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38254200000128

第128章 益寿经验秘谈(21)

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摔在地上。拖了40天,瘦成皮包骨头,下不了床。工会主席赶紧提了水果去看他,问他有何要求,他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去不了,我起不来了。”不要紧,破例。四个小伙子用担架抬他上了火车,看完北京天安门,该回去了,有人说既然到北京了,看看有什么好医生,有没有好办法。结果到一家医院,一个老教授给他做B超,仔细做完了,说:“你没病。”“我怎么没有病,我肝疼啊,都快死了。”“你是被误诊为肝癌吓出来的。很多人都像你一样,肝囊肿,被诊断为癌症,结果精神崩溃一病不起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他相信了,回到东北又能吃喝,又能上班了。

医学上,暗示和自我暗示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地、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比如让某人手拿一支铅笔,在暗示环境中告诉他,你手中拿的是一支烧红的铁棒,他的手指皮肤就会充血、发红,直到起水泡。手术后的创口剧痛,打上生理盐水,40%的人可以止疼;就是真的打吗啡,也只有95%的人不疼,还有5%的人不管用。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心理的力量非常强大,有时强大得你不可想象。有个大面积心肌梗死病人,原是银行行长。同位素显示没有存活的心肌,搭桥手术都不能做。刚巧那天有堂健康教育课,请他去听。听了这堂教育课,他回去写了几句话:第一句,忘掉过去。因为行长过去是高朋满座,车水马龙,前呼后拥,现在不做行长了,如果经常想到过去,心里就难受。第二句,不看现在。新行长比他当行长时还威风,再与新行长比更生气,所以不看现在。第三句,享受今天。每天养花养鱼,听广播,散散步。第四句,展望明天。行长听了健康教育课,知道冠心病人若好好保养,能活九十多岁,很高兴。结果将近两年,回来复查,一照片子,心脏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栓消失。他现在天天爬山,活得很愉快。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不因财富地位而有所变化。有一位大款病人,亿万富翁,是一个公司董事长,38岁,广泛心肌梗死,救活了;但有室壁瘤,心脏很薄,不能使劲。正常心室壁厚10毫米,他的才两个多毫米,跟牛皮纸一样,一咳嗽一使劲心脏就破。他说:“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人家80岁都没得病,怎么我38岁轮到这么要命的病?”我说:“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违背了这些规律。你天天大吃大喝,膳食不合理,出门就坐小车,上二层楼都得坐电梯,不运动,烟酒无度,挣了钱你就激动,赔了钱你就着急,你天天没有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得心肌梗死,谁得心肌梗死?”

3.“养心八珍汤”

想健康最好服用“养心八珍汤”。“养心八珍汤”是真正健康心灵的八珍汤、八味药。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第二味药:好心肠二寸。一个人既要对世界充满爱心又善良,肯帮助人。第三味药:正气三分。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因为人非圣贤,多有不足,不宽容不行。第五味药:孝顺常想。我们做老年幸福度调查,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是所有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条件。第六味药:老实适量,看情况掌握。第七味药:奉献不拘。

奉献越多越好。第八味药:回报不求。做了好事,不求回报,这就是雷锋精神。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就是经常慢慢思考。再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还得淡泊宁静;做成善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陶冶情操,调适心理,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一个人既要奉献社会,还要享受生活。过去光提奉献不对。这里的享受是指他需要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宽一点,有越多的业余爱好,心理越容易平衡。就怕心里太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医生只看病,不看病人。你怎么不好?高血压。还有什么不好?

抓点药走吧。他把病人当作一种机器,千篇一律。实际上人跟人不同,心理、性格相差很多,你必须看病人,才懂得调整他的心理状态,解决他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生有更广博的知识。

马寅初老先生讲过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梁启超给谢冰心写过:“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世上虽沧桑变化,我心自定;心里有各种烦恼的事啊,做一个梦,睡一觉就过去了。这就是度量。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再加人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只要我们这样生活,健康享受每一天,就能争取活到120岁。

十六、有效预防能益寿

1.治病不如防病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许多危害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例如现在发病率很高的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肯定与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长期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有关。只要平时注意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疾病。

中国有句成语叫“未雨绸缪”,对疾病也是一样,与其患上了再去治,就不如提前预防,不让它得。其实许多老年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在实践中或不知怎么预防,或预防的方法不正确,或不能持之以恒。还有的老年人持有“宿命论”的观念,认为生老病死是命运的安排。所有这些观点和做法都对预防疾病非常不利。

2.如何预防

养生保健知识对健康长寿非常重要。没有知识,就谈不上预防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有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和许多偏远地区非常多见,城市里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掌握知识的多少是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的,这个问题不是今天咱们谈论的内容,但是,知识是健康长寿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知识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看得到。学习,就要经常读书看报,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经常与人交流。实践,就是运用养生保健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从实践中不断悟出新的养生保健方法。作为老年人,最好粗知一点儿中西医知识,这样对养生保健更为有利。有了知识,就有了养生保健的标准和方向.,就知道如何进行疾病预防。比如,知道抽烟酗酒、食盐过多会对心脑血管有害,于是就戒烟限酒、限制食盐的摄人;比如知道膏粱厚味对肝胆有害,于是就吃清淡的食物;比如知道久坐不动容易造成肥胖症、糖尿病、痔疮等病,于是就经常运动;比如知道过于劳累容易罹患癌症,于是就控制劳动节奏、注意休息。如果不幸患了疾病,那也需要依靠养生保健知识去和疾病作有效的斗争,以消除或缓解疾病对人体的侵害。比如患有糖尿病的人就应该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患有低血糖的人就应该适当补充一点儿糖分;患有肺结核、肝炎的人,就应该补充一些高蛋白的营养,而患有肥胖症的人则应减少一些高蛋白的摄入。这些,都是靠自己对养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自己达到健康的目标。

持之以恒最不容易做到。养生保健也是一样,贵在坚持。一天两天容易做到,一辈子坚持就不容易了,这需要毅力。一位高干,他在1953年时有一天喝酒喝醉了,既难受又出了洋相,于是下定决心戒酒,至今身板硬朗,行动敏捷。当然他这么健康不单单是戒酒的结果,还有其他养生方式。但是,光是看他戒酒的毅力,就非常令人钦佩。试想,作为高干,这么多年会有多少应酬?这中间难免有茅台、五粮液、人头马之类的吧?他就是一滴不沾,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这就是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的结果,体格就是好。有了病,除了自己受罪外,还会给社会和家人带来负担。

所以,不管是在饮食方面,还是在运动方面,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要坚持住,持之以恒,这对自己的健康必有好处。

对持之以恒的认识,主要是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究竟应该是以健康为宗旨,还是以享乐为宗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养生保健之所以坚持不住,在很大程度上是觉得人不能太约束自己了。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需要享乐、舒服。于是看见好吃的、好喝的,就忘了要控制饮食;一看见刮风下雨,就在被窝里睡懒觉,不愿意运动了;一看见电视节目吸引人,就几个小时坐着不动了,如此等等,这样做,显然对养生保健是不利的。

“顺其自然”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关系,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顺其自然是说要遵循某种客观规律,而不是要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不是让人们都去做清教徒,而是说要远离和摒弃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始终遵循着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积极预防,发病率就会大为降低,甚至可以避免。宿命论的观点决不可取。宿命论的观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在命运面前无所作为,其结果是不去积极主动地预防疾病,有了疾病也不去治疗,从而把生命和健康交给了虚无缥缈的命运来安排。很显然,这是与养生之道背道而驰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也使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这是对宿命论的有力回答。

3.重视心理健康

养生之道,心理调试非常重要。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实,心理保健很重要,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老年生活的幸福与否。重视心理健康,也是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