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38219200000040

第40章 军事名将(5)

3.会晕船的海军名将:纳尔逊

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尔加角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英法两国舰队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决战。实力较弱的英国舰队用新的战术击败了强大的对手,俘获了法国舰队司令。指挥英国舰队取得这场胜利并在战斗中以身殉职的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军名将纳尔逊。

纳尔逊(1758~1805),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一个偏僻小镇的清贫牧师之家。

因为家境困难,12岁就到军舰上服役。他不仅身材矮小,体质瘦弱,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会晕船,这对于一个海军军官来讲是致命的弱点。但有宏大抱负的纳尔逊不在乎这些,他依靠不断实习和刻苦自学,掌握航行和海战知识,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战舰指挥官。1794年7月,他在进攻法国科西嘉岛的卡尔维要塞时,被炮弹片炸伤眼睛,致使右眼失明。1797年7月,他在登陆作战中又失去右臂。

但纳尔逊不想从此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英国海军也急需像他这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纳尔逊的伤一养好,就奉命担任舰队司令,驶往地中海,阻止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1798年8月1日,他在阿布基尔海战中击败为拿破仑运送援兵和补给品的法国舰队,牵制了拿破仑在埃及的战斗行动。1803年,他担任地中海分舰队司令,将法国舰队封锁在土伦港,不使其与结盟的西班牙舰队汇合。纳尔逊成功地将法国舰队封锁了一年多。1805年10月,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认为自己的力量已足够强大,可以歼灭纳尔逊舰队这一心腹之患,于是主动出海寻求决战。在特拉法尔加角海面上,纳尔逊摒弃传统的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集中15艘战列舰攻击敌舰队后卫,然后扩张战果,一举击沉和俘获敌战列舰19艘,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为了纪念他的功勋,英国人特意在首都伦敦开辟了特拉法尔加广场,竖立了纳尔逊的雕像。

4.士兵元帅:苏沃洛夫

苏沃洛夫(1730~1800),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沙皇彼得一世的教子、侍从、翻译。苏沃洛夫从小酷爱军事,他在父亲的指导下,研究过炮兵学、筑城学和军事史等。

1742年,年仅12岁的苏沃洛夫当了一名火枪兵。1756年至1758年,苏沃洛夫在陆军院供职。1763年任上校团长。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创立了一整套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军队的先进方法,提出了“训练时艰苦,作战时轻松”的口号。1768年,苏沃洛夫晋升为准将,1770年又晋升为少将。次年在斯特洛维奇会战中率军800人打败波兰贵族党人3000余人,名声大振。

1789年,一支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包围了俄国盟军奥地利的部队。危急之下,奥军司令向苏沃洛夫求援。苏沃洛夫立刻率部连续急行军两昼夜,顶着倾盆大雨,走了150公里,及时与奥军会师,一举击溃号称10万的土耳其军队。

1799年,苏沃洛夫奉命去救援困在瑞士的俄军。去瑞士,就必须翻越又高又寒冷的阿尔卑斯山。当官兵们极其艰难地攀登高山时,苏沃洛夫大声说:“勇士们,前进!只要是鹿能超过的地方,我们也能!”翌年,苏沃洛夫获得大元帅的称号。

苏沃洛夫一生指挥过60余次会战和战斗,战功显赫。他作风朴素,平时过着像普通士兵一样的生活,因而又被誉为“士兵元帅”。

5.“欧洲神狮”:古斯塔夫二世

1631年9月17日,天主教同盟军统帅蒂利伯爵在布来登费尔德摆出当时惯用的大型步兵方阵,并以骑兵分列两翼,企图以猛烈的骑兵冲锋一举将敌人打垮。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突然以十分猛烈的炮火击退了天主教同盟军骑兵的攻击,趁着硝烟弥漫,对方骑兵跃马冲锋,击退了天主教同盟军的步兵方阵,然后步兵前进,用排枪大量杀伤敌人,骑兵则袭击敌人两翼,追击逃敌,很快将气势汹汹的天主教同盟军打败。这位以新式战法击败敌人的统帅就是有“欧洲神狮”之称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1594~1632)自幼随父王查理九世参加政治军事活动,16岁时参加与丹麦争夺卡尔玛的战争,17岁登上国王宝座。在对瑞典和欧洲其他国家军备状况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他感到有必要对军事进行全面改革。他大力发展军备工业,除由国家建立武器生产工厂外,还强令乡村的铁匠铜匠和手工艺人接受统一安排的武器生产任务,使瑞典生产的火炮步枪不仅质量好、数量多,而且十分轻便,易于驮运和携带。他组建起一支由农民和市民组成盼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兵配备了火炮。他放弃传统的行动迟缓、易受火器杀伤的方阵队形,把部队排成长横队的线式队形,这样既便于机动,又能发挥火力和减少伤亡。经过一系列改革,他率领的瑞典军队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先后在布来登费尔德、莱希河和吕岑等重大会战中取得胜利,使瑞典有史以来第一次屹立于欧洲强国之林。在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二世受伤阵亡。

6.结束“一战”的受降元帅:福煦

福煦(1851~1929),出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省的塔布市,毕业于法兰西综合工科学校和高等军事学院,曾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法军总参谋长、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等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福煦主要从事战略研究,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专著,对法国的军事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煦历任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和法军总参谋长,战功卓著。

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后,德、奥、意同盟国节节败退。不久,美、法、英等国一致推举福煦担任协约国联军的总司令。福煦亲自指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起了一系列的反攻,取得了辉煌成果。1918年11月,德国政府停战谈判代表巴登亲王来到法国的雷通车站,去会见坐在一列军用列车上的福煦元帅,请求停战。巴登亲王小声地说:“尊敬的福煦元帅,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福煦威严地说:“我们协约国可从来没有提什么停战协议,我们愿意继续打下去!”

巴登亲王只得求饶道:“元帅啊,同盟国完了,无法再打了,请您停战受降吧!……”

福煦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作出了重大贡献,1918年,被援予法国元帅军衔。

他在战后写了《论交战前的机动》及《1914年至1918年战争回忆录》,为后世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军事遗产。

7.“二战”中的传奇元帅:朱可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朱可夫元帅曾经对一位作家说,他在战争期间乘坐汽车跑了17.5万千米。朱可夫无疑是苏联红军在战争期间最忙碌的指挥者。

朱可夫(1896~1974)是苏联元帅、苏军统帅,1915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苏联红军骑兵部队,是苏军首批骑兵团长之一,曾在中国担任过军事顾问。1939年在蒙古和中国东北边境的哈拉哈河(又译哈拉欣河)战役中,率机械化部队击败日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协助斯大林制定战略计划,直接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

1941年下半年,德军的进攻使苏军遭受重大损失,全线败退。朱可夫就像救火队长一样,哪里发生危机就出现在那里。战争初期,曾被派往最危急的列宁格勒。朱可夫在那里只用了23天就稳定了战线。10月6日被斯大林召回指挥莫斯科会战,朱可夫顽强地组织防御,消耗敌军,12月5日,苏军终于全线反攻并取得会战胜利。

1942年7月坚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赶到前线,及时稳定了局面。9月5日,他参与制定并指挥实施了“天王星”反攻计划。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尤其是坦克部队,施行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最后歼灭德军33万人,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晋升为苏联元帅。

1943年~1945年,朱可夫以高超技巧组织并指挥大兵团作战,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1945年5月,他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等职。为苏军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1966年获列宁勋章。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8.“北非之狮”:蒙哥马利

1942年8月,北非战场上的英军受到德国名将、有“沙漠之狐”称号的隆美尔军队的沉重打击,士气低落,节节后退。正在这时,蒙哥马利中将被任命为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来到前线。这位总爱戴一顶贝雷帽的将军一上任,首先抓紧军事训练、补充给养、鼓舞士气,两个月后才发起阿莱曼战役,将德军一举赶出埃及,从而扭转了北非战局,也为自己赢得了盛誉,被人们称作是“北非之狮”。

蒙哥马利(1887~1976),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1907年,20岁的蒙哥马利考进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成为一名军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勇敢,曾被授予优秀服务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等职。1943年12月,他任盟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不久指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参加阿登战役,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进入德国本土。在德国战败投降后,他先后任驻德英军总司令和英军总参谋长,1958年退休离开军队。1976年,蒙哥马利病逝。

9.美国五星名将:布雷德利

1943年夏,美英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从而保证了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但是,战役刚结束,美国陆军第二军军长布雷德利却毫不留情地撤掉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第一师副师长小罗斯福的军职。许多将军去劝说布雷德利,但是他说:“不爱护士兵.目无军纪,导致部队伤亡的人,我不管他是谁,一概撤职!”

布雷德利(1893~1981),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贫农家庭。他22岁时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1933年进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1941年2月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1943年在北非作战时,任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助手,进入了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领导核心。

1944年6月,时任美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布雷德利,对开辟欧洲对德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战”提出了大胆的军事设想。他认为:在登陆的同时,必须配合以大规模的空降兵支援,才能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失去防守能力。但是,许多将领认为这样做危险性太大,表示反对。布雷德利耐心讲解,反复论证,最后,他的建议终于被最高司令部采纳。事实证明,这一军事方案使法国西海岸“犹他”海滩的登陆美军大大减轻了伤亡。8月1日,布雷德利被提升为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8月8日至21日,布雷德利率部参加著名的法莱斯战役,重创德军。

接着,布雷德利乘胜北上,前后解放了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从而突破了德军境外的最后防线,攻入德国南部地区。德军惊惧万分,害怕听到“布雷德利”这一名字。1944年底与1945年初,布雷德利率部在战略要地阿登击退了希特勒最后的战略反扑,牢牢巩固了盟军战线。1945年2月至3月,又突破“齐格菲防线”,越过莱茵河,并推进至易北河,与苏联红军胜利会师,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的丧钟。

战后,布雷德利先后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1953年退休,著有回忆录《一个士兵的故事》、《将军百战归》等。

10.“霸王统帅”: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丹尼森。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两任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先后毕业于陆军坦克学校、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以及陆军军事学院,是一名经过各层次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正规军事指挥人员。

1942年7月,美英联军决定发起北非战役。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开始了使他获得名声与荣誉的远征生涯。这为他以后弃军从政入主白宫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1943年12月,德黑兰会议决定在欧洲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代号为“霸王”。

罗斯福总统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最高统帅,指挥这次规模空前的行动。

“霸王”行动也是一次联合作战行动,而“火炬”行动证明艾森豪威尔能建立和领导统一的参谋班子,并成功地指挥盟国部队联合作战。在协同作战中,艾森豪威尔能把完全不同的部队溶合成一支统一的队伍,制订实施计划,发现和发挥每个高级军官的能量,使他们能和其他部队配合,为共同目标一起战斗。此外,艾森豪威尔性格开朗,态度随和,很有感染力,他对士兵和下级军官生活、训练等各方面都很关心,也深得他们爱戴。因此,他成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的人选。

艾森豪威尔接任新职务后,于1943年12月离开地中海地区前往伦敦,满怀信心地开展“霸王”行动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