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38219200000029

第29章 高新科技武器(7)

5.茫茫碧海的“幽灵潜艇”

50多年前,美日两国在南太平洋的海战中,日本的联合舰队和美国的航空母舰“小鹰”号一直被一艘神秘莫测的潜艇跟踪。当它被发现,准备对它进行攻击时,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次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美日双方的舰队正在激烈交战,这艘神秘莫测的潜艇又出现了,它只是观战,不参战,也不支持任何一方。但它救起了许多交战双方落水的海军战士,使那些落水的水兵被一股神秘的海流送上救生艇,此举打消了日美双方舰队的疑虑。此前双方都认为这艘潜艇是对方的高技术精品,是超级武器。它的速度和反应之快惊人,就是5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科技力量也建造不出这样的潜艇。当时美国海军把这艘神秘莫测的潜水艇称为“幽灵潜艇”。

“幽灵潜艇”是谁建造的呢?这项科技成果谁先取得,谁就会夺取未来海洋战争的胜利。为此,美国海军在二战结束后,动用潜艇全面在太平洋各水域搜寻,结果一无所获。

“幽灵潜艇”连续不断地在海洋中出现,引起各国的关注。美苏双方相互竞争,不甘落后。他们先后派出多艘核潜艇,在太平洋、大西洋各海域进行不问断地拉网式搜寻。谁知,不仅未发现“幽灵潜艇”的踪影,反造成双方血本无归。

美国先后有两艘技术装备先进的核潜艇失踪,苏联也有3艘核潜艇在搜寻中消失。对此,双方都心照不宣。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幽灵潜艇”又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水域不断出现,引起了北欧一些国家海岸防卫队的恐慌。他们称“幽灵潜艇”为uso(不明潜水物)。它曾潜入挪威、瑞典等国的一些军港。开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认为是苏联的侦察潜艇,后经美国海军情报分析人员认真研究,否定了这一推断。

1990年,在瑞典和北约海军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幽灵潜艇”公然露面。

为此,北约集团和挪威、瑞典等国的10多艘军舰在开恩克斯纳其海湾开展了一场大“围剿”,企图抓获“幽灵潜艇”。炮弹和深水炸弹如雨点般攻击目标,谁知它却了无声息地消失了。当“幽灵潜艇”浮出水面时,所有军舰上的无线电通讯、雷达、声纳等全部失灵,等到“幽灵潜艇”离去时才恢复正常。这一事件震动了各国的科学家,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北约的海军向“幽灵潜艇”发射了先进的“杀手”鱼雷,它能自动追寻目标,百发百中。出人意料的是,反潜“杀手”鱼雷不仅没有爆炸,反而消失得踪影全无。这一下,使北约海军猜想“幽灵潜艇”是不是地球人建造出来的神秘来客。

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前苏联海军的航海纪事中发现:有九十多起“幽灵潜艇”跟踪苏联军舰的目击者报告,在北极地区内“幽灵潜艇”常常与来历不明飞行物——飞碟(UF0)配合行动,上下呼应。20世纪60年代末,在前苏联北极圈内的群拉半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一艘“幽灵潜艇”被冰层封冻住。前苏联军方认为是侵入苏联海域的美国核潜艇,因此,派出许多军用飞机,试图截擒这艘“不速之客”。就在此时,天空中出现不明飞行物——飞碟。苏军飞机的通讯、雷达、各种仪表全部停摆,飞碟飞向“幽灵潜艇”的海域,破冰开路,使“幽灵潜艇”迅速脱离困境。苏军惊呆了,这才明白:不是美国入侵的核潜艇。

所以,科学家们认为:能建造出“幽灵潜艇”的智慧动物,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远远要超越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智慧动物不能达到的。“幽灵潜艇”并没有对人类构成任何威胁,倒是人类常常不断攻击它,它并不还击。这说明驾驶“幽灵潜艇”的智慧动物,在道德文明上要远远超过人类。

“幽灵潜艇”的出现,向人类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要达到的程度。

6.遥远太空的“天眼神星”

航天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资源的高度综合性现代工程技术。它由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组合而成。它是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不惜花巨资开发航天技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对于军事行动具有许多在地面上无法比拟的优点:居高临下,视野广阔;活动不受阻碍,有超越国境的自由,无侵犯领空之争议。基于以上两点,在外层空间技术的争夺中,有限的轨道竞争是公开进行的;复杂的航天技术是秘密研究的。但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它们在未来的发展中都与军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每一种系统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前进。

在航天技术的智能开发方面,目前正在研制和将要发展的有三个重要领域,即建造国际空间站、试验重复使用运载器、开发空天飞机和研制太空机器人。

建造国际空间站是一项国际合作的民用项目。当今世界,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参加了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作,他们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展了多方面的技术合作。其中美国是国际空间站的倡议者和组织者。在这个合作项目中,美国负责制造2个节点舱、增压配套连接器、容积为103立方米并拥有13个有效载荷的美国实验舱、4对功率各为194千瓦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压舱和提供生活空间的居住舱等。

研制能在太空和地球之间多次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来取代航天飞机是每个国家都想拥有的技术。目前,只有美国和日本把它列入了未来的发展计划。美国计划研制大、小两种型号的重复使用运载器验证机,其大型的重复使用运载器验证机被命名为“x一33”。美国宇航局正式选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这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垂直起飞但水平降落的三角形升力验证机,飞机高度8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美国在21世纪,x一33试飞得到验证后再决定是否研制可取代现有航天飞机和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的实用型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由于航天飞机的局限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比航天飞机适应性更强,运输成本更低的运载工具,它既能像飞机一样在大气层中飞行,也能像航天飞机一样脱离大气层在宇宙中飞行,而且两种状态能自由转换,还能像普通飞机一样在地面水平起飞升空和降落。因此,科学家们给这种飞行器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空天飞机。它从空气动力、动力装置、材料及系统上与航天飞机相比,都有了一个相当大的飞跃。目前,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俄罗斯都制定了空天飞机的研制计划。有的国家的空天飞机已经进入实验阶段。德国正在研制一种名叫“桑格尔”的二级空天飞机。“桑格尔”空天飞机的第一级为机载,第二级为轨道飞行器,轨道飞行器由载机驮在背部。第一级采用涡轮冲压发动机,可重复使用100次;第二级采用火箭发动机,分载人和载货两种,载人可用50次,载货为一次性使用。起飞总重300吨~500吨。虽然“桑格尔”空天飞机是以民用的名义研制的,其实在军事家的眼中,它运用于军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它具有一般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双重特性,可用于应急布放监视、通信、预警和导航卫星;进行轨道综合作业,释放和抓捕卫星;对地面进行大面积监视;既可作高超音速截击机、战略轰炸机,更适合作侦察机。

美国和俄罗斯雄心勃勃的航天系统发展计划,不管是对抗还是合作,都代表着遥远太空的飞行器向智能化发展的坚定方向。不管是民用还是军用,在外层空间进行角逐,就必将使太空成为一个新的“军事高地”。

7.信息战场的网络“寄生虫”

战争信息网络系统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从一开始,就有人在寻找它的脉络。搞清人的神经系统是为了治病,而信息网络则是对手寻找最致使打击的节点。计算机病毒一出现,就被军事家们的锐利目光锁定。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病毒无需火力突击,就能够达到瘫痪对方军事系统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美国五角大楼的一位军事专家预言:“用电脑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有效,也更为现实。要摧毁美国,只需用高科技扰乱其电脑系统一秒钟。”这是他们有意危言耸听,但电脑病毒的软杀伤力已日益令人震惊。

所谓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寄生在各种软件中的一个破坏性程序。它能通过磁盘或计算机网络传染,从而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电子计算机病毒产生于80年代初期,1987年之后迅速蔓延。1988年1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24岁的博士生罗伯特·莫里斯编制了一种叫“蠕虫”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并偷偷地将其输人到美国国防部、军事基地、大学和私人公司研究的计算机网络。这种病毒像恶魔一样迅速地向8500台计算机扩散,引起美国计算机界的极大恐慌,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纷纷关闭秘书的计算机。“蠕虫”病毒侵袭事件震惊了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海湾战争期间,荷兰10岁的小学生哈尔,利用病毒输入商用计算机网络,侵入美国国防部第34所的计算机系统,把美军部分兵员、装备和武器系统的情报泄露于世。

对于上述两例“病毒”的恶性事件,美国首先从这种肆意横行的“病毒”身上得到了启示。他们针对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繁殖感染力强、传播快、危害大等特点正在努力探寻计算机病毒的“放毒”途径和“解毒”“防毒”办法。美国人总结了三条“放毒”的路径:一是利用电磁波,将计算机病毒调制到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波中去,从而把病毒注入到敌方无线电接收设备,在电磁系统中扩散传播。二是利用配套设备,使天线设备、电源系统、稳定系统、传感系统、驱动系统等配套设备成为直接与主设备中的计算机相连接的病毒传播媒介;三是通过有线线路开口或直接将病毒注入线路,使其扩散到计‘算机系统。

为了进一步开展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把它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武器,美国人不惜每年出资15亿美元,研究使“病毒”固化而“潜伏”在出口的集成电路中,在战争或必要时,可遥控激活“病毒”造成敌方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现在美国军方已经初步研究和试验了计算机病毒的直接打人、间接打入和“奇招”打人等多种方式。

在对敌方进行病毒进攻时,美国主要采用四种方式:“固化式”:即病毒以“固化”的方式打入目标后,并不立即对该目标的数据库、系统功能和程序进行破坏,而是像特务一样,暂时或长期潜伏寄生在某个程序中,一旦得到指令,便被激活,进行破坏。

“过载式”:即病毒打人目标后,对自身进行大量复制,不但使对方计算机系统处于超负荷过载运行状态,而且会造成“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现塞车现象。

这样信息处理速度大大降低,甚至会出现“死锁”现象。

“刺客式”:即病毒打人目标,专门负责摧毁和篡改一些特定的文件、数据、软件系统等。病毒一旦找到目标,便立即破坏,完成任务后,又将自身消除,不给对方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隔离式”:即病毒打入目标后进行大肆破坏,迫使对方各系统与控制中心相隔离,从而造成对方整个系统的混乱。

专家们认为,21世纪以电子计算机病毒为主的智能软件武器,将被列入战略武器库中。在未来高技术军事对抗中,将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病毒导致对方计算机系统、武器识别系统失灵,敌我不分,自相残杀,不战自毁。因此,电子计算机智能病毒的破坏力将不亚于当今的导弹和核武器,而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超级杀手。

第五节 光电对抗的信息武器

1.身手不凡的地面雷达监视站

地面监视雷达又称战场侦察雷达,或活动目标侦察雷达。这种雷达具有全天候性能好、深测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等优点,是世界各国军队不可缺少的战场信息武器。其基本任务是提供战场情报,即提供敌方部队部署和调遣的战术情报,并提供实时的战场态势显示。其他还包括支援炮兵、引导飞机和直升机,以及边境或敏感地区的警戒等。

由于地面监视雷达所探测的目标主要是地面和海面上的活动目标,这些目标虽然速度较慢,但地面杂波影响较大。为完成现代战争监视任务,地面监视雷达的基本技术特点,主要采用多谱勒体制,因而具有较强的杂波抑制能力。如苏联采用的是动目标显示技术,美国及西欧国家则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脉冲多谱勒技术。

地面监视雷达采用扇扫方式进行目标搜索,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探测距离和目标定位精度及分辩率。如近程雷达一般为10千米以下;中程雷达为20千米~40千米;远程雷达在50千米以上。其最高精度在10米以下。当然,这种雷达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其探测距离受地球曲率和地物遮挡的限制。此外,由于配备这类雷达的军兵种不尽相同,各种雷达的功能、探测精度和技术复杂程度都有较大的差距。

地面监视雷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些国家的军队内装备,直到70年代初期,其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只是到了8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加上电子战的加剧,一些新型雷达才相继出现。

有关新型地面雷达的情况,在后面章节里还将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