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38219800000023

第23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勤奋努力(2)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年青人悠然自得地享用着父母辛勤劳作得来的成果,想当然地以为成功唾手可得。当这一切在有一天突然消失的时候,他们却固执地嚷道:“谁动了我的奶酪?”

其实奶酪原本就不属于自己,要创造幸福的生活,只有靠我们自己。

告别了孩童的年龄,青年人只能学会对自己负责,然而对自己负责的前提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当你抱怨的时候,劝你更多地想想自己应该干点什么,自己是否也在给别人制造抱怨;当你还在怨天尤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其他同事已悄然超越了自己?是谁在动你的奶酪?你又能动谁的奶酪?你可能原本就没弄清楚你的奶酪在哪里、有多少。

其实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人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天明该出发了,不要再睡懒觉,否则留给自己的只有掉队、被淘汰和无尽的后悔。

学会等待的同时更应学会耕耘、学会培育,当果子没有成熟的时候,更应勤于浇水施肥。天上掉不下馅饼来,只有汗水和艰辛才会孕育硕果累累的秋天,也只有付出劳作的人们才能真正成功。

纵观中国千年的历史,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有一段默默无闻的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今天在看到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赫赫功绩,绝美华章,中华神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做的横亘始终的不懈奋斗。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才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诸葛亮少年时代也是勤奋好学之人。他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计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计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代饱学之人。

可见,怀有一颗好学的心,依靠自己的长期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其实并不是通过片刻的呵护就能绽放芳香的花朵。

成功需要我们以汗水浇灌,付出勤劳与恒心。所以,我们在每每期待孩子成功的时候,不妨先教会孩子勤劳。

进行吃苦教育,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志力

有句老话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用现在的话说,孩子的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肯吃苦的精神。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其实这是“舍本求末”,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当前应着重补上这一课。

战国时有一位生平多难、奋斗不息的杰出军事家,他一生坎坷不平,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只因其曾遭陷害受过刖刑(砍掉两块膝盖骨的刑罚),故史书上称他为孙膑。

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准备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年后,他出外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隐士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地学习兵法阵式。鬼谷子把《孙子兵法》教给孙膑,不到三天孙膑便能背诵如流,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鬼谷子为他的奇异的军事才能而兴奋地说:“这一下,大军事家孙武后继有人了!”

孙膑有个同学叫庞涓,对孙膑的才能十分嫉妒,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很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来,庞涓先行下山,在魏国做了将军。他派人邀孙膑下山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到来之后,庞涓却用奸计致使孙膑残废,身陷大狱。

孙膑经历过这种种磨之后,使他的心灵更加明辨是非,也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为人更加冷静,更加了解对手的心理。不久,借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逃出了魏国。在一次王公贵族的赛马活动中,大将田忌将足智多谋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在齐威王面前,孙膑畅谈兵法,尽叙平生所学,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军师。从此,孙膑开始在战国时风云齐聚的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孙膑与田忌商量,提出“围魏救赵”的作战方针。不但解了邯郸危急,并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战中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率少数兵士仓皇逃脱。

桂陵之战后十三年,魏王又派庞涓率兵攻韩。齐王答应救援,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根据魏军悍勇轻敌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减灶的作战方针,忍一忍魏军狂妄之气,诱敌深入。而后齐军故意作出怯战的样子,减少锅灶表示齐军已大多逃亡,以此来麻痹敌人。魏军果然中计,穷追猛赶,齐军却一味退却,最后在山高距窄,树多林密的马陵设下埋伏。最终,齐军战役一举歼敌,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经典之战的马陵之战,而孙膑从此也名扬天下。

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在苦难中收获成功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朋友”的陷害,他仍能忍隐不发,潜心等待,冷静分析敌我处境。这不但是一份沉积在心中惊人的耐力,同时是一种冷静的审视力和观察力。

从孙膑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吃苦的过程,磨难的过程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虽然,我们在表面上看那是孙膑无信朋友带来的不尽的磨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他的这些苦难最终成就了他不断奋进的斗志和沉稳冷静的性格。我们现代的孩子大多都沉溺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一切苦难已经被父母挡在了门外。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在生活中有什么闪失。但是,孩子吃苦的过程,遇到困难后对心灵的历练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多磨难,自古纨绔少伟男”。

瑞士让中学的孩子到别人家当保姆,美国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日本把城市的孩子送到农村去“留土”,有的还“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而中国的孩子跌了一跤,做父母的就急忙扶起来。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结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能够笑对生活。

其实,父母应该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

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顺从型”为“开拓型”,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地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勇敢地向成功迈步。

让孩子读孙膑故事,并不会使孩子变成孙膑一样的军事奇才。我们需要的则是放开双手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中的真实苦难,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在孩子受伤的时候,去安慰呵护他,让他在困难面前勇敢自信。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在苦境中学会珍惜富有。

让孩子用自己的手“赚”零用钱

我们身边的孩子的零花钱是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都是家长的“馈赠”吧。然而,在英国,孩子们的零花钱却来自劳动所得。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几乎2/3的英国孩子要靠干家务赚取零花钱。英国哈利法克斯市储蓄所所长彼得·杰克逊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领会金饯的意义,并学会如何花钱。

靠劳动赚钱能让孩子懂得金钱的可贵。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

所以,家长一般都会将家庭的经济状况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给孩子零花钱也会取决于家庭状况,家境比较好的孩子,零花钱会多些,家境差的就会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们的零花钱都应该通过劳动来换取。因为父母担心,一旦金钱是不劳而获的,孩子们将不能理解金钱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知j珍惜所得,进而逐渐变为纨绔子弟。

例如,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元)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其实,家庭金钱交易只是教育手段。尽管在一些人看来,家长与孩子进行金钱交易会有损家庭关系,但实际上,让孩子通过做事来换取零花钱只是教育方式而已,家庭关系并非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记者采访过一个失业工人的家庭,他的4个孩子都还不到12岁,然而他们却都很清楚父亲是什么时候失业,什么时候找到工作的。他们在父亲失业时为家庭付出的劳动都是免费的,完全是为了帮助父母。而当父亲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得为孩子的劳动付费了。这时,孩子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用劳动去换他们的零花钱,分享父亲获得工作和金钱的快乐。

:另外,家长鼓励孩子向政府贷款。由于英国孩子从小就在学习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所以等到成年,父母就会让他们掌管起自己的账户。

按照《家族》杂志的统计,虽然大部分的英国父母不像传说中那样在孩子18岁以后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生自灭”,但仍有不少家长鼓励孩子通过向政府贷款来支付自己大学期间的生活费。

有些孩子每年要向政府借3000~4000英镑(约合人民币4.2万~5.6万元)来负担日常的开支,那么3年大学教育下来,毕业生负债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4万元)就成了很常见的事情。而所有这些贷款都要靠孩子工作后自己来偿还。

然而在中国,我们的孩子的金钱来源,大部分还是从父母那里获得。

现在的孩子几乎很少有理财能力,不懂得钱的获得是应该靠劳动所得的,也不知道金钱也应该合理分配。其实,基于我们现在的家庭环境,我们完全也可以创造一些机会,去让孩子学会理财。例如做家务,既可以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又可以教育孩子金钱来之不易,应该合理运用。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这项教育,那恐怕就会付出一定代价了——金钱是把双刃剑,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导,金钱常常扮演着“罪恶:之手”的角色。

这听起来或许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孩子们需要理解财富的价值和力量,他们用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种让金钱发挥正面能量的作用,需要相关的理财教育,不然,从白手起家到散尽家财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财商与健商、情商一样,都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