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法和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类型,是中华艺苑中光照千古、根深叶茂的珍卉奇葩。
中国书法与篆刻浓缩着东方人艺术的审美精义而成为中国艺术美学的灵魂。
1.书法艺术:东方人艺术的审美精义
意态横生、意趣超迈的历史书法,不仅显示了书法家们惊人的创造力,更展示了他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书法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其最集中、最精妙地体现了东方艺术。
书法家对汉字美进行了卓越的创造,一字能有千种姿态,一字可传万种风情;一代有一代之创造,一家有一家之风格。每个历史阶段对书法的审美都有其特色的时代特征;商周尚象,象形自然;秦汉尚势,势若飞动;晋人尚韵,韵致风规;南北朝尚神,神采飞扬;唐人尚法,法度严整;宋人尚意,意发心胸;元明尚态,态婉姿丽;清代尚质,质劲古朴;书法的历史是辉煌灿烂的历史,在曲折演进中尽显其流美生辉、钟灵毓秀之美妙。
2.篆刻艺术:中国艺术关学的灵魂
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欣赏艺术,人们对其欣赏不是停留在技法上,而是要求艺术内涵的丰富,从中取得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享受。篆刻以其内涵的深广度,给人一种形象感,有一种发人想象的魅力,人们说“印中有诗,印中有画,印中有哲理”,就是篆刻艺术所深入到的境界。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宏大博深、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我国书法篆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流风所及,播向远邦,引起许多人学习、关注和研究。让我们走向这一艺术天地,慢慢品味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吧!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书体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旧时称习字绘画专用房间为“文房”,故将笔、墨、纸、砚这四种必备的文具称为“文房四宝”。笔指毛笔,相传由秦代蒙恬发明。它用细硬挺直的竹管或细木管做笔杆,用动物毛或植物纤维做笔头,可分为柔毫、硬毫、兼毫三大类。
柔毫毫端柔软,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硬毫锐利竖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为显露;兼毫软硬适中,刚柔相济。书者可根据所好,各得其宜。墨指用来书画的墨色颜料,正式出现于西周时期。一般用油烟、松烟加胶制成。凡好墨都具有“质细、胶清、色黑、味香”的特点,有墨锭、墨汁两种类型。纸是用植物类纤维质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供书画的材料,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种类很多,性能各异。有纸质坚韧、透明度强、吸水性强的,如硬黄纸、道林纸、油光纸等硬纸;有纸质柔软、透明度弱、吸水性弱的,如宣纸、元书纸、毛边纸等软纸。砚是书写作画时注水研墨、铺笔掭墨的工具。一般用不易磨损、便于蓄水的石质、陶质或金属材料制成,西汉时已普遍使用。这四种文化用品,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书法家历来十分讲究对它们的选择和应用。
在有关文房四宝的传统制品中,行家们公推浙江吴兴(旧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安徽歙县(旧为徽州府治)的徽墨、安徽泾县(旧属宣州)的宣纸、广东高要(古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为最上品。
2.笔法与墨法:表现书法艺术的基本手段
什么是书法艺术中的笔法与墨法?
汉字书写执笔、用笔的技法。是表现书法艺术的基本手段。要使书法作品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造成某一书体、字体的特殊效果,除去讲究毛笔的“尖、齐、圆、健”之外,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法,即写字拿毛笔的方法。原则上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五指之力相互协调,以便运笔自如。历代流传下来的执笔法约有十余种,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指执笔法”,即“撅(大拇指顶住笔管)、押(食指挡住笔管)、钩(中指钩住笔管)、格(无名指抵住笔管)、抵(小指辅助无名指)”,又称“五字法”。
书法艺术用墨的技法,即对墨浓淡干湿枯润的巧妙合理运用。中国书法的色彩集中体现在墨色上,墨的色泽、光质、浓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和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墨过浓易滞笔,挥运不自如,使笔画呆板缺少生气;墨过淡则水份多,入纸易晕开,顿、迟、折、涩等运笔法很难得心应手,使笔画虚弱,字迹变形。
历代书法家都十分重视墨法。墨法大体包括对材料的选用、研墨、运墨三部分。
行家们公认“质细、胶清、色黑、味香”为上品墨的质量标准。笔法与墨法相结合,才可能造成相应的艺术效果,产生书法形式美与意境美。墨法在中国画技法中得到了很多发展,对书法艺术很有借鉴价值。
3.笔锋与笔意:书法艺术中的形与神
书法艺术讲究笔锋与笔意。笔锋指字的锋芒,包括中锋、藏锋、露锋、偏锋多种形式。书法用笔直接表现为笔锋的运行,书家笔力如何也由此得以体现。通常,书法家都以中锋行笔为根本大法,讲求“笔笔中锋”。“藏锋”、“露锋”也是行笔的两种常用方法。藏锋行笔,笔的主锋裹藏在点画中问不出棱角,写出的点画,气势内涵,饱健厚重,给人以力聚神凝,浑厚圆润的美感。露锋也称出锋,笔的锋尖棱角外露,多用于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外,写出的笔画有锋芒棱角,能显出字里行间左右呼应、上下承启的神态,呈现“以纵其神”的动态美。将笔的锋尖偏在点画的一边,叫“偏锋”。一般初学书者把握不住笔锋运行,常出现偏锋,偏锋通常被称为书法艺术一大忌。
书者在书法创作中,通过运笔体现出的意匠经营、艺术境界及风格工力。书法作品不同于一般书写文字,它以审美价值为重。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思想感情,绝大部分通过笔意表现出来。笔意的表现都需遵循书法艺术共有的美学规律,如形与质、手与情、动与静、粗与细的辩证统一规律;不平中求平、不直中求直、不匀处求匀的对立统一法则。在书法中把笔锋与笔意结合,便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4.永字八法:有代表性的点画书写技法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所传的,以“永”字八笔为例,对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
“永”字八笔依序为:侧、勒、努、趣、策、掠、啄、磔,相当于今称的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许多书家都曾专攻“永”字,以练用笔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认为:“侧”(点)画宜取侧锋落笔,运笔要快,笔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坠地,略顿足势即收锋;“勒”(横)画取势左低右稍高,须逆锋落纸,运笔缓去急回,如横缰勒马,含蓄有力;“努”(竖)画为字的躯干,须逆锋向上落笔,满力下行,不宜过直,直中见曲,方更显笔势挺劲;“趣”(钩)取蹲转跃起之意,是其他笔画的附属笔画,须驻锋提笔,急速趣起,使力量聚集于笔尖;“策”(挑)喻扬鞭策马之势,发笔有力,运笔峻快矫健,逆锋向左下落纸,收笔时不回锋,向右上方挑出;“掠”(撇)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出锋要爽利稍肥,力送尽处,势长而力均;“啄”(短撇),如鸟啄食,用力发笔,落笔左出,峭峻利落;磔(捺)取刀切之意,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边行边按,至出脚处稍住笔,转微带仰势,提笔送出捺脚。永字八法是很有代表性的点画书写技法,按此法写出的笔画挺劲端正,构成的字有筋有骨,规矩分明。运用此法讲究灵活,从字的整体出发,确定用笔方法。
5.书法意境:书法作品的灵魂
意境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艺术家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书法也讲究意境。
书法意境,指的是书法作品通过用笔、结体、章法等手段体现出的某种境界和情调,通俗地说,即“书外之书”。它既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窗口,又是客体事物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书法意境融进了书法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它严守字句的法度而显示出情理之中不可穷尽的形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书法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早在东晋时期,王羲之就提出了“书意”,认为书法的点画间要流露出言所不能尽的深意妙趣。
当代书法家们也都强调书法作品应传神。根据显现形式的差别,书法意境可分为“以:意胜”和“以境胜”两种。以意胜者移情入境,主观感情直接而强烈,如张旭的书法一直被书法家认为表现了喜怒窘穷;忧悲愉佚等感情。以境胜者写境寄情,主观感情偏于间接而含蓄,如写“鸟”字,力图表现鸟飞形象;写“虎”字,但求表现“虎”的勇猛;写“寿”字极力表现老寿星的形神。书法意境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对客观现实的审美体验,不同书法家创造的书法意境具有不同的风格。
6.章法布局:书法通篇安排的技法
章法布局是按照美学原则对字的点画结构和字、行之间关系做通篇安排的技法。从具体内容上讲,章法布局通常包括字、行排列的形式,黑白相间的疏密,笔墨的浓淡枯燥,题款、印章与正文的协调陪衬等方面。一幅书法作品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所有的笔画、字、行都只是整件作品的一部分。因此,按照通篇作品的需要布局,要求点画服从字的需要,字服从行的需要,行服从篇的需要。力求笔笔呼应,字字提携,行行顾盼。烘托某种艺术气质和精神,造成某种艺术意境。书法艺术章法布局变化错综,形式多样,按传统习惯,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形式:①纵横成行。即纵横字距,行距大体相等或完全相等。这种形式规则齐整,行行分明,字字显著,笔笔清晰,给人以庄重、爽目之感。与这一特点相应,篆书、隶书、楷书多用这种布局。②纵有行,横无列。即各纵行之间距离相等或相近,纵行中轴线呈垂直状态,但字距不等,字体大小可变,各行字数不一。这种形式变化中有规矩,书写灵便,给人以活泼松快之感,尤其适于书写行书和草书。③纵无行,横无列。即纵行横行的中轴线皆不成直线,字的大小参差,长短不齐,字距不等。这种形式挥洒不羁,妙变无穷,讲求内在联系的和谐,以全体为一字,使全篇成一体。草书,尤其是狂草,常用这种布局,洋洋洒洒,颇具自然天趣之美。④横有行,纵无列。此章法用于横写法,是第一种形式的变换。这种章法疏密揖让,对比照应,给人以参差益彰的韵律美。
7.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古代人称青铜为吉金,青铜器为金器,金文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有哪些特点呢?
在博物馆参观时,经常能看到一些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歪歪斜斜难以辨认。它们记录了许多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历史事件,代表着中国很长一段历史的文化成就,也代表着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些铸有文字的铜器中,最有名的要算我国古代殷周时期所铸造的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学者们通常把这些文字称为“钟鼎文”或“金文”。这些都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在书法上属于篆书系统,所以也是研究篆书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些铜器铭文,文简字少,多则数百字,少则只有一两个字。从书法角度看,最著名的青铜器铭文有:《大盂鼎》、《毛公鼎》、《墙盘》、《散氏盘》、《颂鼎》、《克钟》、《大克鼎》等。这些铭文的书法,笔画圆润、均匀;起笔、收笔、转笔都用圆笔;结体紧密平正;章法严整规矩,疏朗开阔,对以后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8.篆书: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亮点
篆书以小篆的书写为主,其书体艺术渊源流长,以秦、唐、清篆为三大阶段,尤以清篆为篆书艺术创造的高峰期。古代写篆书的大家,除李斯之外,还有李阳冰、李东阳、邓石如、杨沂孙等。
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
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就是用大篆书体所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篇名叫《史籀篇》,所以也把大篆书体称为籀文。
因为它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所以有许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相传是秦国丞相李斯所创。它从石鼓文、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与大篆相比,书写起来更加简便。
小篆的笔划均匀,粗细几乎一样,这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的字体。小篆的字体结构,统一定型,字体长方,上密下疏,显示出平稳凝重、飘逸舒展的特色;在章法上,平正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竖成行,给人一种整齐之美,这样也就形成了方圆兼备的小篆书体。至今还残存的《泰山刻石》,相传就是李斯用小篆写成的。在秦代,篆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5年,但篆书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