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过50健康必读书
38200000000021

第21章 以自身律动养自身(3)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一生随其自然,并不刻意养生,结果也活出了高寿。据秦时月先生的《寿星奥秘》介绍,91岁高龄去世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生前喜欢吸烟,喜欢吃肉,不喜蔬菜、水果,很少运动,无论冬夏都喝生水。他把自己的长寿之道称为“大水养鱼法”,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素有“补白大王”之称的掌故作家郑逸梅,平素不太讲究饭菜的营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1988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把一生心血献给敦煌艺术事业的常书鸿,80岁以后,饮食仍顺其自然,他没有太多的禁忌,喜欢吃鱼吃肉,也爱吃甜食。他说:“我能吃这些东西,说明身体需要。”“我没有注意去追求长寿,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读了上述老人的饮食习惯,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向健康长寿进行挑战。其实他们的饮食随意,不依赖什么补药和营养品,“我想吃,就证明身体需要。”这其中也具有科学性。我想吃:就是我爱吃,凡是爱吃的东西会促使大脑兴奋活跃,能分泌脑内吗啡。“生活宜忌”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自然生存是随遇而安、适者生存,能经常保持精神上的轻松和心理上的平衡。俞伯平一生与人为善,内心无愧。面对全国性大规模的批判,泰然处之,临危不惧,这正是他“大水养鱼法”的精髓。郑逸梅的健康长寿,全得益于知足常乐的心境和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期间,暴徒们在他的公费医疗卡上,填写了“反动文人”字样,使他无法看病,节日期间他虽然被放出“牛棚”,通知单上却被注明“郑犯逸梅”。面对这些侮辱,他均能逆来顺受。

有人骂他“臭知识”,他索性来点幽默,自己称书斋为“秋芷室”(臭知识的谐音)。面壁荒沙40年的常书鸿也在“****”中受到冲击,白天挨批判,晚上倒头便睡,他自感问心无愧。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养生保健不能一概而论。俞伯平、郑逸梅、常书鸿等先生的有些生活习惯,并非人人都可效仿。这里只是想告诉人们一个养生的真谛,那就是:自然生存,胜于雕琢生存。因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是对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是面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药者,三分毒也

药品及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医好你的同时,也悄悄偷走你的命。

药物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被发现、积累而丰富起来的。药物能够去除病因,消除症状,改善体内平衡。但任何药物都具有治病和不良反应的双重性。无论是来自矿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天然药物,还是人工制造的药物,几乎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而已。

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而且并不都是“有效”的,不同的个体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你疗效最佳的“药物”,对另一个人效果可能就很差;对一个人副作用很小的对另二个人可能就是毒药。

药物在治好你病的同时,对于你的身体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害,对于你的身体也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例如:

——发烧是你身体的一种排毒过程,降温药物在给你降温的同时,也终止了你的排毒过程,病毒就留在了你的体内。

——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药可以很快治疗你的“症状”,但无法消灭病毒,也就是说止住的不是感冒,而只是症状。

——咳嗽是把肺部和喉咙中的病毒排出体外,有效清除呼吸过程中的疼痛和阻塞物质,但止咳药物终止了这一过程。

药物对于不同人的衰老速度的影响有着很大差异。用药量大,会因增大你的排毒器官的负荷和磨损,对你的器官形成难以逆转的损害。

用药越多,对你的衰老速度影响越:大,最高可以加快你的衰老速度达到1倍以上。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的是可以预测的,在用药说明中有专门叙述,以引起服药者的注意;但也有的是难以预测的,因其不良反应只会在极少数人中发生。

“是药三分毒”,即使是非处方药,其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也只是相对于处方药而言。另外,中药的毒副作用也不能忽视,仅对肾脏有损害的中药就有近50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新药研制出现高潮,药品生产的品种多达数万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性日益突出,因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假冒伪劣药品不在此范畴)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英文缩写ADR),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癌、致畸胎、致突发、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过度作用、首剂效应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占住院人数的5%一10%,而住院病人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达10%一20%,致死率为0.24%一2.8%。

一件药品从研究开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到审批上市等全部程序,各国规范都十分严谨,然而由于受当时科技认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有些还罕见、迟发、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只有在药品大面积长期使用后才被发现。

例如发现四环素影响骨骼生长用了10年,认识非那西丁造成肾损害长达75年时间。

过去的时代,由于医疗和药物对于人类的巨大健康贡献,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造成药物泛滥,人们甚至像吃食物一样吃药,慢性病人以药养命,滥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到了可怕的地步。尤其是中国,乱服抗生素已到了专家认为非常严重的“事件”。因错服药物致死的人每年上百万,甚至有观点说全球有1/3的死亡是死于不当的药品及治疗。人们因药物受益,但因滥服药物平均使每个人减少了10年的生命。

有的人感冒了,自认为只有吃了抗生素,病才会好得快,于是按照他一贯“自治”的办法,去药店买一些阿莫西林。

而专家提醒,用先锋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治感冒并不妥。病毒性感冒之所以不能滥用抗生素,因为它会引起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目前,虽然治感冒的药物种类很多,但对病毒性感冒都没有特效。当然,对于确诊的细菌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仍是必不可少的。

滥用抗菌药物的四大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因此,用药务必注意科学和安全,慎之又慎。在患病的治疗中,切记四点:

(1)可用药可不用药时,坚决不用药,相信并极力调动自身免疫力,优先采用自然疗法。

(2)必须用药时,要了解所用药之药性、药理、剐作用及禁忌。

处方药要遵医嘱服用,不可单凭药物包装标签说明“望文生义”而自主选用;非处方药要严格按说明书服用。

(3)医学专家提醒,一般情况下,药物可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可肌肉注射的不静脉输液,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机会。

(4)慎用新药。

一般的新药在刚投入市场时,其副作用尚不十分明确,还是慎用为上策。

另外,由于服药的剂量、次数和时间,都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等具体情况而定的,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换药、停药,也不可任意将多种药自行配制。同时,避免中、西药合用,必须合用时,以间隔3—4小时为宜。要尽量减少多药并服。

如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减少剂量或停药。长期服用同一种药,必须经医生确认和指导。要注意用药的禁忌。有些药物苦味较重,不要擅自加糖,以免影响药效;有些药物有致畸等危险,孕妇、有过敏史者、肝和肾功能有疾患者,更要慎之又慎,未经专业医疗人员咨询切勿自行用药。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明白,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原因,绝对安全的药物是没有的。医学能做的是让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而将其对人体的损害尽可能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当今日益趋向自我药疗的时代,用药也将不断个体化,多了解医药知识,对症服药,事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学习的内容。

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未来将是自己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的时代。

过去,大家认为疾病是由医师和药物来治疗。患者处于被动的立场,只要按时服用医师处方药,默默遵从指示即可。而在现代,人人都必须具备“自己的健康由自己来维护”的意识,积极地维护健康。

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然而健康不能全靠高科技,不能全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话不是现代人发明的。

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精辟地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我们的手拉开一口子,一会出血就凝固了,一个星期它自己愈合了。我们肠子坏了,截一段,没事;肺坏了,切掉一个,没事;肾脏坏了,也可以治,你身体有很强大的再创能力,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你自己有强大的能力,所以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

对处于或正在进入50岁的人来说,最好的医生更是自己。

我们通过中西医学的人体知识,全面认识我们的身体,不但能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更好地预防疾病,做好自我保健,而且提醒我们在患病时,不应囿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误区,而是积极从整体上考虑和综合医治疾病。

若要学习自然法则,首先应打破依器官分类的医学。因为依器官分类的医疗,是“见树不见林”的医疗。在大自然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单独成立。一切都相互影响,保持平衡。

最近,“建造森林,维护海洋”在日本成为热门话题。事情的原委是,近年来海中的鱼类快速减少。渔民们调查后发现,原因是数年前为了开发山地而大规模的采伐山上的树木,导致鱼类减少。因此他们发起造林运动以唤回鱼群。乍看之下,山上的树木与海中的鱼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自然的循环中却密切相关。

人类的身体也是一样。60兆个细胞虽然各自活动,但是在血液与淋巴的流动、胃肠的流动、尿液的流动、空气的流动、气的流动等五个流的媒介之下,紧密的相互作用,进行生命活动。

若无视于这些流的存在,试图将胃、肠等当作单独的器官来解决问题,是很困难的。若这种依器官来分类的医疗继续进步,那么医师将不再是医师。因为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还能够对其他器官和病人的整个健康状态作综合性诊断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医师。

例如明明觉得病人脸色不佳,但因为自己是胃肠科医师,就用内视镜检查胃肠的状况。以为胃肠没有息肉或癌细胞即判断没有问题,那就太马虎了。

相信大家都有经验,病人在就诊之前自己必须先决定要看哪一科。

进入诊间,医师会问:“今天怎么了?”病人若回答:“胃病。”医师就会检查胃部,看看是否有异状。如果胃部没有问题,就会告诉病人:“还好,没事。”然后让病人回去。除非病人自己要求进一步检查,事则诊察工作到此结束。也有医师,会拒绝病人的要求:“只是心理作用,不需要作检查。”

可见,医师有必要更认真的倾听病人的心声。

现在可以说全社会正在进入“自我健康管理”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身心健康分外关注。一感觉到身体有恙,就马上从生活状况开始着手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每天都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只是生活的一点点改变,坚持一两个月后,我们就能够从内到外地切身感受到这一点点改变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和幸福。

身体的自救能力

据说海参这种生物,如果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中毒后,身体会自然收缩,并把中毒的内脏排出体外,然后游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这时新的内脏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壁虎也具有自救能力,生命遭到严重威胁时,它可以抛弃自己的尾巴,来迷惑敌人,好安全地逃走,过上一段时间,它的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这些独特的自救本领,着实令人叹服不已!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铭记两千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关于疾病“转变期”和“自愈”的概念,即疾病有一个自然过程,身体有自我痊愈的倾向。生物学家证实,漫长的进化使人类身体有这种能够自己抵御疾病的机制。人体比任何最高、精、尖的仪器都要完美无比,它不仅具有内部自我平衡和调节的功能,也具有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功能。它对疾病的天然防御能力,具有受馈于合理刺激而增强的生理传感性属性,即所谓人体“自有神药在”。

而专家们更是认为,人体的潜能通常只发挥了一小部分。

近些年,国内外医学文献记载了大量这类典型的病历。如某些被视为“人类第一杀手”的癌症,经过非药物和手术的自然疗法,出现了近乎神奇的自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