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382198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勇敢大胆(2)

我失望的心情肯定是一看便知。“最好的总会到来。”母亲提醒我说。

父亲借车给我,于是我驾车行驶了70英里来到了特莱城。我试了试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节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错的苏格兰人,他告诉我说他们已经雇用了一名播音员。当我离开他的办公室时,受挫的郁闷心情一下子发作了。我大声地问道:“要是不能在电台工作,又怎么能当上一名体育播音员呢?”我正在那里等电梯,突然听到了一句问话:“你刚才说体育什么来着?你懂橄榄球吗?”

接着那人让我站在一架麦克风前,叫我凭想象播一场比赛。在回家的路上,就像自那以后的许多次一样,我想到了母亲的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在生活中的不幸面前,有没有坚强刚毅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区别伟人与庸人的标志之一。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有的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不屈服,不后退,不动摇,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因而在重重困难中冲开一条通向胜利的路,成了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有的人在生活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成了庸人和懦夫。好运向勇者靠拢,厄运自然就向懦弱者叫嚣了。

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冲破困难和阻力、经受重大挫折和打击而坚持到底的人,其敬佩程度是远在生活的幸运儿之上的。征服的困难愈大,取得的成就愈不容易,就愈能说明你是真正的英雄。当接连不断的失败使爱迪生的助手们几乎完全失去发明电灯泡的热情时,爱迪生却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精神压力,经过无数次实验,电灯终于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在这里,爱迪生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对挫折和失败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敢和顽强的毅力。

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有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谁能以不屈的精神对待生活中的不幸,谁就能最终克服不幸。

在不幸事件面前愈是坚强,愈能减轻不幸事件的打击。

贝多芬以他那孤独痛苦然而又是热烈追求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它曾经鼓舞无数人奋起和自己的不幸进行斗争。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刚强的人。相反,有些人在失恋、失学、疾病,或工作中的挫折、失败,或其他生活不幸事件的打击面前,之所以一蹶不振,精神崩溃,弄到十分可怜的地步,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刚毅勇敢的性格。

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出刚毅的性格。我们不要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现。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是坚强勇敢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勇敢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那就可能成为坚强勇敢的人,好运自然会向他靠拢,相反,怯懦者永远都只能面对厄运,一事无成。

“顽皮孩子”创大业,“乖巧孩子”事无成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顽皮孩子是富有创造性和有希望的孩子。顽皮孩子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探索、吸收能力强,富于创造性。

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来发挥他的长处。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请不要再叹息,重新认识一下你家里的这个宝贝吧。接下去你该做的是,掌握如何教育顽皮孩子的方法。拓展他的思维天赋,让聪明的顽皮孩子更聪明。

提问题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表明孩子的心智成长了,好奇心被激发了,而好奇心正是孩子探索思考世界的开始。顽皮的孩子往往精力旺盛,对世界的探究会更多一些,所以他们的问题也会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问的内容也会更离奇一些。作为家长,应该把这种现象看做好现象,并且把握好顽皮孩子的这一特点,好好地配合孩子,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此养成孩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用一生。顽皮的孩子创大业,而乖弱的孩子至今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从小都是问题大王,并在家长的呵护下一生都保持这种探究习惯。牛顿从“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往空中”的思索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为什么水开了,蒸汽能把壶盖也掀开”的思索中研制出了蒸汽机……

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稀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起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

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

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于是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能把孩子调教成大人想象的“乖”孩子。

再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对他们还是要以赏识为主,老师和家长如果通过一句欣赏的话,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心与心的交流,来调教调皮,会显得很有风度和艺术。

而且,把调皮孩子调教成“乖”孩子,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现在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用他们对“乖”的解释来衡量孩子,结果孩子不该成熟的早熟了,不该老练的世故了,一开口就是“大人腔”。其实这种“乖”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的,是以大人意志决定孩子的粗鲁行为。事实上,当孩子成为所谓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时,他们的童趣也就被剥夺了,本身有的创造力也被剥夺了,甚至他们成功的梦想和奇迹都被剥夺了。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不去责骂训斥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冷静一下,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孩子虽年幼,但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家长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一般来说,调皮的孩子大都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只要好好引导,他们往往更有出息。对于调皮儿童,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示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他们的话”。

孩子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从家庭人手,父母要了解反思孩子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本身的素质,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要扼杀顽皮孩子天生的创造力,而要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学会树立自己的梦想,并懂得为之努力奋斗,良好的教育方式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个事例: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倩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是妈妈常常叹气:孩子很乖,可就是太乖了……

其实,小倩原本不是这样的,两三岁时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

但每当她要淘气或者与大入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你想翻天?”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小倩变得越来越乖巧。

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孩子由此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乖巧的孩子有一些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别人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服从别人的想法。

特别是对长辈,无论说的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必须做个乖巧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心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数父母把这样的孩子当成了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其实,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比如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如果家长只是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乖孩子永远不会成功,就算奋斗终生,也是一事无成。

让孩子大胆尝试,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由此看来,让孩子大胆尝试,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是多么重要!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黾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或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绝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学习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试着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位家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家长去学校,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唯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奇思妙想,父母应该注意到并且重视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会以更大的成功回报给家长给予他们的尊重。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听话”是好孩子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标准,父母不要让孩子一味服从和依赖,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弊端。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看见红红的辣椒,吵着要吃,成人马上做出“辣椒很辣,小孩子不能吃”的回应,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妈妈买菠萝回来,孩子从没见过这个东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伸手想去摸一摸,妈妈飞快地把菠萝拿进了厨房,说:“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这样的做法,让孩子还未实践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探索。也许可以保护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和知识,但是你也许没有意识到,什么都想试一试,就是孩子的探索、独创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鼓励,一直被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于是变成什么都不想试,什么都不敢试了。

瑞士心理学家皮来杰曾经说过:“主体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客观现实的。”那么,家长要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就要对孩子“我要试一试”、“让我自己来”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