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过50健康必读书
38200000000026

第26章 健康在我不在天(2)

人体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唾液就是这些腺体的分泌液。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每天会分泌1~1.5升唾液。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多种酶、多种维生素、唾液腺激素等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作用各不相同,但是都直接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和发育生长过程,增强免疫机能。唾液能杀死产生齿垢的细菌,能够清洗口腔,保护牙齿。唾液通过在口腔里发生的化学变化,能使致癌物质毒性失灵,被誉为天然的防癌剂。唾液中还含“表皮生长因子”,有促使伤口愈合的作用。唾液中的唾液腺激素还具有抗衰老作用。经研究,唾液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加速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形成,特别是能促进眼睛、牙齿、肌肉和关节等组织的发育。

所以,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能延缓人体机能衰退。

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就是运用咽唾来养生,如三国时的皇甫隆、前汉的刘京、晋代的王质等都因坚持咽唾和其他养生法而活了100多岁。

祖国医学认为,唾液是补养后天之气的宝贵物质,它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现代科学证明,唾液内含有人体免疫球蛋白和氧化酶,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防癌作用,还含有钾、钠、钙、氯、腮腺激素,具有解毒功能,对抗血管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七君子”之一的爱国老人沈钧儒,享年88岁高龄。生前身体一直健康,在80多岁时仍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沈老早年对咽津颇有研究,并能身体力行,坚持早晚咽津,是他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谚语讲,唾沫一口,价值千金。养生学家称其有“令人躯体光泽,津润力壮,有颜色”的作用,并有诗赞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嗽咽人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可见古时的养生学家对“咽津”多么推崇。

咽津的具体做法除不要随意吐出口腔中的唾液外,每日清晨洗漱后,用舌尖微顶上腭,即觉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称其为下注丹田。

中医养生学理论认为,口腔内的液体分为涎、唾两种,清者为涎,稠者为唾,涎为脾液,唾为肾液。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而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

仔细地嚼,慢慢地咽

现代人吃饭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多数的食物都没嚼几口就进了肚子,“囫囵吞”成了典型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虽然“细嚼慢咽”就像“早睡早起”是大家从小就被教导良好的健康习惯,但是也像“早睡早起”一样的长期被大家所忽视。

人过50,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并且调整平时的吃饭习惯,提高食物的吸收比例。

当食物进入人体之后,从口腔经咀嚼并且加入适量唾液初步的处理之后进入胃部,经胃酸的溶解再送入小肠,经胆汁和各种消化酶的分解之后,部分食物呈电解性的液体状态,部分仍是固体的状态。其中液体的部分才能渗透进入小肠壁被小肠吸收,固体的部分则流向随后的大肠,在大肠中身体进一步把剩下的液体吸收干净,固体的残渣就成了大便排出体外。

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食物只有转化成液体才有机会被人体吸收,固体食物是不容易被身体吸收的。我们所吃的食物大多数是固体的,因此才需要咀嚼将之磨碎,嚼得愈碎的食物到了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一定愈高。另外身体分泌的消化酶的充分与否,也决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

现代人囫囵吞式的吃饭习惯,大多数的食物都在很大颗粒的状态下就进了肚子,加上生活习惯不好和阻塞的经络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快速的吃饭习惯,更使身体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赶不上食物的供应。

大多数的食物不是由于颗粒太大,就是由于消化酶的不足,而使食物到达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非常低。大多数食物仍然是块状的固体,这些固体的食物最终只能被当成大便排出体外。虽然吃了很多的食物,可是身体吸收到体内的比例很低。

食物的吸收比例是一个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总以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被身体所吸收了。真实的状况是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吸收了,大多数都成了排出去的大便。而食物被吸收的比例会随着咀嚼的结果和吃饭的速度而改变。咀嚼越细消化酶越充分,食物到达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就越大,被吸收的比例也越高。细嚼慢咽和囫囵吞式的吃饭习惯,其食物的吸收比例有可能相差数倍之多。大多数没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只是徒然增加身体消化系统的负担,并且增加大肠中的宿便而已。

近几年来,因为热量过多而发胖,同时营养素却不足的人有增加的趋势。推测主要原因就是食物摄取不够均衡,同时又未充分咀嚼,而导致消化与吸收不良所致。

其实,充分咀嚼反而有利瘦身。因为,充分咀嚼会延长用餐时间,血糖值在进食的同时逐渐上升,使食欲受到抑制,可防止暴饮暴食。

即使不刻意减少食量,借着充分咀嚼,吃必要的量就可以产生饱足感。

美国曾风行一时的“夫勒拆氏咀嚼法”就主张吃饭时要多咀嚼。

夫勒拆是个富翁,体重90多千克,常感到疲惫不堪,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他到处求医,后来听说吃饭时细嚼慢咽可以减肥防病,他就积极试行,并规定自己每餐饭要吃30分钟,咀嚼2000多次,这样吃的结果是每餐饭刚吃了一半他就饱了。吃得少,吸收也少,结果4个月他的体重减了20千克,人也轻松多了。

充分咀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杀死寄生虫。现在已很少看到长虫的蔬菜,但是海鱼、淡水鱼、乌贼等则可能带有不少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小至4~5毫米,如果不充分咀嚼,会直接吞下肚而寄生在内脏中。若咀嚼50~70次,就可以在口中将它们杀死。

选择食材时,天然鱼类优于养殖,蔬菜则以无农药和有机栽培者为佳。不过这些接近自然的食物中,长虫的也不:少。若了解充分咀嚼能够防患于未然。就无需害怕寄生虫或其他虫类了。

充分咀嚼时,分泌的唾液和酶都会增加,或许有人认为这样也会消耗酶,其实不然。充分咀嚼可自然抑制食欲,减少食量,消化和吸收食物所使用的酶的量也会减少,整体而言,可节约酶。

消化食物所用的酶的量减少,这就意味着供:身体解毒与修复、供应能量等维持身体恒常性的酶增加。于是,抵抗力、免疫力随之提升,并且使寿命增长。

注意控制食量,加上吃的食物被完全消化、吸收,就可以避免未消化的多余食物在肠内腐坏而产生毒素,同时节省用来解毒的酶。

再怎么好的食物或多么必要的营养素,过度摄取都有害健康。重要的是“均衡”的摄取“好的食物”,并“充分咀嚼”。平常多注意这两点,就能大幅节省奇妙酶,以健康的身体享受快乐、长寿的人生。

睡眠是修复身体的灵药

莎士比亚有言:“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灵药。”

睡眠是人生存在的一种必需状态,约占人生1/3的时间。

人如果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如果不睡觉,则只能活5天。可见对人来说,睡觉比吃饭、喝水更为重要。

睡眠不但可使大脑及机体处于恢复状态,消除疲劳而重新获得精力和体力,而且优质的睡眠可以借助人体内的免疫机制——来自骨髓和淋巴结的保护性物质——打退疾病的残杀和进攻,从而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如果睡眠不足,伤口和病痛的恢复会很慢,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出现障碍。而最新的一项实验和检测揭示,睡眠有助于存储新的记忆。

美国科学家在一本名为《熄灯:睡眠、糖分和存活》中指出,一万年来,尤其最近70年,人类的睡眠由9个多小时减少到7小时左右,致使从心脏病等种种躯体疾病到精神疾病盛行。因而,他们呼吁:熄灯——就寝——每晚睡足觉!

当代科学调查显示,每日平均睡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而不足8小时的人,其死亡率高于前者。当然,这是就一般人来说的。由于个体的差异,人的睡眠时间也有所不同。

睡眠是一种生理需要,是生命所必需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保持充沛精力、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保证。科学家巴甫洛夫认为睡眠是神经系统的镇静剂。中国老话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这说明充足、良好的睡眠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睡眠是阴阳相互交替的自然规律。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要顺于阴阳,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与日月共阴阳。”日出而作是指白天应该清醒工作,日人而息是指晚上应该睡觉休息,作息要符合自然规律。

一般来说,白昼活动兴奋过程为阳,夜间休息抑制过程属阴,经过白天的各种活动,夜晚降临,阳人于阴,阳衰阴盛,人需要休息,进入睡眠状态。黎明时,阴气渐尽,阳气始盛。人的睡眠是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人体气血阴阳变化所决定的。人的生命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处于睡眠和觉醒有规律的交替过程中。这种阴阳的交替,是生命延续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张学良有句名言,“哪怕明天被枪毙,今晚我照样睡得又香又甜。”他还经常把一句郎中歌诀挂在嘴上:“服药千朝,不如夜独宿。”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吃药不如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睡觉。

睡眠可以调整内脏技能。当人在睡眠时,机体内的血液需要量就减少。大量的血液则归于肝和其他脏器。人在睡眠过程中,多数肌肉松弛,心跳呼吸减慢,胃肠道分泌减少,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减弱,均处于代谢低、活动少的状态。由于觉醒时活动所积累的“气债”得到补偿,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和调整。

睡眠还能储备能量物质。人在睡眠时,体内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合成大大超过分解代谢,除各组织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外,更重要的是能储备大量新的能量,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自从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睡眠疗法后,人们很快就把这种治疗方法应用到精神病临床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当时精神病的治疗开拓了新路。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用“睡法”来治疗疾病了。

传说唐朝相国寺的和尚允惠患了癫病(现代医学所称的抑郁型精神分裂症),经过许多医生治疗,不见丝毫效果。

允惠和尚的哥哥,立誓要治好允惠的病,便求助于孙思邈。

孙思邈诊脉后说:“只要设法让病人安睡,醒来便可愈。”他给允惠和尚吃了很多咸的饮食。

半夜时分,允惠和尚大叫口渴,孙思邈令人再进咸汤少许。而后,他才用温酒调了些药粉给允惠和尚吃。

允惠和尚渴极,一口饮尽。不一会儿允惠和尚便入睡了,过了两天两夜才醒过来。此时,其癫病已十去八九。

病人经调理痊愈后,人们问孙思邈,此为何种疗法。孙思邈回答说:“睡法。”

人如果长期少睡,会加速神经细胞的衰老、死亡,并导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

少寐与多睡都是健康之大患,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睡眠时间因时、因地、因事(如患病)也会出现不同,并非一成不变。其一生睡眠的时间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对睡眠的需求便逐渐减少。一个新生婴儿每天需要睡眠十五六个小时,而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也许并不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年轻的时候,我们每天得睡六七个小时。可是,年过七旬之后,一般夜里只能睡上两小时,然后便断断续续地打着瞌睡,一直挨到天亮。

睡眠研究者认为,睡眠并不只是人体的需求,其中肯定还有化学的和荷尔蒙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驱使我们入睡的,并不是疲倦的躯体,而是困乏的大脑。大脑就像一只蓄电池:连续16至18小时的醒觉状态把池内的电都耗完了,需要通过睡眠来补充。

控制人体一切活动的生物钟以24小时固定节奏进行运转。虽然这个节奏对各个人来说力有差别,但却符合总的格局。它主要取决于氢化可的松的血液水平;这种提神的荷尔蒙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人到子夜,氢化可的松的血液水平迅速下降,于凌晨2至4时之间便跌落到其最低点。接着,肾上腺开始分泌,不久氢化可的松便充满人体周身,于早晨6至9时之间唤醒人们。早起的人体内氢化可的松达到顶峰水平的时间早。醒得慢、直到中午才真正活跃起来的人,体内氢化可的松达到顶峰水平的时间迟。

早也好,迟也好,我们大多数人都受益于氢化可的松的“刺激力”,使得我们能够清醒活跃起来,充满清力。午饭后,血浆氢化可的松会出现餐后下跌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午后感到昏昏欲睡的原因。傍晚,氢化可的松水平开回升,从而使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从事晚上的活动。当生物钟接近子夜时,氢化可的松水平下降,这种现象又诱发了我们的睡意。

总之,人在睡眠时,身体的一切生命器官都处于休息和重新积累能量的状态,促使身体各部分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说“睡眠是天然的补药”。

侧龙卧虎睡得香

睡眠对人类身体的节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瞌睡”是身体节奏自然产生的反应,对身体而言,在此状态下可以形成最好的睡眠。有人因失眠而经常服用安眠药或睡眠导人剂,这种药由于直接对脑部作用,因此非常危险。安眠药会大量消耗脑部的酶,还易造成痴呆或阿兹海默症。经常服用安眠药的人,一旦出现严重健忘,就是危险信号。所以绝不可轻易服用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