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第八集团司令范佛里特不甘心失败,每天派出飞机对上甘岭的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组织地面部队进行反扑。经过十多个昼夜的厮杀,志愿军又歼灭了1800余名敌军。守卫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部队愈战愈勇,巩固了阵地。11月25日,美军停止反扑,撤出上甘岭地区。
至此,上甘岭战役宣告结束。在这血火交织的43个昼夜中,敌军先后投入3个师6万余人,火炮300余门,坦克200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志愿军投入3个师4万余人,火炮160余门,歼灭敌人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4架,击毁敌坦克16辆、火炮61门,取得了辉煌战果。
第三节 外国古代的著名战役
1.为奴隶争自由:斯巴达克斯起义
古罗马实行奴隶制,富人家中拥有许多奴隶,奴隶被任意地使唤、买卖、鞭打或杀死。在所有奴隶中,角斗士的处境最为悲惨。斯巴达兜斯原是色雷斯的一名勇士,在反对罗马军侵略的战争中被俘。他成为奴隶,被卖到加普哑角斗场。
在那里,他将手持短刀与自己的同伴进行决斗表演,以供富人观赏。斯巴达克斯不甘心这种屈辱的命运,他号召同伴们:“宁为自由死于战场,不为富人在角斗场丧命。”他们密谋暴动,不幸被发觉,70余名角斗士逃往维苏威火山举行起义,号召奴隶们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他们很快就扩充到10000多人,斯巴达克斯成为义军首领。
罗马统治者第一次只派了1000多名地方军镇压起义,不想被义军全部消灭。
公元前73年,罗马统治者又派出战将克劳狄乌斯带3000精兵嘲困维苏威火山。
但机智的斯巴达克斯攀登险路绕到敌后,又消灭了这支官军。起义军发展到了12万人,他们整顿人马军械,向罗马城进军。罗马城中的富人贵族惊恐万状,调兵遣将,死守罗马,并任命克拉苏为司令官,调集重兵,试图围歼义军。看到力量不足,斯巴达克斯想南下渡海去西西里岛,但海路被罗马军控制,没有成功。罗马军形成了一条封锁线,被斯巴达克斯军突破。公元前71年,起义军在阿普里亚与官军决战,奴隶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重创官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几万义军战死,斯巴达克斯牺牲,克拉苏残酷地把6000名战俘钉在十字架上,竖立在通往罗马的大道旁。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为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卡尔·马克思说斯巴达克斯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称他是“最大一次奴隶起义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2.海上的劫难:亚克兴海战
凯撒大帝死后,古罗马内部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后来形成了屋大维和安东尼两方势力的斗争。公元前37年,安东尼爱上了美丽的“埃及艳后”克拉奥帕特拉。他在与她结婚时宣称把罗马东部的一些省赠给这位埃及女王和她的子嗣。屋大维趁机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上宣布安东尼是“祖国的敌人”,并向埃及宣战。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女王率军10万人、战船500艘挺进到希腊西海岸。屋大维则率8万人,战船,400艘从意大利东征。屋大维伺机切断了敌方的战线,使安东尼的士兵逃亡很多。9月2日,两军在希腊南端的亚克兴海角相遇,展开激战。战至中午时,安东尼已处于劣势,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带船队逃回埃及,安东尼也无心再战,海战遂告失败。安东尼和女王回到埃及,知道大势已去,便双双自杀。屋大维领兵灭亡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这一战,使屋大维除掉了政治对手,为他后来在罗马建立帝制扫清了道路。
3.青年统帅的杰作:达拉斯大捷
6世纪上半叶,波斯帝国为了争夺两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进行了长期战争。530年,一支约有4万人的波斯军队开始准备围攻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达拉斯要塞。东罗马帝国决心誓死保卫这座要塞。但该帝国正忙于在欧洲的战争,无暇全力经营东方,只派出一位年仅25岁的青年统帅贝利萨留,交给他1.7万名士兵。贝利萨留虽然年轻,却富有军事指挥才能,决心带着这缺乏训练的弱小军队,用新的战法战胜敌人。他下令在要塞南面挖一条又宽又深的战壕,战壕两端又挖掘两条稍短的战壕,然后将精锐骑兵埋伏在其中。波斯人对贝利萨留的举动感到疑惑,便避开中央,向东罗马帝国军队的左翼发动猛攻,迫使其节节后退。突然,隐蔽在战壕中的东罗马骑兵冲杀出来,向波斯人的后方和侧翼发起攻击;同时东罗马军队右翼也突入波斯左翼骑兵与中央步兵间的缺口,从侧后攻击敌人,致使波斯人阵形混乱,互相践踏,残余骑兵逃离战场,步兵束手就歼。这一仗,令波斯军队大伤元气,接连不断进攻的势头被挫败,东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保持了一段和平时期。
4.为诺曼王朝奠基:黑斯廷斯战役
在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地图上,海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峡曾将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隔开,听任岛上由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建立的一些小国相互兼并。但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带领军队在该岛南部登陆,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争夺英国王位。他在黑斯廷斯修建了一座木寨,并四处征集粮食,打算顺着通往英国国都伦敦的大路进军。英王哈罗德闻讯后,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各地的武士和民兵,准备给威廉一个迎头痛击。同年10月11日,性急的哈罗德不待部队到齐,便带着几千人向黑斯廷斯前进,在那里的一座小山坡上摆出一副防御的架势。威廉将自己的弓弩手、重装步兵、骑士依次排列,向英国军队猛攻。但英军肩并着肩、盾靠着盾,阻挡了威廉军队的箭矢,威廉本人也在混乱中落马。他只好下令佯退,将英军诱下山来。果然,兴高采烈的英军将士上当了,他们冲下山坡,队形散乱,也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这时威廉的部队转过身来,切断英军退路,将其团团围住,密集的箭矢飞向敌人,哈罗德中箭身亡,英军溃散。黑斯廷斯之战的胜利,扫清了威廉继承英国王位的障碍,确立了诺曼底人对英国的统治。
5.英吉利海峡鹿死谁手:英西海战
英西海战是英国与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争夺殖民地,于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进行的一次关键性决战。西班牙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征服英国,1588年5月,它派出了一支有130艘战舰,近2万人的舰队,以西多尼亚公爵为司令,从里斯本出发,向英国进军。由于在海上遭到风暴,西班牙舰队直到7月才驶到英吉利海峡。英国海军发现了西班牙舰队,于是派霍华德勋爵为司令,调集了战舰190艘,不断地向西班牙舰队发动小型的攻击。西班牙舰队一直回避,希望在加莱与陆军汇合后再作报复。当西班牙舰队航行到敦刻尔克时,因无风而被迫停航。8月7日晚上,英军趁着北风骤起的时候,派出纵火的小木船靠近西班牙舰船。西班牙舰船被烧后,损失严重。第二天清晨,英海军向西班牙舰队发起攻击。西班牙海军还想使用老一套的作战方法,靠近敌船冲上去肉搏,但是英国的火炮射程较远,命中率很高,没等敌船靠近,就把它击沉了。激烈的海战延续到傍晚,西班牙海军舰队损失近半,被迫撤出战斗。但在返航的途中,西班牙舰队又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再受损失。从此,西班牙海军一蹶不振,其殖民势力也日渐衰落,而英同在这一战中没有大的损失,反而巩固了海上力量,日益强盛起来。
6.军事改革的奇迹:布赖滕费尔德大捷
1631年,由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军队组成的天主教联盟军相继占领马格德堡、莱比锡等重要城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瑞典与萨克森的联军在莱比锡以北8公里的布赖滕费尔德与之决战,以挽回节节败退的局势。古斯塔夫二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从登上王位的那天起就致力于改革军事组织。他将骑兵中队与滑膛枪分队混合配置,为步兵装备重量轻、威力大的火绳枪,组建专门的炮兵部队,使火力与机动能力有效结合起来。在这次会战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首次采用两线配置的线式战术。9月17日晨,双方开始炮战。
拥有100门大炮的联军火力凶猛,将天主教联盟军左翼骑兵的几次冲击打退。但联军的左翼也在敌人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这时,古斯塔夫二世急忙调遣预备队增援左翼,组织火炮轰击敌人阵地,又亲率骑兵反击,终于将天主教联盟军击溃,歼敌万余人,乘胜追击至莱茵河畔,扭转了战争形势。
第四节 外国近现代的著名战役
1.拿破仑的杰作:奥斯特利茨会战
这是拿破仑一世率领较少的法国军队战胜了人数较多的俄奥联军的一次出色的战役。
1805年4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准备以50万联军的实力打败法军。1805年10月,拿破仑在乌尔姆会战中大败奥地利军。奥军战败的部队与俄罗斯的5万人汇合后一同向东撤退,并放弃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然后,继续向北转移。11月下旬,俄军得到援军,形成了近9万人的部队。拿破仑追击至布吕恩地区时,突然停止了前进。他一面选择有利阵地,调集部队共7万多人,另一方面却提出与俄奥联军谈判。俄奥联军误以为法军软弱,俄国沙皇不待后续部队赶到就于11月27日开始向布吕恩以东地区开进,企图迂回包围法军。这时,拿破仑又主动撤退,引诱俄奥联军到达奥斯特利茨。12月2日,联军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攻击,而拿破仑以较少的兵力在右翼阻击,集中优势的法军在中问突破,把联军切成两段.并向敌左翼侧后实行猛攻。
联军大败,法军在炮火支援下全线追击,使敌军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结果联军损失2.6万人,法军损失不足万人。奥地利又丧失了大片领土,付出了大量赔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皇会战”。拿破仑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2.海上霸主谁称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1805年,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一连串胜利的拿破仑决定进军奥地利。他命令停泊于加的斯港的法兰西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不惜一切代价,驶入地中海,攻击那不勒斯。当年10月20日,由33艘战列舰组成的联合舰队进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一直对法国进行封锁的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闻汛后,指挥由27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前去寻求决战,21日,两支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以西海域相遇。联合舰队排成传统的纵队前进。纳尔逊则大胆地把舰队分为两部分,将敌舰队分割成3段,并且左右舷同时发炮,重创敌舰。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联合舰队损失舰船19艘,司令官维尔纳夫被俘。英舰队司令纳尔逊虽然中弹身亡,但其战舰只有10艘受到重伤,仍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次海战,使英国奠定了19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
3.欧洲名将最后的决战:滑铁卢会战
这是拿破仑一世在“百日复辟”中为了巩固朝政、反击英普联军的进攻而进行的一-场决战。
1815年3月,拿破仑从放逐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一路上许多旧部重新追随他,他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反法联盟惊恐万状,调集了70万大军进攻法国。拿破仑首先在6月16日率12万人在比利时进行了尼利会战,扣败普军的进攻。18日,威灵顿公爵率领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6.7万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小村滑铁卢附近构筑阵地,准备阻击拿破仑的法网军队。
拿破仑率兵进攻,以7.4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敌军交战。他先是假装攻击敌军右翼,而后突然对左翼猛攻,满以为可以一举冲垮联军,但是他对联军的抵抗能力估计不足,而且现在的法军也不是他以前驰骋疆场的精锐部队。他意识到这点后,又转向联军中路冲击。法国骑兵虽然两度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后援而被击溃。傍晚,普鲁士部队赶来增援联军,而拿破仑预定的援军并未赶到,结果转入劣势,逐渐开始崩溃。拿破仑无奈,匆匆离开战场,逃回巴黎。这次会战,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滑铁卢之战的失败,使“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于6月22日宣布退位,他被联军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