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38219800000030

第30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气质高贵(1)

他才能更有魅力

气质高贵,魅力无限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气质。高贵的气质会给人诸多美感。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猾、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等低劣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也让别人不想亲近。

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另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低下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此外,还要胸襟开阔,内心安然。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

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产生好的印象。这种好感除了来自言谈之外,就是来自作风举止了。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狂热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气质低劣的表现。

气质美还表现在性格上。这就涉及平素的修养。要忌怒忌狂,能忍辱谦让,关怀体贴别人。忍让并非沉默,更不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

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大气凛然的风度,更易表现出内心的情感。

而富有感情的人,在气质上当然更添风采。

高雅的兴趣是气质美的又一种表现。例如,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而有基本的色调感,等等。

许多人并不是容貌美丽,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洋溢着夺人的气质美:认真,执著,聪慧,敏锐。这是真正的气质美,是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追求美而不误解美、亵渎美,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热爱美、追求美的人都要从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把美的外貌和美的气质、美的德行与美的语言结合起来,展现出人格、气质、外表的一个完整的美好形象来。

然而,现在很多女孩的父母都对“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的理论深信不疑。他们坚信,只有从小就让女孩子过奢华的生活,弹钢琴、看画展、吃山珍海味、穿高档衣服,把她像小公主一样教养长大,见过更多世面的女孩子才不至于被人骗走了。

很多父母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教女理论:

“只要是女儿想要的,我都会尽量满足她。”

“女孩子就是让人疼、让人保护的。所以,即使父母省吃俭用,也要为女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

“让女儿吃的用的都是名牌,品位想不提高都难。”

父母们的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真的是让女孩子吃好的、用好的,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女孩子就会拥有超高的品位、超高的审美能力,进而拥有高贵的气质了吗?

其实,孩子的父母们往往片面理解了“富”这个概念。“富”并不单单代表金钱的充裕、物质生活的绝对满足,它还意味着父母要赋予孩子自信、自强等强大的意志力量;父母要不断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内涵;父母要赋予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让他们的眼光更高远,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真正美的气质。

金钱充裕的“富”,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娇纵、挑剔、禁不起任何打击、不能自立的柔弱女性;而概念更为博大的“富”,才真的会带给女孩子一生的富足、一生的幸福。

其实,女孩子高贵的气质,来自其桀骜不驯的内心,来自其知识的不断累积。因此,要想培养女孩子的高贵气质,就需父母多用心、多引导、多付出,真正实现概念宽广的“富”着养!

首先,女孩子是否具有高贵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是否拥有自信。一个自信的女孩子,她的言行举止之间自然会蕴涵着超乎常人的坚定、果敢、骄傲等气质,而这恰恰是形成高贵气质的基础。

在目常生活中,为了培养女儿的高贵气质、培养女儿的自信,父母可为自己的小公主先从体态、语言表达方面订立这样两个对她们一生至关重要的原则:

1.走路的时候抬头,挺胸,收腹。

女孩子是否高贵、是否自信,会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她的形体展现方式上。因此,女孩父母一定要从小就让孩子养成抬头挺胸走路的习惯,这是培养女孩子高贵气质的一个最基本要求。

2.说话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女孩子的气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言展露出来。女孩子说话太快,会给人烦躁、不安等不自信的感觉;说话太慢则会给人拖沓、无主见等柔弱的感觉……而适中的语速,恰恰是展现女孩子最佳气质的最好方法。

其次,孩子气质的培养还是有赖于知识的丰富,胸襟的宽广,以及对别人的关怀。这些都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断的灌输给他们。

其实,高贵的气质,每一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拥有,但是,并不是物质上的丰富,就可以换来高贵气质的,还在于日常的培养。所以,还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的。

徒有其表,只能招入厌烦

高贵的气质源自与内在,并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俊秀。有很多人,的确十分美丽但是缺少做人的操守以及“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节,只能成为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古代美男子潘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潘安是魏晋时期中牟人,本不叫潘安,叫潘岳,字安仁,乳名叫“檀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有的老妇人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潘岳不仅长了一张锦绣皮囊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文章迎合帝王。结果潘岳的赋作得最好。

大臣们一看,十分嫉妒,立刻赶他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先后当了河阳的县太爷,颇有政绩。风雅县令在河阳县种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

前后,回洛阳任京官。几曾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更加善于趋炎附势。

当时掌权的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她外孙贾谧好结交宾客,组织了个文入团“二十四友”,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何况当时皇帝还是个白痴。这难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笔迹的工夫了得,在太子的纸头上照原来风格添置笔画,成为反迹昭著的逆书。工E:是以笔为刀,杀人不流血!太子废为平民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伦的宠信孙秀,这会儿被满门抄斩。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这就是一种外在固然花容月貌,但是内在却是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的鲜明例子。面对潘岳这样的人,历史也只能给他一个“美男子”的称号,不能给他一个和高贵相关的评价。事实上,他的行径更加接近自私卑鄙。

但是,有的人却可以让自己的外在与内在相符,忠贞爱国而且敢于直谏。

战国时,邹忌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身型修长(身高八尺有余),而且形态呋丽。他并不仅仅是外在美丽,同时他又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可以辅佐君主的人。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可见,邹忌虽然没有潘安那样美的无与伦比,但是,他内在的高贵却远在潘安之上。

其实,一个人外表的好看与否只是表面的,内在的坚守,内在的修养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高贵所在。外表的美,其实只不过是漫漫人生中的昙花一现;而内在的美才是一种香飘万里的长久绽放。

让孩子用气质与修养征服别人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有人依靠力量让他人屈服,有人依靠谋略让人臣服,但这都不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力量本身对他人是一种强制,他人会对你的行为屈从,心里却怀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心境。而谋略虽然会让他人留在身旁帮助你,往往他们会觉得你对其并不是真心相待,他们也多会表现出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状态。

真Ⅱ:的智者,会依靠自我内在的高尚气质与修养,去让别人信任,去寻求别人的教导、辅佐与帮助。只有真正的有修养的人,才会更懂得尊重别人,虚心求教。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

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可见,就是这样的虚心求教的精神才使孔子成为伟大的学者。在宋代也有一位与孔子一样虚心求教的人。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