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平均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
一般而言,超过标准体重的10%,称为过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则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可始于任何年龄,但以40~50岁女性多见。目前医学界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病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体内脂肪代谢障碍,脂肪积而不“化”;另一类是生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饮食失控,营养摄入失衡,致使体内脂肪过量堆积。
由于患者肥胖程度不同,表现亦各异。轻度肥胖者一般无任何症状,中度和重度肥胖者有行为缓慢、易感疲劳、气促、负重关节酸痛或易出现退行性病变。男性可有阳痿,妇女可有月经量减少、闭经、不孕,常有腰酸、关节疼痛等症状。并易伴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动脉硬化、糖尿病、胆石症等。
头部按摩疗法有较好的减肥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脂肪代谢;对于因摄食过多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减少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脂肪的堆积。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头维、百劳、泽田等(图4-122)。
头穴:运用区、运动区、胃区、生殖区等(图4-122)。
面穴:肾穴、胃穴、肝穴(图4-122)。
耳穴:口、食道、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饥点、渴点、****(卵巢)等(图4-122)。
【按摩手法】
(1)按揉百劳、泽田、头维、肾穴、肝穴、胃穴各100~200次。
(2)叩击胃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拿捏风池20~30次,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4)直推运动区、生殖区、运用区各300次。
(5)棒点耳部口、食道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8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6)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或掐揉耳部的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等穴各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节,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节制饮食,控制过多热量摄入,特别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食品。晚上尽量少进食。
(3)进食时速度要慢。按摩时手法以强刺激为主。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因与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容易激动、怕热、多汗、手抖、眼球突出等。
中医学认为本症一因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遭受精神刺激,致使肝气郁结,气滞,不能运行津液,津液凝聚成痰,痰气交阻颈前,为气滞痰凝;二因肝气久郁化火,致肝火亢盛;三因火盛伤阴,肝阴不足,久必及心,致心肝阴虚,或素体阴虚,兼有气郁化火,肝火旺盛,又易伤阴。
按摩相关穴位能理气化痰,软坚消肿。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睛明、攒竹、神庭、丝竹空、率谷、瞳子髎、翳风、风池、太阳、印堂、桥弓、安眠、百劳、四神聪(图4-123)。
头穴:足运感区、视区、感觉区、晕听区、强壮区、安宁区(图4-123)。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图4-123)。
耳穴:甲状腺、神门、脑点、内分泌、肾上腺、颈椎、交感(图4-123)。
【按摩手法】
(1)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30~50次,力度适中。
(3)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攒竹、睛明、丝竹空、神庭、瞳子髎、翳风、印堂、四神聪、百劳、安眠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足运感区、视区、感觉区、晕听区、强壮区、安宁区等各200~300次。
(5)按揉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各200~300次。
(6)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30~50次。
(7)以率谷为重点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50次。
(8)拿捏风池10~20次,以局部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9)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10)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穴位。
(11)指点耳中交感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2)棒推耳部神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3)棒揉耳部肾上腺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4)棒推耳部颈椎、甲状腺1、甲状腺2、脑点、甲状腺 3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手法轻重兼施,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绪激动和工作过于劳累。
(2)忌食肥甘、酒、辛辣刺激性食品和海鲜之类食物。
神经衰弱
【病因与症状】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多数患者体质羸弱、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倦怠无力、头昏脑涨、记忆减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等。男性患者有遗精、阳痿及早泄,女性患者有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有关资料表明,与本症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包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忙乱,休息和睡眠长期无规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伴随这些因素的思想负担和不愉快情绪。躯体有消耗性疾患时也有加重神经衰弱发生的倾向。因此,个性有缺陷,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衰弱。
头部按摩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睛明、神庭、率谷、头维、风池、天柱、太阳、印堂、四神聪、安眠、鱼腰(图4-124)。
头穴:晕听区、视区、胸腔区、安神区、头三角、安宁区、胃区、生殖区(图4-124)。
面穴:首面穴、心穴、肾穴、肝穴(图4-124)。
耳穴:神门、心、内分泌(图4-124)。
【按摩手法】
(1)用双手大拇指指端按揉两侧太阳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头维、睛明、安眠、四神聪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各30~50次,力度适中。
(4)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5)分推攒竹,经鱼腰至两侧太阳各30~50次,力度轻缓柔和。
(6)用拇指桡侧缘向上推按安神区、胸腔区、视区、晕听区、安宁区各50~100次,直推头三角,来回30~50次,力度适中。
(7)拿捏风池、天柱各10次,力度轻柔。
(8)棒推耳部的神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轻缓柔和。
(9)指揉耳部心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0)棒揉耳郭内分泌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11)揉捏对耳屏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
【生活注意】
(1)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工作、生活要有规律,适当减少脑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叉神经痛
【病因与症状】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疾患所致。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鼻及口腔前部(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与中医学的头痛、偏头痛、面痛等颇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突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时间短暂)、恐惧、焦虑不安为主症。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成。由于受寒冷刺激,或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以及三叉神经受损等,均会引起三叉神经痛。若三叉神经的任何一条神经出现异常,就会累及另外两条神经,出现阵发性的面部疼痛,其性质有针刺样、刀割样或触电样,患者深受其苦,以按摩点穴效果较好。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攒竹、人中、承浆、风池、下关、颊车、神庭、阳白、地仓、四白、颧髎、百会、大迎、太阳、翳风、印堂、桥弓、安眠等(图4-125)。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感觉区、胃区等(图4-125)。
面穴: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图4-125)。
耳穴:上颌、面颊、神门、下颌、枕小神经、枕、外耳等(图4-125)。
【按摩手法】
(1)按揉阳白、颧髎、四白、地仓、大迎、下关、百会、夹承浆、颊车、翳风、安眠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3)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30次。
(4)直推胃区、通顶区、通顶旁区、感觉区、强壮区各300次。
(5)掐揉人中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酸痛感为宜。
(6)按揉风池10~2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痛感为宜。
(7)按揉太阳30次,以局部产生温热感为佳。
(8)按揉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各300次。
(9)用中指指腹叩击感觉区、胃区、强壮区各50~100次。
(10)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20次。
(11)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用力,捏揉或掐揉耳部中面颊、上颌、下颌、枕等穴各2分钟,力度适中。
(12)棒推神门、外耳、枕小神经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明原因再进行治疗。
(2)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3)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等发物,忌烟酒。
面瘫
【病因与症状】
面瘫又称口眼斜、面神经麻痹。大多因为睡卧受风或汗后面部感受风寒所致,另一种则属于中风后遗症。在现代医学里,前者叫周围性面瘫。后者叫中枢性面瘫。本篇着重讨论的是周围性面瘫,其特点为:发病突然,初起时有耳后疼痛,继而出现患侧前额抬头纹消失,眼睑闭合迟钝,鼻唇沟变平坦,嘴角歪向健侧,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进食时食物常嵌在齿颊间等。
头部按摩治疗面瘫效果很好,治疗越早,疗程越短。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颧髎、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大迎、百会、翳风、风池、桥弓、牵正、安眠、夹承浆(图4-126)。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运动区、强壮区(图4-126)。
面穴: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图4-126)。
耳穴:眼、面颊、口(图4-126)。
【按摩手法】
(1)点揉颊车、地仓、人中各50~100次,力度偏重,以产生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2)点揉或拿捏翳风、风池各10~2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宜。
(3)按揉颧髎、四白、大迎、下关、百会、夹承浆、牵正、安眠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按揉首面穴、肝穴、胃穴、脾穴各2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5)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各200次,力度适中。
(6)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7)从印堂开始,以拇、食指相对提捏,自内向外,自下而上,反复数遍。
(8)提捏眼周组织,主要是患侧眼周、沿眼睑上下提捏,反复数遍。
(9)棒揉耳部眼、面颊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缓和。
(10)棒推耳部口、额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11)三指拿捏耳垂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2)双手搓热后搓擦面部2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坚持穴位按摩对周围性的面神经麻痹疗效很好。病情在3个月以内可获痊愈;超过3个月者,坚持按摩也能收效。
(2)如果右眼不能闭合,口向左侧歪,则右侧脸部为患侧,对患侧即右侧面部手法应较重,而对左面部手法宜轻。此可作判断病变部位和施术的参考。
(3)注意休息和面部保暖,忌酒,禁食辛辣、寒凉的食品。
癫痫
【病因与症状】
癫痫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疾病,是反复发作的神经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发作性脑功能失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4类。其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发作性肢体抽搐,持续短暂和反复发作。
头部按摩对治疗本病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人中、哑门、承浆、素髎、风池、安眠、印堂等(图4-127)。
头穴:运动区、运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癫痫区、安神区等(图4-127)。
面穴:心穴、肾穴、肝穴等(图4-127)。
耳穴:心、枕、神门(图4-127)。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印堂、承浆、安眠、哑门各50~100次,力度适中。
(2)按揉心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3)掐按人中、素髎各10~20次。
(4)拿捏风池20~30次。
(5)依次推按舞蹈震颤控制区、癫痫区、安神区各100~200次。
(6)直推运动区、运用区、平衡区各50~100次。
(7)指振心穴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