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38229900000002

第2章 音乐艺术(1)

第一节 音乐:青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1.音乐: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运动形态,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表现某种情绪的艺术形式。其基本材料是音响,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概念性,在艺术中最为抽象,最具情感力量,能够给欣赏者以巨大的想像空间。音乐需通过表演、演奏(或中间传媒)才能为欣赏者所接受,并给人以美感和心灵的陶冶、精神的感染。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旋律、节奏和声音,另外还包括速度、力度、复调、曲式、配器等重要手段。按照不同的标准,音乐有不同的种类划分:根据人声和乐器的表演不同,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别;根据音乐体裁、表演形式、时代风格、民族地域等,分为奏鸣曲、协奏曲、合唱、独奏、古典音乐、爵士音乐、西方音乐、东方音乐等多种类别。音乐还常常与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舞蹈、电影等)相结合,构成综合艺术。

2.音乐美:艺术与美的统一

欣赏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经常聆听音乐,能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

所谓美,是含有“善”(目的性)和“真”(规律性)的人的自由的肯定形式,美感是由这种自由的感性直观引起的特殊的精神愉快。音乐的美既相通于其他艺术的美,有共性,又由于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的特殊性,而有自己的个性。

一切艺术都要求文与质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音乐美更关注其形式方面的表现。音乐美的狭义的内涵就是指它的形式美,构成形式的要素也因而成为作品整体美的重要层次。

旋律美是最重要的音乐美的要素,是各民族音乐最重要的遗产,对许多人而言,欣赏音乐几乎就是欣赏美的旋律。旋律即相继发声的一条音高线,也叫做曲调,它由乐音和节奏以及抑扬顿挫的韵律构成。旋律线条的起伏有着重要的表情意义,一般可分为水平式、上升式、下降式、波浪式等。水平式旋律线情绪平稳、舒缓;上升式旋律线有紧张度增长、情绪高涨的意味;而下降式旋律线则与松弛、缓和、低落、悲伤的情绪有关,等等。

节奏涉及与“时间”有关的所有因素,是指音在强弱和长短两方面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谈节奏离不开节拍,节拍指时值均等的若干单位拍在强弱方面有规律地反复交替。在音乐美学中,把规则交替的节拍称为“韵文式节奏”,把自由散板称为“散文式节奏”。音乐中,节奏是“骨架”,有着重要的表现功能。

节奏还是可以从音乐中独立出来的要素,对人的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激发力。而节拍本身就具有表现力,如二拍子强弱对比分明,宜于表现刚劲有力或欢乐活泼的情绪;三拍子有动荡摇曳的特点,常用于舞曲和表达不平静的心情。节奏也是一种组织性力量,它的反复有整齐的美感,它的变化又呈现出多样统一的风格,节奏的夸张可以有喜剧美的意味。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和声的产生与声音的自然本性有关,如大三和弦就是由泛音列中最初几个音构成的。和声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的协和程度可以造成人们心理上紧张或松弛的感觉;和声具有表情功能,有的和声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尖锐,有的柔和;和声还有组织功能,在古典音乐中,它的联接、进行、解决,常常暗示着音乐的发展逻辑、段落划分等等,可以说,和声的美,不仅来自它丰富的音响,还来自它特有的性能,即表情功能和结构功能。

音色是声波的音调所产生的听觉品质,与泛音有关,对人的心理影响显著。

音色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在我们欣赏世界各民族音乐时,会有强烈的感受。

这里不仅有迥异的旋律、独特的节奏,而且有音响的百花纷呈。音色感是造成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人的音色感一方面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后天文化心理的无形制约,尤其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使人们对音色形成千差万别的“主观评价”。音乐心理学认为,音色之所以有表情功能,在于它能激发听众的联想。如号角音色令人想到战争和狩猎,弦乐音色有柔美温馨的意味,童声音色如天使般纯洁,大管低音似老人的苍桑……音乐家常常把乐队当作“调色板”,对乐曲进行“着色”;又有意识地把人声按音色分组,组成表现力丰富的合唱。由于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他们会追求独特的音色,把对音色的审美看成是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的内涵。

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人应该求真、向善、乐美,正如我们的先哲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没有理由拒斥音乐,更应该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交响管弦的朋友!

3.音乐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语言,其对人类心灵产生的震撼力量令人无法抗拒。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谈到贝多芬的音乐对歌德的影响时曾摘录过19世纪早期浪漫乐派代表门德尔松信件中一个故事。那时门德尔松在歌德家小住,每天为歌德弹一小时钢琴。门德尔松在信中写道:“开始时歌德不爱听贝多芬的乐曲,但终于不得不自动让步,倾听了《C小调(命运)交响曲》的第一部分,感到了奇异的影响。但他不愿意流露出来,只聊以自慰地说道:‘并不动人,只令人惊愕罢了。’过了几分钟又说:‘疯狂,虚张声势;使人想到屋子要坍了。’到晚餐时他还是非常怅惘,直到我们再提起贝多芬为止。于是他开始向我询问,探究。我看出他真的激动了。”从门德尔松的描述可以看出,音乐对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大。

在谈到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对科学家的灵感刺激作用时,自幼喜爱音乐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自然科学家往往利用艺术提供的自由去推测,自由地编织幻想之网,总之,去做科学中所禁止的一切。当科学家以作家的面目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容忍“不合逻辑、浪漫主义的精神”,尽管他们在科学著作中表现的完全是一个“善于进行严密逻辑思维的思想家”。正因为如此,契诃夫说,艺术家的一个感觉,有时可以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而在一切艺术感觉中,音乐体验是最能够激发人的灵感的。当爱因斯坦谈到科学家与作曲家之间的关系时甚至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托马斯对爱因斯坦小时候情景的生动描绘更增添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神秘色彩:“当这个小家伙拉小提琴时,也像着了迷一样。他的眼睛闪着亮光,手激动得打颤,这些都不是一个健康小孩的表现。音乐使他兴奋异常,往往当他的母亲在钢琴上弹奏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听出了神。”小爱因斯坦迷上了音乐!……多少年后,老爱因斯坦还说到:“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可概括世界上的一切!”爱因斯坦的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本质所在。

音乐究竟表达什么,常有一种错误的注解说音乐像绘画一样去反映各种客观的事物,其实尽管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各种客观景物,但音乐首先是和你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不是什么客观事物。正如歌德所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运动的性质和方式……,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4.音乐的神奇作用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消除单调劳动的疲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随齐桓公出征,遇到险山峻岭阻挡,行走艰难,战士们累得疲惫不堪。见此情景,管仲立即编写了气势磅礴的《上山歌》和《下山歌》,战士们你唱我和,轮转飞快,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齐桓公见到这样的奇景,忙问其原因,管仲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身。”

桓公听了,感叹万分地说:“我今天才知道,人的力量是可以从歌声中获得的。”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利用音乐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劳动生产,并已取得显著效果。

音乐还可以治病。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例子。罗马、希腊的历史著作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大卫的竖琴治愈过所罗门王的精神忧郁症。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疗效作了验证。中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大都通晓音律,医书上多处谈到音乐与治疗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现代音乐疗法开始兴起。据统计‘美国已有72所大学设有专门研究音乐对人体功效的机构;波兰的弗罗茨拉城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医疗研究所。世界各国应用音乐疗法取得成功的报告也不断传来。据美国纽约圣约瑟医院的132个病例报告说,在运送心脏病人的救护车上播放轻松的音乐,使得死亡率大为减少。德国吕登伊德附近的赫尔森体育医院,利用“音乐镇静”进行外科手术,取得了成功。日本神奈川县儿童医疗中心治疗小组,让患气喘的儿童吹小喇叭,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又使孩子在吹喇叭的过程中学会了腹式呼吸,增强肺部机能。许多实验说明: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当然,音乐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灵丹妙药,必须以严格的科学态度进行大胆的实验,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

第二节 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步伐相一致的,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具体来讲,我国音乐发展史大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音乐:诗经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代,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大发展的时代。它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更确切一些说,《诗经》从藏于宫廷王室的典册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成为受教育者必读的教科书。这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典籍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诗经》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原有311篇,《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俗称笙诗,可能是器乐曲),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诗经》原称《诗》,也就是配乐的歌辞。《墨子·公孟篇》云:“育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精练地概括了《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只是到了后来,一般认为是秦灭之后,《诗经》的曲调部分逐渐亡佚,才成为纯粹的诗歌形式。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这实际也是音乐上的分类。宋代郑樵说过:“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日颂。”(《通志·点序》),明确地指出《诗经》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

从周初开始建立起来的这一套典礼音乐,曾经历过一段兴盛时期。大约自春秋以来,礼乐制度崩溃了,加以典礼音乐本身的僵化,一些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都不喜欢旧乐而喜欢起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来。据杜佑《通典》等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房中乐外,六代庙乐仅存《韶》、《武》而已。

秦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很大改革。音乐大体上承袭周制,而将房中乐改称“寿人乐”,《大武》改名为《五行舞》。始皇及二世都喜欢民间俗乐,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就曾命人陆续将各国所有的民间新乐收集到咸阳宫中,但因为时甚短而并未能通过其政治力量使俗乐得到发展。

2.汉魏乐府及其他汉魏音乐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大概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概述了乐府的起源:“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已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鉴于当时资料的局限,郭茂倩埘乐府的由来只追溯到汉代。据记载汉代正式设立主管俗乐的乐府机构,当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这正是西汉王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汉书·礼乐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可见乐府采集民歌规模之大和范围之广。乐府搜集的西汉时期民歌,有目可考的即有138篇,当然这仅是当时保存下来的极小的一部分,但其中许多都是非常卓越的民间音乐作品,如揭露封建统治罪恶的《战城南》,表现热烈而真挚爱情的《上邪》、《有所思》,清新朴实的《江南》以及优美动人的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等等,都是抒情气息浓郁、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乐府的任务,除了采集民歌、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它拥有像李延年、司马相如这样全国第一流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像汉代乐府这样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少见的。

汉代乐府的设立促进了民间音乐蓬勃发展。乐府机构的建立,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无论是华夏固有之“楚歌、“秦声”,抑或是北狄、西域传人之“新声”,都是乐府“采诗夜诵”的对象。乐府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千百年问中国音乐的发展,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汉代乐府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