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38245900000030

第30章 易经与人生品质(2)

刘备开国称帝,因为会用人。刘备不是英雄,但是他却驾驭五虎上将。刘备的条件也不具备一个能看透天下时机的会经营个人地盘的智者的条件,但是他能请动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从这点讲,刘备要高于五虎上将与诸葛亮。这正像《水浒传》中宋江能为群雄之首、《西游记》中唐僧能当孙、猪、沙的师父一样。

师卦“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告诉我们:一是不与小人交心,二是自己不做小人。

不是天才而驾驭天才,不是英雄而驾驭英雄,不是智者而让智者为我服务,这是领导管理者的品质。

生活中我们只要不与小人交心,那么再多交往也无妨。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小人,并且一交就交心。

一般情况下,我们独善其身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想去改变小人,小人是很难改变的。记住:君子的责任不是改变小人,而是把自己做好。

交人交心.不交心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交往。与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打交道,应该交心,这样就会走在一起。

与小人打交道,不应该交心,这样就不会被他同化。在现实生活中,在各样事情、各种场合中,碰见小人,甚至与小人一起共事都是难免的,这很正常,只要与人小保持距离,便无大害。

人要谨防自己成为小人,不与小人打交道也有会成为小人的时候,因为他本来就没有长远的志向。人本来是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自己不慎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某一天发生受到小人伤害的事件,也会使得他走下坡路,最终成为小人的。

4.在变化中历练变术

一叶落知天下秋,履霜而知坚冰至。

易经智慧告诉我们:一个智者,一个具备大君品质的人,要在事物和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形成自己的变术与修养。

诸葛亮的父亲死后,他曾在荆州为小官吏。后来隐居荆州笼罩之下的隆中,诸葛亮在隐居时获得的信息与思考要大于一般的谋士将领,他对魏、蜀、吴三国的交叉、中心地带看透了刘、曹、孙的政治意图,并从中寻求天下变术规律,从这点上来说无疑是占了地利之机。

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表面上是某棵树的个别现象,但究其本质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天下人皆知汉王朝大势已去,但只有诸葛亮一人看出汉王朝瓦解后天下将鼎足三分。

只有每天都看天的人才知道,其实每天天都在变。

大地一夜铺满白白的霜花,这表面上是天气骤变,实际上只是天气骤变的开始环节或中间环节。

诸葛亮对霜降后的事心里是踏实的。他想:汉必亡,天下必三分,我必辅佐其中一方。听说刘皇叔仁义之名传遍天下,此人当是明主,我当与此人共踏坚冰斗严霜。

由叶而知秋,这就是一般人与非常人的区别。

《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旨在培养我们的洞察分析能力与顺应天时的应变能力。无疑这是我们行动与成功的基础。

赵国良将李牧,奉命在北方防备匈奴。李牧位高权重,但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他认真训练士卒箭骑射技术,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察动静。同时他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

不过李牧却严格命令属下:“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武器,回城防守,有哪个人敢出去攻击擒掳,定斩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久而久之,匈奴觉得李牧怯懦,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

赵王听说了,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赵王便召回李牧,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过了一年多,匈奴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

赵王见边事不利,想请李牧重新回来统御北方。无奈于赵王强请硬求,李牧赴命前提出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赵王答应了他。

赴命边地的李牧令将士们遵循故约,使得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而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期待能和匈奴决一死战,以作回报。李牧知道军心可用了,便挑选十多万精兵,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并把百姓牲畜都迁到了城外。

终于等到一少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兵马,令其元气大伤。从此,匈奴人听到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

李牧在破敌之前,早已经正确估计出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所以不轻易开启战端,而是养精蓄锐,以待时变;与敌军对峙时,如履薄冰,如临险境,从而遭到部下、同僚乃至上级的误解与埋怨,但是他敢于坚守自己制定的正确策略而不变,苦苦等待,等匈奴中计再尽全力一击.大败强敌。李牧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变术智慧。

5.果决、审慎、适变

果决与审慎是不能分开的,离开审慎的果决是鲁莽,而没有果决的审慎是无能。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的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

在《易经》智慧中,人基本的处事态度就是果决、审慎、适变。

“潜龙勿用”。为何勿用?因为力量不够强大,又时机未到,此时的任务是积蓄力量,是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

到九二爻,形势不同了,时机到了,也有一定的力量了,此时就要果决地跃出水面,到广阔的田野去寻找可能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人”。这时的过分小心、犹豫只会坐失良机,到九三爻,“龙”(比喻“君子”)已经面世,并且得到了“大人”的赏识、重用,此时应该集中全力,殚精竭虑,以办好上司交给的每一件大事。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经爻辞讲得很清楚:既要果决,又要审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又要警惕了,即使是飞黄腾达至极,也要防物极必反。果然,到第六爻位,因为飞得太高了,无处再可发展,因而后悔了。

《周易》中有个履卦,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也只是一般而言),但也必然是平庸、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相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阴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日:“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日:“履虎尾,不嘎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取得九四的庇护。

“履”通“礼”。“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序卦传》)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礼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

“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决,但不违礼,需要审慎,需要智谋。

《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易经》最后一卦“未济”卦格外值得我们重视。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味着事情没有办成功。事情既然还没有办成功,当然还要努力。

未济卦辞日:“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济”,几乎要渡过去了。从未济卦象来看是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是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审慎。

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尾巴****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河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也谈警惧、审慎。

《周易·系辞下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餍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话的意思是:《易经》作为一种筮书是不可以离开的。它讲的道屡屡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道的变化就普遍流转在六爻的位子上,上下位子的变化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刚柔相互转换,或刚变为柔,或柔变为刚,故此,不可将之作为定规。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变作为自己行事的法则。

《易经》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适变”是《易经》最为重要的法则。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的原因、规律。《易经》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变动不居,乃是因为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因素或者说两种力:阴与阳(亦即柔与刚)在不断地发生冲突。“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的积极成果则是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

根据这种变化的理论,所谓吉凶祸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命运也不是不变的。人的富贵穷通也是可以变的,这就否定了一成不变的宿命论。泰可以变成否,否也可以变成泰。因此,你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的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了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可能“泣血涟如”,后悔莫及。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易经》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