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胖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面伤心地流泪。她想:为什么我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歌,直到唱累为止。“唱得真好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独自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小女孩变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有名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的那个老人。一个冬天的下午,她特意到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里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已死了。“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听她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是啊,一次不注意的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试想:如果小女孩没有耳聋大爷的赞美,也许她会一直自卑下去,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行为专家认为,赞扬是认知行为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调动人体各系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人体潜能。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只是大多数人把这种需求隐藏在内心深处罢了。受赞美意味着自己被别人认同、被接纳、被欣赏,代表自己的一种存在价值。给人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是协调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好办法。
赞美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讲,客观上起着导向和促进的作用,丘吉尔曾指出:“你想要人家有什么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吧。”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家长忧虑孩子的未来,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求全责备,一味指责,由于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赞美的滋养,结果这些孩子情绪低落,压力沉重,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有的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个别的甚至轻生自杀。而有的家长不是这样,他们善于运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注意与孩子进行沟通,客观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改进措施。对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热情地予以肯定和赞扬,给以激励、启发,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未来坚定信心。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两种教育方法,前者是让他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后者是让他知道怎样做是错的;前者显然更富有建设性,更能给人一种积极的心态;后者,哪怕达到百分之百的效果,也不过是让人不做错事而已。最不可能做错事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人的创造性只能被扼杀。因此,选择好的教育角度,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像后一种家长那样,努力地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引导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注重发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决不能在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中沉沦。
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赞美,从而让他们树立信心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不能过度赞美,要掌握赞美的语言及技巧。
一要真诚
赞美一个人,要发自肺腑、出自内心。确实认为这个人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才去赞美,不是为赞美而赞美,必须实事求是。如果无中生有,言过其实,便会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嫌,让人误以为你有什么个人企图、个人目的。过分夸张,还有可能造成误解,把你的赞美理解成讽刺、讥笑,或是别有用心。
二要中肯
赞美的言词要中肯,中肯的前提是要理智。人是具有感情的,但感情色彩太浓,就会削弱或丧失理智,就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很难做到中肯。如在亲子之情的支配下,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喜形于色,激动不已。不能冷静地看到孩子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把孩子捧上天,不留余地,没有分寸。所以说要中肯就一定要有分寸,定位要准。
三要新颖
赞美不要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那样只能落入俗套,不会有新意。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第一个形容女人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形容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再将女人比喻为花的人,纯粹是笨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察别人所未察,言别人所未言。这样才能发现新亮点,才会有新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优秀家长就能从孩子身上发现亮点,调动其积极性。这里关键是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
四要具体
赞美要力求具体,太空泛、太笼统会给人一种戴高帽、“抬轿子”、“吹喇叭”的感觉。对正派人来讲,会感到别扭,产生一种距离感。如果赞美得比较具体,表扬的内容很“像他”,定位很准,不能随便往别人身上套,就说明你的赞美是建立在对他了解的基础上,是认真的、是真诚的。这样的赞美会打动人心,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五要区别
赞美要根据不同对象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对年长者,要在他的健康、阅历、经验、成就上做文章;对年轻人,可在他的事业、精力、仪表、风度上找话题;对初见者,可从已知的他的成绩和直观的外表谈起;对学习好的孩子,可表扬他刻苦努力;对体育好的孩子,就表扬他勤于锻炼;对社会工作好的孩子,则表扬他热心为大家服务……总之,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区别是为了发现,区别是为了使我们的赞美更有的放矢。
六要灵活
赞美不一定非要采取“当面锣、对面鼓”一种形式,如视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以在被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比如在孩子不在的场合对孩子进行赞美,效果一般比较好。这种赞美通过各种渠道一般会传达给本人。这样做会让人感到真诚,不掺杂任何水分,有时可借助第二者的口吻来表达,这样有时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七要适时
赞美需要把握时机,错过时机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如一家长表扬孩子:“你前天的作业写得很整齐。”这个孩子的心理反应是:说我前天的作业写得整齐,是不是批评我这两天的作业写得不整齐?另外,对一个人的赞美,还要注意有适当的频率,如果在一个时期内,对一个人赞美的次数过于频繁,赞美的作用就会降低。
八要兼顾
我们在赞美某一人时,还要考虑和兼顾到其他在场人的心理感受。
如在几个人中赞扬其中一位,可以找一些客观因素,这样其他人也觉得不丢面子。比如在两个人之间赞扬其中一位,就要注意表达技巧。如说:A做的不如B,就不如说:B做得最好。两种表达方式对于B来讲影响都一样,而对于A来讲就不同了,第二种表达方式对于他的心理感受会好一些。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的心灵世界是极广阔的天地。家长在广阔的心灵世界里耕耘着,其责任是重大的。有效的赞美常常能改变人的一生。赞扬是催人向上的最好动力。赞扬对于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它能抚平人心灵的创伤,助人摆脱自卑,树立自信。
赞美是嘴角的春风,言语的钻石;它是开启人心的钥匙,能瞬间满足人心最大的渴望。赞美是照在孩子心灵的阳光,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环境中,赞美尤为重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份赞美,肯定能多一些收获,多一份成功。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表扬他的每次善行
朱小曼在《培养善良之心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中谈到“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可见,培养善良之心是多么的重要。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父母还鼓励孩子,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然而,在善行和美德方面,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往往做得不够好,似乎是家长并没有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更没有对他们的善行给予必要地鼓励。以至于很多孩子,缺乏对身边人和物的同情心,做出违背品德的事情出来。
报纸曾报道说,昆明某小学四年级的几名学生,在街上捡到一支流浪的小狗,他们在小狗的嘴里塞进了一串鞭炮,点燃了火,小狗被炸得惊慌失措,横死街头。过路的行人都不忍目睹,可孩子们却乐得不亦乐乎。
这不禁让人心寒,这些孩子本应有的同情心哪去了?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而为何我们现在的孩子却缺少同情心呢?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了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有的孩子不舍得与父母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那么应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不妨从以下的点滴行动开始。
行动1:温柔地对孩子说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说话的语调与口气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态。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孩子说话,在言语时表达出温和与友善,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并以同样友善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行动2:坚定的指出孩子的粗鲁动作
同情心的前提,是对他人尊重。如果孩子对我们吐口水或者做出粗鲁的动作,而我们只以笑来掩盖自己的尴尬,那这无疑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默认。所以,这时,我们不妨用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所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将脚高高地放在桌子上或者扯拉他人的头发等等。
行动3: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
每个父母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自身的内省力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力和同情心就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