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产生和捕获灵感的必备条件与基本过程是:存在一个待解的难题;研究者具备了解决该难题的专业知识与有关学科的间接性知识;经一段时间的紧张沉思与研究;当暂时放下研究的问题,处于松懈之际;经过下意识思考;或在偶然事物诱导下头脑中的信息在瞬间得到沟通,并由下意识向显意识转化,从而打开一条新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崭新设想;并将这种设想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分析与查考。
值得指出的是,捕获的灵感往往只是一些模糊的设想,一般具有不完备和不精确的特点,而且极大多数可能是十分荒谬的,它们常常会把我们引向错误和歧途。因为它们毕竟是某种非理性、非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必须对这类设想进行逻辑加工,并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形成明确的命题和假定。可见,从捕获灵感到提出完整形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做大量工作。
三、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思维与语言各自独立,二者无内在联系;有人主张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也有人主张语言与思维是同步发生的,否认二者有任何区别。诸如此类的不同主张实质上可以归纳为有明显分歧的两种观点:
1.“彼此独立论”
赞成思维与语言彼此独立的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种种理由:①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与他人交流认识活动的成果,而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以及产生思想或意见,解决实际问题;②语言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它同客体之间是标志和被标志关系,而思维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同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③语言直接凭借的是人体的发音系统、肢体等感觉器官,思维活动的载体则是大脑;④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词,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尽管概念用词来表达,但词与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此外,词分实词与虚词,其中实词能表示概念,而虚词则不能表达概念;⑤语言的语法规则往往因民族而异,但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则大致相同,都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基本过程都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坚持“彼此独立论”的学者还例举了许多现象来证明语言与思维的可分性。他们认为,从猿到人要经历漫长的量变过程,人的各种特征是逐渐获得的。它们先是直立行走,尔后学会制造工具。随着石块被自觉地加工成第一把石刀,人类诞生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原始人类并没有有声语言与文字,但他们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显然已具有思维特征。同样,现代人在个体发展中,幼儿在没有完全学会语言之前,已有了初级思维活动,他们往往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尤其是语言器官受损或先天发育不良者会丧失语言,但他们不一定会丧失思维能力,他们能利用表象等进行非语言思维,并用特殊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有人甚至认为,某些高等动物(如猿)尽管没有语言,但却有相当程度的思维能力。
据此,者认为,相互不发生影“彼此独立论”语言与思维是可分的,响,语言并不是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
2.“相互作用说”
赞成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五点理由:
第一,从人类种系发展来看,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生的。人类的祖先由于劳动的需要,“彼此间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它们是两个最主要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具有了进行思维活动的机能。所以,马克思说:“语言和意识同古”。
第二,从个体发育来看,思维能力的增强与语言内容的丰富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个尚未获得语言年仅五个月的儿童,尽管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分物体,并对某些事物进行低水平的概括,但他们所具有的充其量仅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只有到了2岁左右,儿童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词,与成人能进行语言交流后,其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为此,“相互作用说”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依赖于言词的刺激作用,也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思维,但高级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则必须以别人或自我的言词作为主要条件刺激物才能进行,所以正常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掌握、在语言活动中逐渐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得以实现的。此外,思维与语言的相关性更能从狼孩身上得到证实。1920年,印度发现的名叫卡玛拉的狼孩回到人间时已8岁,她不会言语只会嚎叫,智力低下。长到17岁,也无法学会人类语言,与此状态相应,她的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的儿童。
第三,从机能上看,思维也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思维由刺激物所引发,以反射形式而生成。由于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特征,引起思维的刺激物不是具体事物而是语词。在语词的刺激作用下,人脑才能进行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一般性质特性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或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与解决问题。语词之所以能促发思维活动,就在于语词有信号作用。当我们说出或听到语词时,大脑皮层内产生的兴奋会按照建立暂时联系的原则,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由被语词所表明的对象)相结合,这样语词便成为它们所表明的物体(或动作)的信号,促发相应的思维活动。平时称“谈虎色变”,就是对语词信号的条件反射,即在谈论与思维中引起恐惧心理而面色更变。人不但可在别人语词的刺激下进行思维,而且可在自我呈现的语词刺激下进行思维。一个人独自沉思所进行的思维即以他自身的内部语言为主要条件刺激物。因此,我们常能发现一个人在独自沉思时会自言自语。诚然,信号作用可分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语词的声和形属物质的东西,它们能被人直接感知。而语词固有的意义则属非物质的,它们只有凭借语词的声或形的物质的刺激作用,并经大脑的分析、理解,才能被揭露出来。平时,一个不懂英语的人,只能感知英语的声和形,而无法理解意义,其内在机理即是如此。除思维的发生之外,思维的发展也须借助于语言。语言的组成单位———语词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是语词更新的内在动力,随着语词的更新与充实,人的思维活动及其内容必然相应地复杂化、精确化。
第四,思维不仅需要凭借语词才能发生与进行,而且思维活动的结果(即认识活动的产物)也必须凭借语词的作用才能被传播、保存和积累。思维是产生思想的过程,从机制上讲,思维之所以能产生思想,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凭借语词的信号作用,与现实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而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斯大林也指出:“无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思想的实在性就表现在语言之中。”即使是自言自语,也是一种自我表述已有的思维成果的形式,一个人在这种语言中所表述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既可能是已掌握的有关的知识经验,也可能是经思维已发现的某种疑难或线索。当然,人凭借语词不但可以把思维活动的成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保存于人脑中,而且可以把它们记载于人脑之外。书刊以及电子读物等便是利用物质的语言的外衣来记载思维活动成果的有效形式。同样,一个人也必须经过由语词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思维活动,才可能揭露和吸取物质的语词所记载的他人思维活动的成果。当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的作用。要理解对方语言,必须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一个人要想全面、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也必须对自己语言加以严密组织,这种组织工作显然离不开思维作用。
第五,语言对思维方式有影响。据美国语言学家汪尔夫研究,由于语言不同,人们辨别事物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爱斯基摩人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他们能用三个不同的单词来指称“雪”,以描述与辨别雪的不同的变化状况。而美国人尽管也观察到爱斯基摩人所指出的雪的变化状况,但由于美国人使用的英语中没有描绘雪的差别的单词,致使美国人在感知中不太关注雪的变化,思维中也不太考虑雪的差别。所以,汪尔夫说:“…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庞大类型系统,这种系统的形式和范畴都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不但依据这些形式和范畴来进行交流,而且还依据它们来分析自然,留意或者忽视某些类型的关系和现象,引导他们推理,以及建造他的意识的大厦。”
就目前看来,赞同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学者正渐趋增多。事实表明,语言与思维虽有区别,但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思维的发生、发展,还是思维成果的巩固、记载与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反之,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表达同样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因此,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只有看到语言与思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达到对两者关系的辩证理解。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又称智慧品质,不同的人的思维品质有很大差异,但它却是思维能力的主要反映形式。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是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品质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泛。具有思维广阔性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善于全面考虑问题,不仅能把握问题涉及的范围,还能注重问题的重要细节。既考虑到整体又想到问题的主要部分,既注意问题本身,又不忽视与此问题有关的一切因素。
一个人的思维广阔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以概念形式存储于大脑中,概念是思维的工具,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在思维时借助于丰富的概念进行广泛的联想,体现出思路宽广的特征。并利用类比、比较、移植等多种方法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问题才能作出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考问题时,能否做到全面、周到,与他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习惯于周密、精细思考的人对问题的分析较为全面、深刻,便能体现出思路广阔的特征。反之,一个粗枝大叶、舍本逐末的人则不可能具有广阔的思维特征;第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生理机制而言,思维的广阔与否也与一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神经过程属于活泼型的人,思维时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优势兴奋中心的区域大且经常转移、变化,新的条件反射容易形成,神经通路顺畅,体现出思路广阔的特征。相反,神经过程属安静型的人,思维时大脑皮层形成的优势兴奋中心的区域过于狭隘,不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神经通道不够畅通,显然无法体现思路广阔的特征。因此,在自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培养精细、周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广阔性。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刻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具有思维深刻性的人不会满足于对问题的表面认识,而善于分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基本与枝节。善于从多方面和多种联系、关系中去理解事物。因而能正确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状态。
为具有思维的深刻性,除注重自己的知识因素与实践因素外,还必须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能使我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长远地而不是短暂地思考问题。
三、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能独立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
要使自己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与问题是联系着的。思维的独立性只能在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才能逐步加强与发展。一个经常躲避问题或缺乏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人,是不可能使自己的思维凭空得到发展的。因此,平时要经常主动地处理问题,不依赖、不盲从。并且,积极争取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这种锻炼有利于促进独立思考。
四、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能从实际出发,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轻视、不迷信、不易被强烈暗示所动摇。同时,又善于虚心地检验自己的意见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假设及其与此相关的行为,坚持客观性原则。所以,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相联系的。一个人具有了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才会冷静地考虑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能对正确与错误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现实中,凡事人云亦云,左顾右盼,顾虑重重的人,其思维是不可能具有批判性的。
五、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