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38254200000148

第148章 早期疾病的自测与防治(4)

3.学习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的知识,坚持用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戒酒等。

二十八、胸痛找病因

胸痛一般是由胸部疾病引起的,以心血管内科疾病引起者居多。但据有关资料报道,非心源性胸痛者有50%来自食管病变,如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弥散性食管痉挛及食管癌等。

1.胃食管反流病。是指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良,频繁而又持续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症状。并发症有食管炎、食管溃疡、出血穿孔等。表现为胸骨下方或胸骨后有烧灼样疼痛,并可向颈部、肩胛方向放:射,进食后发生或进食时疼痛加重,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可伴有烧心、呕吐、吞咽困难、贫血和呼吸道症状。

2.贲门失弛缓症。主要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胸骨下方疼痛,有10%~20%的患者出现胸骨下方或两肋部隐痛或剧痛,与进餐明显有关,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服硝酸甘油或钙通道阻滞剂心痛定可缓解。可伴有吞咽困难、食管反流等症状。

3.食管裂孔疝。是指在腹腔的胃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疼痛、烧灼感、反酸、腹胀、呕吐和吞咽困难并可伴有贫血、心慌、咳嗽。如果裂孔疝嵌顿,胸痛可向左上方放射。嵌顿过久可发生绞窄坏死、溃疡或穿孔,破人胸腔纵隔时,出现严重疼痛,甚至休克。

4.弥散性食管痉挛。主要发生在食管中下段的病变,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内有较强烈的非蠕动性重复的食管收缩。50岁以上者多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当进冷食、稠厚食团或情绪变化时容易诱发,严重者呈阵发性绞痛,进食时发作,有时疼痛甚为剧烈,可放射至颈、肩、背及上臂,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5.食管癌。表现为进行性咽下困难的同时,可有胸骨后灼痛、钝痛,特别在摄人过热或酸性食物后症状更加明显,片刻可自行缓解。疼痛可波及胸骨上凹、肩胛、颈、背等处。晚期病人因纵隔被侵犯,呈持续性胸背疼痛,并伴有营养不良、消瘦及恶病质等。

食管疾病胸痛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心脏病胸痛非常相似,但食管疾病胸痛一般与进食有关,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再结合x线钡餐检查、内窥镜检查等,不难诊断。

二十九、易发中风十一种人

1.脾气急躁者。由于个性强,好争辩,易冲动,常使脑血管处于紧张状态,负荷加重。因此,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

2.吸烟饮酒者。研究认为,烟、酒均对脑血管有损害作用,吸烟饮酒的量越大,中风的危险性越高。

3.有中风家族史者。流行病学检查认为,中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故有中风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4.高血压患者。据临床统计,80%以上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病,比一般人发生中风要高4~5倍。

5.糖尿病患者。因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脑动脉硬化。因此,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有糖尿病史,比正常人高5倍。

6.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等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脑循环血量减少,再加之心壁血栓组织脱落,极易导致栓塞而中风。

7.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视物模糊、四肢麻木、颜面潮红等,常是中风发生前的警报。

8.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血管脆性增加,脑部供血不足,易使管腔栓塞而中风。据临床统计,70%的中风患者有动脉硬化。

9.血液黏稠度增高者。因长期血黏度增高导致血流缓慢,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易使血栓形成而诱发中风。

10.邻近大血管病变患者。由于压迫邻近血管,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中风。

11.胆固醇水平过低者。新近研究发现,血胆固醇过低也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脑动脉壁的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出血。

三十、预防脑出血十二项

1.稳血压。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定期检查,确诊后就应坚持服药治疗。

2.调情绪。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3.戒烟酒。酒和烟都能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酒。

4.择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5.避劳累。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6.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也可做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自我按摩腹部。

7.不蹲便。蹲便时下肢血管会发生严重屈曲,加上屏气排便,腹内压力增高,可使血压升高,就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而坐便不会引起血压升高,可减少脑中风发生的机会。

8.防跌倒。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较脆弱,跌倒后会发生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因此,行动时要特别小心。

9.动左手。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可锻炼大脑的右半球。医学研究表明,脑溢血最容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防范脑溢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早晚时分,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帮助右脑半球的功能正常发挥。

10.饮足水。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使血液稀释。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

11.适寒冷。寒冷天是脑中风好发季节,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12.重先兆。中风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肢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明,语言交流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三十一、老人夏季用空调当心中风

夏季,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慎用空调,警惕中风。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硬化、血管的调节功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季节转换使人体血管缩张发生异常,而空调的冷暖反差对血管的冲击更加严重。同时,大多数空调环境是一个局部环境,中老年人不可能时时处于空调环境之中,如上厕所、出外活动等就要离开空调环境。盛夏季节,空调环境和非空调环境温差明显,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温差显著改变,容易引起血压骤升或骤降,从而导致中风。

因此,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空调环境中要慎防中风的发生。

空调环境中室温不宜太低,与室外温差不宜太大,尽量不要频繁进出空调环境。

三十二、中风诱因

高血压、肥胖、吸烟等是中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一些中风诱因却鲜为人知。这些诱因是:

1.气候。当第一场西北风让人们感到晚秋的寒凉时,中风就进入了高发期,每年11一12月,都会出现一个中风发病高峰。来年早春,乍暖还寒,它又卷土重来。于是便有中风“男多在晚秋,女多在早春”的经验之谈。姑且不说中风发病是否真的男女有别,但大约80%的中风患者集中于这两个季节发病却是事实。有关人员在研究时发现,晚秋和早春是中风发病高峰期,与0℃天气频频出现有关,而且中风多发生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之内。所以,注意0℃天气,及时防寒、服药,是预防中风的有力措施。

2.时间。中风发病不仅选择季节,而且还挑选时辰。美国《医学论坛报》刊登过一篇论文,文中说经过对11816例中风病人的调查发现,790A,的中风患者在上午发病。所以,降压、抗血栓形成等药物在清晨起床后服用,效果较好。

3.遗传。在导致中风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属于其中之据调查,有中风家族史的人,患中风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者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时,不能不考虑到自己是否存在中风的遗传因素。

4.低蛋白。我们都知道高脂饮食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却很少知道血浆蛋白低:苦发生中风的风险也较大。国际中风学会的最新资料显示,血浆中白蛋白过低,比高纤维蛋白、高血糖预示中风的准确性还高。因此,单就预防中风来说,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与提倡低脂饮食同样重要。

5.缺镁。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很少谈及缺镁会导致中风。但日本学者对培育的易患中风的白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吃普通饲料的白鼠发生中风的时间平均为89天;吃加有20%的大豆蛋白的饲料,再加入0.6%的镁,发生中风的平均时间可延长到416天。这提示我们,中风也易发生于缺镁者。所以,为预防中风,应注意摄人海产品、深色蔬菜和坚果等含镁丰富的食物。

三十三、新思路预防中风

1.多用左手。日本医学家经调查分析认为,因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生中风者,与在日常生活中过多使用右手有直接关系。

大脑所支配的肢体是交叉的,即左脑支配右半侧身体,右脑支配左半侧身体。平时人们习惯用右手,会使大脑左半球神经的功能和血管的弹性不断得到锻炼和加强,微血管不易发生破裂出血。

左手使用少,大脑右半球神经的功能和弹性就得不到锻炼和加强,使得在血压增高和血管变硬变脆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微血管破裂出血。由此,专家们认为,老年人在平时能有意识地多使用左手和左脚,多活动、多锻炼左侧肢体,能增强大脑右半球血管神经的弹性与功能,有助于预防中风。

2.多吃蔬菜水果。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统计,动脉阻塞和高血压是中风的两大主因,而正确的饮食将有助于控制血压,避免动脉阻塞,预防中风。

美国曾经针对高血压做过一次全国性的饮食研究,结果发现,常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品的人血压明显降低。其原因在于食物中的矿物质和其他有益的成分,如纤维质、叶酸和植物性化学物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控制血压发生了作用。因此专家建议,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以及低脂乳制品。

3.多吃鱼。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女性每周食谱中经常有鱼,其患中风的危险相对来说就比较低。研究表明,同每月吃鱼不到一次者相比,每周吃鱼超过5次的妇女患中风几率减少了52%,每周吃鱼2~4次者中风发病几率减少27%,每周吃一次者减少22%,每月至少吃3次者减少7%。

波士顿妇女医院的医学博士经实验发现,鱼类中脂肪酸有助于减少患中风的危险。英国中风协会建议,饮食要多样化,要多吃金枪鱼、鲭鱼、青鱼和沙丁鱼。

4.快步走。另据《美国医药学会季刊》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女性只要每天快走30分钟,中风的概率可降低30%。没有运动习惯的女性,要从现在开始每天快走45分钟到1个小时,那么患中风的概率可以进一步降低40%。至于走多快才算是“快步”,报告中说,如果在12分钟内走完1公里的距离,这样的速度可以称之为“快步”,因为这个速度可以让心肺功能产生有效的运动。

三十四、家庭药箱与用药

“大病上医院,小病自己治”。因为,家庭药箱已成为居家必备,尤其是有老人和儿童的家庭。怎样使药箱发挥更好作用,相关医学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药品选购

小药箱中应有防治常见的口服药,特别是家中如有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备齐其平时必服药品。尽管家中尚未发现冠心病人,但只要有老人就应该备有抗心绞痛的药物,以防万一。常用药还包括治疗感冒、发烧、腹泻、牙痛的药物。此外,还须有一些外用药,如眼药膏、伤湿止痛膏以及处理小的外伤的用品。

药箱应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季节来配备:春天备些抗过敏药,夏季备些中暑及防蚊虫叮咬药,秋天备些止泻药,冬季备些防治感冒、哮喘、胃病的药品。药箱中还应该有一些常用的小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

在选用药品时,应选价格适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普通人容易掌握、方便服用的药品。

以前有病用剩下的一些药品,一定要贴上标签注意有效期。

到药店买新药,要注意药店资质,保存好购药单据(这是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唯一凭证)。

2.非处方药与处方药

(1)处方药:指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如注射剂、抗生素、降压药、降血糖药、降血脂药、抗癫痫药等。

(2)非处方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的处方就可以购买的药品,如助消化药、感冒药、维生素类、调经药、五官科用药、皮肤科用药等。非处方药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上都印有一个椭圆形标志,上有0Tc三个大写英文字母的图案,意指在柜台上可以买到的药,多用于小病的自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