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预防
1.起居要有规律,睡眠要充分。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每日三餐要定时,尤其是早餐不可少,切忌暴饮暴食。 3.多食高纤维饮食,少饮浓茶、咖啡,少食辛辣食物。
4.少吸烟,少量饮酒。饮酒过量及大量吸烟会造成胃黏膜损伤,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会。
5.季节变换时应注意保暖,多食易消化饮食。
6.有腹胀、上腹痛、频繁嗳气等上腹部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治疗。
7.尽量少服消炎痛、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
8.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胆囊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肾衰、慢性胰腺炎的病人要积极治疗,可减少溃疡病的发生率。
第四节胃下垂
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骼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常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
一、病因
腹腔脏器维持其正常位置主要依靠以下三个因素:(1)横隔的位置以及膈肌的正常活动力;(2)腹内压的维持,特别是腹肌力量和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3)联结有关脏器韧带的固定作用。
胃的两端,即贲门和幽门是相对固定的。此外,胃大、小弯侧的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肝胃韧带对胃体也起一定的固定作用。但是,正常胃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向上下左右或前后方移动。如膈肌悬吊力不足,支持腹内脏器的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则胃的动度增大而发生下垂。胃壁具有张力和蠕动两种运动性能,胃壁本身的松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胃壁的张力情况可将胃分为四个类型,即高张力、正常张力、低张力和无张力型。在正常胃张力型,幽门位于剑突和脐连线的中点,胃张力低下和无张力的人极易发生胃下垂。本病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型者,也可见于经产妇、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分先天和后天两种。
1.先天性。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瘦弱,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较少或营养不良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后天性。多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常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存在,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但认为此症乃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两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二、临床表现
轻度胃下垂者一般无症状。胃下垂明显者有上腹不适,饱胀,多以饭后明显,可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有时腹部有隐痛感,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长期胃下垂者常有消瘦、乏力、头晕、低血压、心悸、失眠等症状。上腹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有些患者可听到振水声或扪到强烈的腹主动脉搏动,也有少数下垂明显者同时伴有肝、右肾及结肠下垂征象。
三、诊断
胃下垂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进钡餐后通过x线检查可见胃呈鱼钩形,张力减退,其上端细长,而下端则显著膨大,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在骼嵴连线以下。胃排空缓慢,可伴有钡剂滞留现象。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骼嵴连线水平l~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胃镜检查可发现胃体较长,胃角切迹明显,胃镜进入十二指肠较深,胃镜所见可作为诊断参考。饮水后B超检查可发现胃下缘移入盆腔。
根据病史和消化系统典型症状及体征,结合以上检查,本病诊断不难。但需注意与吸收不良综合征、恶病质、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鉴别,有时可能多疾病合并存在。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少食多餐,食后平卧片刻,保证每日摄人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腹肌张力。也可试用气功和太极拳疗法。症状明显者,可放置胃托。
2.药物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有明显脾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丸。
3.饮食调理
(1)人参粥:人参6~10克或党参10~20克,茯苓10克,麦冬6克,粳米50克。先将前三味用水煮40~60分钟,去渣取汁。用汁煮米做粥,早餐食之。此粥适用于饮食不下,呕恶便干,或完谷不化者。功在补中益气,滋阴养胃。
(2)黄芪粥:黄芪30克,水煮40~60分钟,去渣取汁,再用汁煮粥。晨起空腹服之,每天1次,15~20天为l疗程,连续3个疗程。
(3)大麦粥:大麦米100~150克,淘洗做粥,可作正餐食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面黄肌瘦、气短乏力、大便溏软者。
五、预防
1.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减少食量,增加餐次,以减轻胃的负担。
2.饮食富有营养且易消化,以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为主。
3.不宜久站和剧烈跳动。饭后宜半平卧半小时。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5.保持乐观情绪。若已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
第五节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特异性主要指细菌性、阿米巴性、结核性、寄生虫性及理化物质刺激等引起的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指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各类结肠炎虽有差异,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特异性结肠炎诊断比较容易,治疗效果也较好,而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诊断与治疗均比较困难。目前,由于结肠镜的广泛使用,本病较容易发现。本病中医属于“痢疾”、“泄泻”范畴。
一、病因
1.感染:可能是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部分慢性结肠炎患者曾有过急性肠道感染病史,虽然在粪便中未能检出致病菌,但该类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效果,说明可能与感染有关。
2.饮食: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牛乳等可能对某些个体产生过敏,导致过敏性胃肠炎,反复的过敏刺激,可能导致结肠慢性炎症。
3.免疫: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虹膜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且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血清中检测抗结肠抗体及抗淋巴细胞抗体阳性,故考虑可能有免疫因素参与。
4.遗传: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主要是发现单卵双胎可同患病。
5.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神经活动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结肠慢性炎症、糜烂或溃疡。
二、临床表现
1.腹泻:为主要的症状,常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每日20~30次,粪便性状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或黏液便,有时见黏液脓血便,少数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个别病人腹泻与便秘交替。
2.腹痛:轻型和缓解期病例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以便前腹痛明显,便后缓解。腹痛大多为轻度至中度,疼痛性质常为痉挛性,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也可遍及全腹。
3.里急后重:直肠有炎症时常伴有里急后重。
4.胃部症状:严重病例可有食欲减退,上腹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
5.全身表现:一般无全身症状,部分急性发作者可有发热,虚弱、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关节炎、皮疹或虹膜炎等。
6.体征:轻型病例除左下腹可稍有压痛外,多无其他体征。部分病例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通过结肠镜检查,因肉眼观察个体差别很大,最好通过结肠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可确定炎症的程度和性质。x线钡剂****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但可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并给予相应治疗,慢性轻型病例一般情况尚好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动。
(2)饮食:饮食以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急性发作期间给予低渣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止痛:对于结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使用解痉止痛药如颠茄合剂,或口服654—2。如肠胀气明显或疑有中毒性巨结肠时,禁用解痉止痛剂。
3.止泻:在排除感染性腹泻的情况下,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泻剂如易蒙停。
4.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时,可酌情输血、血浆或白蛋白。
5.抗感染治疗:急性发作或腹泻明显考虑有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一般以口服抗生素为主,严重者可静脉使用,选用主要针对c一杆菌为主的抗生素,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也可选用头孢菌素或喹喏酮类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应联合使用,可增加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性。疑有厌氧菌感染者选用甲硝唑或奥硝唑。
6.糖皮质激素:一般慢性结肠炎不主张使用皮质激素,但对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奥沙拉嗪等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口服强的松,重症者也可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
7.中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常见以下症型。
(1)肠胃湿热:腹痛、下痢脓血,****灼热,泻而不爽。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治法:温化寒湿。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lO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寒:大便时消时泻,水谷不化兼有黏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脾肾阳虚:晨起腹泻、腹痛、肠呜,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固肠。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河子肉10克。
五、预防
1.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以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为主,多食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等。少食多餐,避免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精神刺激。
3.当口服抗菌素时,应同时饮用酸奶,既补充了营养,又可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发生。
4.患病后及时诊断和治疗。
第六节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病程在半年以上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两种。
一、病因
1.病毒感染:为引起慢性肝炎主要病因。目前发现可引起肝炎的主要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等。不同的病毒其急性感染转变成慢性的可能性不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易转为慢性,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则极少形成慢性肝炎,虽部分病例病程较长,但终可治愈。此外,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亦有少数形成慢性肝炎。
2.自身免疫损伤:病因不明,有明显的自身免疫现象,病人血清中可测到多种自身抗体,有明显的种族倾向和遗传背景。欧洲国家等白种人的发病率高,而在亚洲黄种人中相对少见。
3.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慢性肝炎,如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磺胺类药、胺碘酮及某些麻醉药物等。
4.乙醇中毒:乙醇中毒可引起肝损伤。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有所增加。
5.代谢障碍:如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a。一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6.其他:某些严重的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慢性肝损伤。
二、临床表现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症状轻微,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或肝区不适,如腹胀、嗳气、纳差、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等,部分患者表现为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头晕、胸闷、心悸、失眠、思想集中能力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症状。体检可发现肝轻度肿大或压痛,质软或偏中等硬,也可有轻度脾肿大。可有谷丙转氨酶反复升高。通过休息和一般治疗,谷丙转氨酶可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肝活体组织检查呈肝细胞变性,点状坏死,也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但预后较好,发展为肝硬化或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均少见。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病程常超过半年,症状较明显,除了明显乏力、体力不支、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见面色黝黑、下肢浮肿、有出血倾向以及男子乳房发育、女子闭经、痤疮、多毛等表现。肝脾肿大较明显,质地中等以上。
ALT持续异常,有明显的蛋白代谢异常,如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免疫性损伤,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肝活检呈肝细胞碎屑状坏死、桥状坏死,肝小叶及汇管区内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病变反复进行可导致肝硬化。近年发现慢活肝亦可转变为慢迁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