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思想史上,杨朱要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奇特的人物。首先是杨朱其人的时代问题,杨朱与老子的关系问题,杨朱是否即阳子居抑或即庄周的问题,杨朱的学派归宿问题;其次是《列子·杨朱篇》是否反映杨朱思想的问题;再次是杨朱为我哲学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杨学的历史地位及其绝灭的原因问题,凡此诸多问题,历来争议良多,莫衷一是。
按照传统的看法,杨朱属于道家人物。因此,我们要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和研究道家的哲学智慧,就有必要依据有限的资料,就杨朱其人及其思想的有关问题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一、杨朱其人及其学派
杨朱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本是没有疑义的。唯现代学人蔡元培先生谓杨朱即庄周,方使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蔡氏的说法表面上肯定了杨朱其人的存在,然实际上它却是否定杨朱独立于庄周而存在,即否定杨朱白杨朱,庄周自庄周。事实上,战国诸子及秦汉学人从没有对杨朱其人的存在发生疑问的,庄子或将“杨、墨”并举,或将“儒、墨、杨、秉”并举,或谓之“陽子”和“阳子居”;孟子则或径称之为“杨朱”,或称之为“杨子”和“杨氏”;荀子和韩非皆以“杨朱”称之,韩非有时也以“杨子”称之;《吕氏春秋·不二》谓之“陽生”;《淮南子》则或以“墨、杨、申、商”并称,或谓之“杨子”;扬雄《羽猎赋》则谓之“陽朱”。他们均没有混杨朱与庄周为一人,所以,我们不能不同意郭沫若先生的意见,“杨朱的存在,我们也是不好抹杀的”,杨朱“这样一位学派代表的存在,就象墨翟我们不能抹杀一样,杨朱我们也断然不能抹杀的。”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上述,杨朱又称陽子、陽生、杨氏、杨子、陽朱、陽子居。这许多不同称谓,均是指杨朱一人。大抵古人姓名用字,不象现代严格讲究,虽一点一划亦不能随意增损,就杨朱一人而有陽、杨异文之别,即其证也。不过,陽、杨混用不分,这在古书人名用字上尚不算生硬过分,因为陽、杨同从易得声,系同声通用字,故实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陽、杨可通而为一,当不成问题。然朱是否即即子居?或者说,杨朱是否即陽子居?却不无讨论辨析之必要。在这一问题上,历来存在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陽子居即杨朱,唐代陆德明即持此说,他在释《庄子·寓言》篇“陽子居”时说:“姓杨,名朱,字子居。”第二种看法认为,陽子居非杨朱,《庄子·应帝王》“陽子居”释文引李颐云:“居,名也;子,男子通称。”第三种看法取怀疑的立场,晋张湛注《列子·黄帝篇》云:“子居或即杨朱之字”。又注《杨朱篇》云:“或日字子居。”
现代学人在杨朱是否即陽子居问题上亦多有争论。其中,持否定性意见的门启明先生曾提出如下四点理由:“第一:古人多是一字命名,以切音命字的极少。第二:先秦各书都称杨朱杨子或陽生,‘杨’‘陽’
两字,在古是有通用的例子的。(如高诱注《吕氏春秋》作‘陽’,注《淮南子》作‘杨’。)且庄子亦尝被称做‘庄生’;但未见有称杨朱作陽子居的。第三:谓杨朱字子居,晋人尚不能肯定其说(张湛,晋人),唐人何由加以判定(陆德明,唐人)?第四:杨老年代不相及。
且陽子居所问‘明王之治’与‘为我’的主张亦不相合。”我们认为,门先生的理由似无充分的说服力。首先,从他的第一条理由来看,他自己尚不能十分肯定地说,古人“全是”一字命名,以切音命字的“绝对没有”,他似乎也知道,倘若下此断语,恐非合乎实际。其次,从他的第二条理由来看,它的前半部分谓杨、陽古可通用,并依庄子亦称庄生,而谓杨子亦可称陽生,当无问题,惟“未见有称杨朱作陽子居的”之判语,我们尚不能苟同。“陽子居”之名见于《庄子·应帝王》和《寓言》篇,庄子虽未明确称陽子居即杨朱,然通过考释说明,我们仍可断定陽子居就是杨朱。再次,从他的第三条理由来看,他从晋人张湛未肯定地说杨朱字子居,而谓唐人陆德明不当加以判定。照此逻辑,我们要问门启明先生:作为离唐一千余年的今人又何由断定杨朱其字必非子居哉?又次,从他的第四条理由来看,他先认杨老年代不相及。杨老年代是否相及固然还可以讨论,但相及与否并不足以说明陽子居必非杨朱。在我们看来,杨朱和老子的关系属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这一点稍后再作诠解。同时,门启明先生又谓“陽子居所问‘明王之治’与‘为我’的主张不合。”陽子居所问“明王之治”见于《庄子·应帝王》篇:“陽子居见老聃,日:‘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日:‘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釐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蹙然日:‘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日:‘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侧而游于无有者也。”’从这一段话,我们看不出陽子居之问与杨朱的“为我”主张有什么特别的不合之处,而且,对于杨朱的“为我”主张,我们认为也不宜从绝对的个人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详后)。
笔者同意陽子居即杨朱的说法,理由有如下数端:其一,如前所述陽、杨古可通用,这是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其二,古人虽多以一字命名,然例外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如孔子的一个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杨朱字子居正与闵损字子骞相类。而且,子居可切成朱音,杨朱名朱字子居与庄周字子休其意正同。其三,根据高亨先生的考证,杨朱名朱字子居,其义相因。《说文》:“朱,赤心木。”居,叚作琚。《大戴礼‘保傅》篇云:“上有葱衡,下有双璜,衙牙珠以纳其问,琚瑀以杂之。”
庐辨注:“总日珠,赤者日琚,白者日瑀。”可见,琚亦有赤义。又,朱可读为袜,居可读为裾。《苟子·富国》:“天子袜褚,衣冕。”杨惊注:“袜,古朱字。”《汉书·赵禹传》:“禹为人廉裾。”颜注:“裾,读与倨同。”《郅都传》:“丞相條侯至贵居也。”颜注:“居,读与倨同。”此朱袜、居裾通用之证。高亨进而指出:“朱居既有相因之义,则杨朱字子居,似合事实矣。”其四,杨朱和陽子居均具有深察雄辩的辩者特质,《庄子·骈拇》云:“骈于辩者,累互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杨墨是已。”庄子视杨墨为辩者、名家并不准确,但杨墨皆具名家气质恐是事实。《韩非子·八说》亦谓“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而陽子居则曾因主“物彻疏明”(见《庄子。应帝王》),即洞察秋毫、明辨事理而受到老聃的训斥和批评。可见,陽子居和杨朱旨趣一而不二。依据以上数端,我们认为陽子居即杨朱大致不会错。
在弄清了陽子居即杨朱之后,尚有必要对杨朱是否即庄周作出辨析。认杨朱即庄周的,在日本有久保天随先生;在中国有蔡元培先生。
蔡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伦理学史》中指出:“孟子之所谓杨朱,实即庄周。古音庄与杨,周与朱,俱相近。如荀卿之作孙卿也。”以下他还有许多话,论说杨朱“为我”说与庄子思想相合。蔡先生乃“五四”时代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然他的这一论断却实在有欠公允和客观。首先,根据唐钺先生的考释,古音“庄”与“杨”韵虽同而声纽则异,“朱”与“周”声纽虽同(古音同属端母)而韵则异。并且以声近(不同)证二名之属一人是极危险的事。其次,汉人称荀卿为孙卿,乃系避汉宣帝讳“询”起见,蔡氏谓称杨朱为庄周与此同类,无疑是牵强附会。再次,如前所述,不仅秦汉诸典籍《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对庄、杨二人名字有极严格的区分,如《法言》云:“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更主要的是,战国诸子庄、孟、荀、韩等,未见有混庄、杨为一人的。又次,庄子自己对杨朱常取非驳排斥的立场,他批评杨朱“累瓦结绳,窜句游心,”系“无用之言”,“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主张“钳杨墨之口。”如庄子果就是杨朱,岂致如此这般作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从思想上看,杨的思想固然有与庄子相合之处,如二人均主“全性葆真”,但我们万不能因此断定杨朱就是庄周。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存在观念上的相通性、一致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老、庄的思想在基本观念上就是相通的、一致的,难道我们可以因此而认老即庄、庄即老吗?蔡先生的推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庄的思想是多方面的,杨的为我说与庄的齐物我的主张颇不相吻合。由上五条理由,我们可以认定,杨朱绝非就是庄周,杨和庄明明白白地是两个人。
关于杨朱与老子的关系,也是我们在考察杨朱其人时必须作出说明和回答的。在这一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杨朱确是老子的弟子、学生,这种观点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另一种看法认为,杨朱非但不是老子之弟子,而且他在老子之先,开道家思想之先河,“杨朱之后,老庄之徒兴。老庄皆继杨朱之绪。”这种观点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
上述两种看法中,后一种看法即冯先生的看法与历史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我们不取之;前一种看法即郭先生的看法相对接近历史的真实,我们取认同的立场。我们的理由除了前面讨论陽子居是否即杨朱时所引《庄子·应帝王》篇所记“陽子居见老聃”一段文字外,还根据《庄子·寓言》篇的以下一段记述: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日:‘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日:‘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
老子日:‘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变容日:‘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在还没有更充分的史料说明老、杨之关系的情况下,《庄子》中的这两段文字可谓弥足珍贵,虽然《庄子》不能作信史看,但其所载亦非全无根据。郭沫若先生指出:“杨子是老聃的弟子,《庄子》里面屡次提到,我们不能认为通是‘寓言’。老聃与杨朱的存在如被抹杀,则彭蒙之师、彭蒙、宋钘、环渊、庄周等派别不同的道家便全无归属。”我们权且同意郭老的话,因为“老子先孔子而生,后孔子而卒。其卒年盖在战国前期,周显王初载,故得与杨朱年事相接,而发生师弟之关系也。”杨朱的生卒年代颇难详考,不过我们要对杨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就不能不对其年代作出大致的交代。关于杨朱的年代,学术界的意见也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杨朱“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冗前约479~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前约371~前约289年)之问。
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这是冯友兰先生的看法。门启明先生亦持此说,他指出:“杨子之在孟之前,墨之后,是定然无疑”,“大概他生卒年代上的约数,当是在西纪元前450至370年之问。”胡适的看法与此接近,他认为“杨朱的年代当在西历纪元前440年与360年之间。”第二种意见认为,杨朱的年代是在墨子以后,与陈骈、孙膑、孟轲同时,“孟轲的年代,据前人考定,当西纪前372年至289年,这大致不错。这样,杨朱约莫生于西纪前370至360年问,死于300至290年间之说就有差误,也必定很小。”第三种意见认为,《庄子》、《说苑》所载杨朱见老聃事及尝与禽滑釐论,其说似不虚妄。用此推之,则杨朱之生卒,当必上可以见老聃,而下可以及见禽滑釐无疑也。这是郑宾子先生的看法。郑考老子生当在西历纪元前570年左右,假定他至多活120岁,则其死时大约在西历纪元前450年左右。又依禽滑釐为墨子弟子之故,且据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墨子生当西历纪元前500年至490年之间,其死时当在西历纪元前420—426年之间,而谓禽滑釐生当前460年左右,死于380年左右。郑进而假定杨朱上可以见老聃之时,在老聃未死之前20年左右,而下可以与禽滑釐辩论之时,在禽滑釐既生之后30年左右。
又假定杨朱20岁而见老聃,80岁而寿终正寝,则其生卒年代当在西历纪元前490年左右~前410年左右,而与禽滑釐辩论之时则须当西历纪元前430年左右,其时杨朱约60岁矣。郑强调不得以杨朱曾与禽滑釐辩论之故,遂说他的年代在墨子之后。
我们认为,如果说老子确系生当春秋末年,且得以长寿而终的话,如果说杨朱见老子可信的话,那么,上面第三种意见关于杨朱生卒年代的推定无疑是较近情理的,我们对此取认同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