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38254200000020

第20章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6)

2.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流行区居民自幼与河水接触,小量反复感染,绝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患者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亦可演变为慢性甚或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肠炎为主。

(1)无症状患者。轻型感染者多无任何症状或体征,常于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

(2)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或可仅以其中一种表现为主。

最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日l~2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左叶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脾渐增大,一般在肋下2~3cm,无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征象。但随病变进展,每有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很少见,病患多在手术或胃镜检查中发现虫卵而被确诊。

3.晚期血吸虫病

患者反复或大量感染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而致虫卵损害肝脏较重,发展成肝硬化。临床表现主要与肝脏和肠壁纤维化有关,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增大和临床并发症,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

根据患者受累脏器病变程度的不同,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同一病人可具有两三个型的表现。

(1)巨睥型。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

患者常主诉左上腹有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一般情况下食欲尚可,并尚保存部分劳动力。肝功能可处于代偿期。脾脏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内缘常可扪及明显切迹。脾肿大程度与门脉高压程度并不一致,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脾肿大程度亦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2)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患者诉腹胀,腹部膨隆。腹水是门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和水钠代谢紊乱等诸多因素引起。腹水随病情发展逐渐形成,亦可因并发感染、严重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劳累及手术等而诱发。

①轻型(I度)。腹水可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长达多年,腹围多小于80cm,有自发性利尿反应,对利尿剂有良好效应,无低白蛋白血症或低钠血症。

②中等型(Ⅱ度)。腹水较明显(腹围为80~90cm),能耐受水但不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有低钠血症。

⑧重型(Ⅲ度)。患者腹围常大于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3)结肠肉芽肿型。除有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结肠病变较为突出。大量虫卵沉积肠壁,因虫卯肉芽肿纤维化、腺体增生、息肉形成,及反复溃疡、继发感染等,致肠壁有新生物样块物体形成,使得肠腔狭窄与梗阻。患者有经常性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可有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扪及肿块或痉挛性条索状物。结肠镜检见黏膜苍白、增厚、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形成、肠腔狭窄。本型有并发结肠癌可能。

(4)侏儒型。极少见。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内分泌腺可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减退,以性腺和垂体功能不全最为明显。除有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面容苍老,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乏,但智力无减退。x线检查视骨骼生长成熟显著迟缓等为其特征。经有效病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垂体功能可恢复。

4.异位损害

(1)肺型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肺部虫卵沉积部位,有间质性病变、灶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呼吸道症状多轻微,且常为全身性症状所掩盖。详见急性血吸虫病“肺部表现”一节。

(2)脑型血吸虫病。是流行区局限性癫痫的主要原因。病变多位于大脑顶叶与枕叶。临床中其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急性型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表现为脑膜脑炎,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局限性癫痫发作,可伴头痛、偏瘫等,无发热。颅脑cT扫描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数厘米大小,其周围有脑水肿。内脏病变一般不明显。粪检可找到虫卵。若能及时诊治预后多良好,患者大多完全恢复,无需手术。

(3)其他。机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以肾、****、卵巢、子宫、心包、腮腺、皮肤为多见,临床出现相应表现。

5.并发症

(1)肝纤维化并发症。以上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晚期患者并发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者约占2/3以上,曲张静脉破裂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占10%左右,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诱发,可反复多次发生。临床中有大量呕血和黑粪,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即期病死率约占15%,出血后可出现腹水或诱发肝昏迷,但后者较门脉性肝硬化或坏死后性肝硬化少见。此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亦不少见。

(2)肠道并发症。血吸虫病并发阑尾炎者颇为多见。流行区患者切除的阑尾标本中找到虫卵者可达30%。血吸虫病并发急性阑尾炎时易引起阑尾穿孔、局限性脓肿或腹膜炎。血吸虫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早期手术预后较好。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变导致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直肠为多。

(3)感染。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等,极易并发感染。

①乙型肝炎血吸虫病患者,尤其是晚期病例,合并病毒性肝炎者较为常见。国内报道指出晚期病例乙肝感染率可达3l%~60%,明显高于慢性血吸虫病患和自然人群。此类患者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临床症状改善较慢,肝功能可长期不正常,病理变化常呈混合性肝硬变。

②伤寒、副伤寒。伤寒合并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患者长期发热,中毒症状一般不显著,血嗜酸粒细胞一般不低,单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著,需同时治疗血吸虫病才能控制病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本病诊断的必要条件。患者的籍贯、职业,曾去过疫区并有与疫水接触史,对确立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特点

(1)急性血吸虫病:夏秋季节,在流行区有游泳、捕鱼摸蟹、防汛等大面积长时间疫水接触史,并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①尾蚴皮炎、发热、肝肿大伴压痛、脾肿大、腹痛腹泻;②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尤以左叶肝肿大为主者;流行区青壮年近期出现局限性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本病。

流行区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阑尾切除时,应常规做活组织压片检查,注意有无血吸虫卵。疫区有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腹内痞块或侏儒症等患者,均应疑为晚期血吸虫病。

3.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粪便检查检得虫卵或孵出毛蚴,提示体内有活成虫寄生。但轻型患者排出虫卵少且常间歇出现,需反复多次检查。慢性与晚期患者,因肠壁纤维化,虫卵不易掉入肠腔,粪检常为阴性,必要时可进行直肠黏膜活检。如肠黏膜活检虫卵呈阳性,患者曾有疫水接触史,且从未接受过治疗,则可予以杀虫治疗。

(2)免疫学诊断: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深入,许多地区已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与感染度均明显下降,单纯采用病原学诊断方法已不能适应查治的需要。采用以血清学诊断为主的综合查病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如皮内实验、环卵沉淀实验、间接血凝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采血微量,操作简便。但由于血清中抗体持续时间较长,不能区别既往感染和现症病人,并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等缺点。血液循环抗原检测为阳性则表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防治效果的评定,均具有重要价值。

4.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有时可与伤寒、副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腹膜、败血症等混淆。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有重要鉴别价值。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鉴别,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以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者易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结肠癌等混淆,直肠镜检查对后者有重要意义。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应考虑脑血吸虫病的可能。晚期患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鉴别。

三、治疗

1.病原治疗。

多种抗血吸虫药物,如酒石酸锑钾、没食子酸锑钠等锑剂、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呋哺丙胺(F一30066)与******、硝硫氰胺等曾先后应用于对血吸虫病的治疗,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中起过一定作用,但均有较严重副作用。自1977年国内合成11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已被替代。

吡喹酮(Praziquantel,pyquiton)是一广谱抗蠕虫药。为异咳喹啉吡嗪化合物,对各种血吸虫均有良好杀虫作用,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尤强。其对血吸虫各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对成虫和虫体有兴奋、挛缩、影响其蛋白和糖代谢作用,使虫体皮层呈空泡变性等,从而达到杀灭成虫的目的。对发育成熟的虫卵有效,含毛蚴的虫卵治疗后呈空泡样变性。对尾蚴有强杀伤作用,相当于对成虫的数百倍。

吡喹酮口服后,80%通过肠道被吸收,血药浓度于1~2小时左右达峰值,血中生物半衰期为1~1.5小时。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90%在24小时内从肾脏排出,在体内无蓄积作用。肝脏对吡喹酮有很强的首次通过效应,在门脉血中药物浓度较外周血中者高10倍以上。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有良好疗效。3~6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达850A,,虫卵孵化阴转率达90%~100%,见血清免疫诊断转阴时间需1~30年。

药物副作用:

一般轻微且短暂,治疗量对人心血管、神经、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一般于用药后0.5~1小时出现,无需特殊处理,多可自行消退。以神经肌肉和消化系统反应为多见,如头痛、头昏、肌肉酸痛、乏力、眩晕、步态不稳、恶心、腹胀、腹泻,偶有食欲减退、呕吐、肝痛等,少数发生便血(多见于接受一次顿服疗法者)。个别病人出现黄疸、弛缓性瘫痪(补充钾盐后迅速恢复)、共济失调等,少数病人有心悸、胸闷、早搏,心电图示T波改变、sT段压低、QT延长,偶见房颤、结性逸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等。此外.,有个别病人发生昏厥、精神失常、精神病复发、癔病或癫病发作等,大多为时短暂。极少数(1.1‰)病患有延迟反应,表现为乏力、头昏、头痛、四肢酸软、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大多为可逆性,对伴有严重心律紊乱或心力衰竭未获控制、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功能失代偿或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一般暂缓治疗;对精神病及癫痫患者用吡喹酮治疗亦应极其慎重,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对症治疗

(1)急性期血吸虫病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予以补液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保证热量供应及全身支持治疗。合并伤寒、痢疾、败血症、脑膜炎者应先抗感染治疗,后用吡喹酮治疗。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应先进行驱虫治疗。

(2)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除一般治疗外,应及时治疗并发症,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对于巨脾、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可适时考虑手术治疗。有侏儒症时可短期、间隙、小剂量应用性激素和甲状腺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