区皮肤消毒,敷上药饼,外覆盖纱布,以绷带固定,隔日1次。

【功用】芳香醒肝,软坚散结,适用于肝硬化所致的肝脾肿大。

③水红花膏

【部位】患处(即肝区)

【药用】将水红花的花(即红花)或其种子50g捣碎,水煎浓汁,加入阿魏30g,樟脑10g熬稠成膏。用时取膏适量,用厚布摊膏贴患处,外加胶布固定。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用于肝硬化肝脾肿大者。

【注意】预防局部感染。

④消水饼

【部位】脐中,即神阙穴。

【药用】田螺4个去壳,大蒜5个去衣,车前子10g,车前子研末与前2味研泥,做成饼,贴脐中,外盖塑料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功用】利水消肿,用于肝硬化腹水者。

⑤逐水膏

【部位】脐部

【药用】附子、千姜各10g,白术12g,煨甘遂6g,生姜适量,先将前4味研为细末,取药粉6g,用生姜汁与白酒少许调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每日以热水袋敷15~20分钟。

【功用】温阳利水,适用于肝硬化阳虚水泛者。

⑥消腹水方

【部位】脐部。

【药用】甘遂适量研末,连头葱白5根,共捣烂,用时先以醋涂脐部,然后将药泥适量敷脐上,纱布覆盖固定,约2~4小时即自动排尿或稀水便。

【功用】逐水消肿,适用于肝硬化腹水者。

⑦导水饼

【部位】脐部。

【药用】巴豆12g,轻粉6g,硫黄3g,共研末,做成药饼。每次用量为20g,用时先把棉布安脐上,后覆药饼,再用布束紧,约2小时,二便通利即去之。

【功效】温阳通利,利水消肿,适用于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二便不利者。

⑧三臌饼

【部位】脐部。

【药用】大黄15g,巴豆、枳壳、沉香各5g,牙皂,琥珀各8g,莱菔子10g,共碾细末,取姜皮汁适量,和药末调和如稠泥制成药饼(约1角钱硬币厚)。用时取药饼1个,贴脐孔以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

【功用】调和脾胃,下气消肿,适用于肝硬化之气臌,血臌,、水臌。

第五节肝囊肿

肝囊肿是指肝内有部分或全部含气、液体甚或固体物质的占位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或脓肿等以外,均可称囊肿,为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一般分为两种:一为寄生虫性肝囊肿,由于肝包虫,阿米巴,肝吸虫等引起,一为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指各种先天性与后天性肝囊肿,先天性以多囊肿多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常伴有肾及其他脏器的多囊症,约50%伴有多囊肾,后天性为潴留性囊肿,多为单个,以肝右叶囊肿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之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一、临床表现

1.由于囊肿小,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生无症状。

2.当囊肿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时,可出现上腹饱胀,腹痛,多为钝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3.体检时可发现右上腹无痛性肿块,随呼吸移动,肿块表面光滑质硬,部分呈囊性有波动感。约5%的病人出现黄疸。

4.若囊肿感染,出血,破裂,扭转时,表现为突发性腹部剧烈疼痛,高热,或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

5.若合并多囊肾,可有高血压、血尿、肾区痛、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二、诊断

1.进行性肝肿大,表面光滑有囊样感,少数呈结节状。

2.病程缓慢,几年或十几年而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3.B超,cT等影像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或多发性液平面,因肝囊肿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影像检查成为确诊的主要依据,确诊率可达100%。

三、鉴别诊断

1.肝棘球囊肿(寄生虫性肝囊肿):

患者多来自牧区,有羊、犬等动物接触史,表现为囊肿张力较大,触之硬韧,叩之有震颤,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补体结合试验阳性,间接免疫萤光检及被动血凝集试验均有助于鉴别。

2.肝外性腹内囊肿(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胆囊积水、胆总管囊肿、巨大卵巢囊肿等):

亦为囊性病变,但据各自的病变特征,结合影像检查等检查,不难作出。

3.肝内占位性病变(如肝肿瘤,肝脓肿,肝结核等):有时易与本病混淆,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般不难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要点

1.对于已确诊的小囊肿(直径小于3厘米)或无临床症状的囊肿,一般不需作特殊治疗,可定时作B超进行观察。

2.对于较大的或不断增长的囊肿,或已出现症状及并发症的囊肿则应及时治疗。

(1)囊肿穿刺抽液局限性直径大于3cm以上的囊肿,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入无水酒精。

(2)对于囊肿巨大,压迫邻近器官,影响进食者,或囊肿破裂,囊蒂扭转,囊内出血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①囊肿开窗术。为目前治疗囊肿的主要手术方法,疗效满意,但它需做较大的腹壁切口,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据报道目前外科首选腹腔镜囊肿开窗或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迅速,腹壁几乎见不到手术疤痕,无腹壁切口所致的可能并发症。

②囊肿内引流术,主要适用于孤立的大的与胆管相通的潴留性囊肿。

③囊肿切除术。适用于带蒂囊肿。

④肝叶切除术。适用于肝囊肿并发感染,出血,癌变者。

五、中医治疗要点

1.肝囊肿属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

其发生多与肝气郁滞,痰湿凝聚有关,因此治疗上当以调畅气机,化痰祛湿为主。

2.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走窜不定,脘腹胀满,精神抑郁,嗳气食少,大便不调,舌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5g,香附10g,川楝子8g川芎10g,郁金10g,陈皮10g,玄参10g,甘草6g。

(2)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胁肋下痞块,软而不坚,固定不移,胀痛并见,入夜更甚,食欲不振,舌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祛瘀。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加减:金铃子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蒲黄10g,茯苓12g,白术10g,甘草6g。

(3)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后即饱或食后胀满,面色萎黄,口不知味,倦怠乏力。舌体胖大或有齿印,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苡仁15g,木香6g,扁豆10g,陈皮10g,枳壳12g,焦三仙各15g,甘草6g。

(4)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恶寒发热,甚或出现黄疸,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有弹性的肿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茵陈30g,金钱草15g,败酱草30g,连翘15g,蒲公英30g,栀子1g,大黄10g(后下),丹参15g,赤芍15舀黄连9g,黄芩9g,茯苓15g,甘草6g。

3.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①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②肝俞、胆俞、肾俞、期门、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实证取第①组穴位以疏泄肝胆经气,使气血通畅,以达理气止痛之功效,虚证取第②组穴位以理肝气扶助脾胃。

(2)耳穴疗法

【方法】胸、神门、肝、胃区。

【方法】埋线或以5mm×5mm胶布贴王不留行籽于穴区,每天按压3~5次,以酸胀为度。

(3)外敷法

【部位】肝区(患部)

【药用】小茴香8g,木香5g,共研末以醋调敷患处,一日一次,5次为1疗程。

【功效】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第人节肝血管瘸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杨梅状血管瘤、动静脉血管瘤、肌间血管瘤、巨大增生性血管瘤等数种,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不算是真正的肿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可导致肝内出血、坏死、机化、血管扩张、瘀血,从而形成。该病发生率较高,有报道可达0.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的成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5。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肝左、右两叶均可发病。其瘤体大小不等,小的直径几毫米,巨大的可达几十厘米,重量几千克,妊娠可使血管瘤增大。一般瘤体小于4cm者,多无临床症状,有些病例可伴有皮肤血管瘤。

一、临床表现

1.小的血管瘤多无症状。

2.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或厌食、恶心、呕吐、嗳气、饱胀等。

3.右上腹或上腹部包块,触之钝园、光滑、柔软(也可较硬)、囊性感、无压痛,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包块听诊有时闻及血管杂音。

4.当血管瘤蒂扭转或破裂出血时可出现急腹症,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二、诊断

1.单凭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很难诊断,容易误诊。

2.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AFP)正常(阴性)可排除原发性肝癌。

3.B超检查: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可表现肝肿大,病变部位呈现流动缓慢或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多数小血管瘤为低回声,较大的可为均匀的强回声。

4.cT检查:可分辨1~2cm直径的肿瘤,准确提示病变位置。

5.核素扫描: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扫描,可与囊肿、脓肿、包虫、肝硬化及肝瘤进行鉴别,对本病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8%以上。

6.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1~2cm大小的肿瘤,诊断准确率高,并能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但此法为创伤性检查。

三、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多合并肝硬化,进展快,病程短,甲胎蛋白阳性有助于鉴别。

2.肝转移癌:可根据胃癌,结肠癌及其他癌肿的原发病史作出诊断。

3.肝腺瘤、肝血管内皮肉瘤比较容易与本瘤混淆,但结合各种检查可鉴别,况这两种瘤均极少见。

四、西医治疗要点

1.对于大多数生长缓慢而又无临床表现的较小的血管瘤无需特殊治疗。

2.对瘤体较大出现临床表现者可选择以下方法治疗。

(1)对瘤体较大但局限者,首选手术切除,以防血管破裂,导致死亡。

(2)对肝血管瘤有破裂危险但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行肝动脉结扎以减轻症状,控制肿瘤发展。

(3)对特大型及全肝型肿瘤,或有严重的心、肝、肾合并症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可进行局部放射治疗。放射线可破坏迅速增殖的血管瘤内的血管,使瘤体中部分血管纤维化,从而到达缩小瘤体,缓解症状的目的。

(4)对瘤体较大而又不宜手术者亦可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即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栓塞剂直接注入瘤体内,达到使瘤体缺血缩小的目的。

五、中医治疗要点

1.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范畴,多由肝郁气滞,瘀阻肝络或肝虚痰湿凝聚日久所致。因此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痰除湿为主。

2.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或胀痛,腹胀纳差,嗳气频作,心烦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香附12g,川芎9g,当归10g,白芍15g,郁金9g,茯苓10g,甘草6g。

(2)痰湿留滞

【临床表现】胸部闷塞,胁肋胀痛,腹胀纳呆,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头晕目眩,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加味:

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白术9g,苡米20g,香附15g,枳壳12g,厚朴10g,赤芍12g,生姜3片,甘草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