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38234900000014

第14章 外国政治史(7)

31.江河日下的东罗马帝国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东半部称东罗马帝国,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廷旧址,故亦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廷帝国或拜占廷。中国古时称之为大秦。4世纪初,罗马帝国危机,旧都罗马渐失其政治中心作用。皇帝君士坦丁于330年将首都迁往经济发达的东方,以博斯普鲁斯沿岸的拜占廷为新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东、西帝国走向分裂。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东、西两帝国正式分裂,此为东罗马帝国独立存在之始。

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在巴尔干半岛,其疆域还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该帝国奴隶制危机的影响甚微,城市日趋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优越,扼黑海出海口,又兼欧、亚陆地之桥梁,为中世纪东西交通要道,全世界船只云集于此,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拉等大城市,亦堪称工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527~566),实行一系列反动政策,对内编纂法典,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武力征服,占领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罗马帝国,恢复奴隶制度。但此时奴隶制在西方已不合时宜,其倒行逆施终于破产,西方领地逐渐丧失。7世纪初,阿拉伯人兴起,东罗马帝国先后丧失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帝国版图大为缩小;面临崩溃。7~11世纪是拜占廷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其封建制为帝国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11世纪末封建关系最终确立,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导致封建分裂倾向的加强。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入侵,领土日蹙。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对该城进行空前野蛮的洗劫,著名建筑物和古代珍品横遭破坏,西欧侵略者在此建立拉丁帝国。东罗马帝国虽在1261年复国,但领土更小,国势日衰。14世纪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货币地租盛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出现,由于帝国的反动统治和外族人侵,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14世纪末,工商业开始衰落,封建剥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在帝国岌岌可危之时,土耳其人不断向帝国进攻,1453年4月,土耳其人以二十万大军和三百艘战船围攻君士坦丁堡,人民英勇抗战,激战五十六天,终因众寡悬殊,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不久土耳其苏丹在此建都,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又征服东罗马的全部领土,帝国最后灭亡。

32.开天辟地的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先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意为低地,指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自13世纪起,该地经济已颇发达,纺织、造船、航海和渔业等均极负盛名。16世纪,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均出现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农村中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大富商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和少数贵族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北部各省与西班牙的经济联系较少。南方各省,14至16世纪工场手工业广泛发展,以毛、麻纺织业最为发达,大商业资产阶级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经济联系密切,这决定了他们以后在革命中的妥协态度。16世纪中叶,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形成,但尼德兰早已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西班牙的反动统治严重阻碍尼德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各阶层普遍不满,因而掀起革命斗争。饱尝双重压迫的广大农民、平民成为革命的主力,新兴资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领导力量,他们以加尔文教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旗帜。早在1561年,佛兰德尔等地群众就公开起义反抗。1565年11月,以奥兰治亲王等贵族组成“贵族同盟”,公开批评西班牙的反动政策。

1566年8月11日,爆发了以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起义迅速波及安特卫普等许多大城市,席卷十二个省,加尔文派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参加了起义。起义捣毁了教堂和寺院五千多所,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吓坏了西班牙统治者和资产阶级及“贵族同盟”成员,他们联合起来绞杀革命。西班牙派阿尔发公爵率军镇压,革命暂处低潮。人民群众在海上和陆地组成游击队(称“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以游击战打击敌人。

1572年,一支由二十四只船组成的海上游击队和群众一起举行武装起义,占领西兰的布里尔城,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在许多地方也都爆发起义,北方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同年7月,在北方各省议会上,奥兰治·威廉被选为总督,北方脱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1576年9月,布鲁塞尔人民起义,推翻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10月,在根特召开南北方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签订“根特协定”。

南方贵族因害怕人民力量的强大而与西班牙妥协,于1579年1月9日组织“阿拉斯同盟”,公开投降敌人。同年1月23日,以荷兰、西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根特等组成“乌特勒支同盟”,以对抗南方贵族的背叛。1581年7月26日,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亦称荷兰共和国。1585年,西班牙攻陷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南方恢复了西班牙的反动统治。1609年4月9日,西班牙被迫与联省共和国签订了十二年休战协定,承认荷兰的独立,标志着尼德兰北方革命胜利完成。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封建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后来资产阶级的样板。

33.曲折反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从16世纪下半期起,资产阶级开展了长期的清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的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推行限制工商业发展和迫害清教徒等一系列反动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封建****主义的危机。17世纪30年代,各地连续爆发的农民运动和市民暴动,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镇压苏格兰起义的军费,不得不召开中断了十一年的国会。国会召开后仅三个星期,因查理与国会发生冲突而被解散。1640年8月,苏格兰人民再度发动进攻,因面临危机,查理被迫于同年11月3日重薪召开国会。掌握国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在约翰·皮姆和约翰·汉普顿等人的领导下,同国王展开新的斗争。首先,迫使国王批准处死他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大主教劳德。1641年11月,又通过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政治纲领《大抗议书》。国王拒绝了《大抗议书》,并企图逮捕皮姆等国会领导人,未遂。1642年1月10日,查理陷于孤立,离开首都赴约克城。1642年8月22日,国王在诺丁汉升起军旗,第一次内战开始。

内战初期,国会军领导人消极抗战,致使国会军连连失利。1644年7月,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大获全胜,扭转了战局。1645年初,独立派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等人促使国会通过了《自抑法》和《新模范军法案》,改组军队,以克伦威尔的“勇士军”(旧泽“铁骑军”)为榜样,建立了一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新模范军”。独立派取得军队领导权。1645年6月,国会军在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军主力。1646年5月,查理一世逃往苏格兰。第一次内战以国会军胜利告终。此后,国会与军队分裂。1647年3月,国会通过解散军队决议,引起军队激烈反抗。8月间,军队开进伦敦,驱逐了长老派阴谋分子,独立派取得国会领导权。不久,军队内部出现分裂,形成平等派与独立派的对立。两派围绕国家政权形式和****权问题开展激烈争论。1647年12月,苏格兰长老派分子与英国长老派密谋国王复位。次年8月,王党分子在各地制造暴乱,苏格兰军队也开始向南推进,于是发生第二次内战。面对反革命的进攻,独立派与平等派再次联合,共同对敌,很快击败王党军队,取得了第二次内战的胜利。1648年12月,克伦威尔率军进入伦敦,命令普莱德上校清除了国会中一百五十名长老派议员。“普莱德清洗”使独立派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长期国会”成为“残阙国会”。1649年1月27日,法庭判处查理一世死刑,30日,被送上断头台。1649年5月19日成立共和国,政权落入独立派手中。独立派共和国先后镇压了平等派起义和掘地派运动,并出兵侵略爱尔兰,对爱尔兰人民实行民族奴役。1650年,苏格兰保守势力拥立查理二世为国王,企图复辟。1651年,克伦威尔征服苏格兰,将其并入英国,粉碎了斯图亚特王朝第一次复辟阴谋。此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动倾向增长,要求强化国家机器。1653年4月,克伦威尔解散“残阙国会”,12月,又宣布解散小国会,接受护国主称号,改共和政体为军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护国主执行反人民政策,不得人心,陷入困境。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子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继任护国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统治集团陷于混乱。保守分子乘机密谋复辟。1660年4月,保王分子蒙克与查理二世谈判,发表《布雷达宣言》。5月8日,国会宣布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复辟王朝(1660~1688)时期,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年在位)倒行逆施,企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引起国会中辉格党人的反对,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实行妥协,发动“1688年政变”,即所谓“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迎立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为英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合****的君主立宪政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从此,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4.针锋相对的托利党和辉格党

托利党是英国大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的政党,保守党的前身。1762年,查理二世为了履行《多维尔密约》,宣布国王有权停止关于惩罚非国教及天主教徒刑事法的效力。这是国王恢复天主教的第一步,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安。

1673年,在表决《容忍宣言》时,国会议员第一次分裂为两个派别:反对《容忍宣言》的议员称为“地方党”,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成为国会中的反对派;拥护国王的王党分子称“宫廷党”,是旧贵族的代表。1679年,在国会表决《排斥法案》时,上述两党分别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称:拥护《排斥法案》的国会反对派称“辉格党”,反对《排斥法案》的“宫廷党”称“托利党”。“托利”一词是“Tory”的译音,原指1640~1650年与英国军队顽强作战的爱尔兰天主教游击队。托利党人因支持越来越倾向于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朝,而被辉格党人蔑称为爱尔兰歹徒,因而得到此浑号。托利党人主要代表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的利益,拥护君主制度,坚持维护英国国家制度中的保守和腐败体制,是反动的内外政策的支持者,反对国内民主改革。到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托利党的基础上成立了保守党。

辉格党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党,自由党的前身,形成于1679~1682年问。“辉格”是英语Whig的音译。第一次内战期间,曾经与英国国会缔结《庄严盟约》、共同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苏格兰长老会派称“辉格摩尔”,“辉格”是“辉格摩尔”的音转,意思是苏格兰强盗。托利党常常蔑称国会反对派为“辉格”,故该党获得“辉格党”的浑号。该党标榜实行“自由的、开明的原则”,反对君主制,拥护议会制度,实际上与封建贵族、金融巨头勾结在一起,垄断了英国政治。辉格党人在宗教观点上多属各种教派的新教徒。17世纪中叶,辉格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改称自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