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的超级武器
38626400000022

第22章 海上霸王——战舰(4)

会飞的鱼雷。学名叫火箭助飞鱼雷,这种鱼雷也可以叫做反潜导弹。为什么要发展会飞的鱼雷?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核潜艇在水下航行速度很快,用鱼雷来攻击核潜艇,往往追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了火箭助飞鱼雷。它可以在军舰上发射,也可以在飞机或潜艇发射。如果在水面发射,它靠火箭力量帮助鱼雷飞行,飞行的速度很快,飞行的航程很远,最远的航程可以达到160千米。当接近目标时,鱼雷钻入水中,进入水中时利用自导装置攻击目标。如果从水下潜艇发射,鱼雷先飞出水面,飞出水面后利用火箭帮助,超音速飞行,当接近目标后,它又钻到水里利用声音制导,寻找目标,进行攻击。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攻击运动速度非常快的核潜艇。

除以上说的三种主要鱼雷品种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鱼雷品种。比如,有一种鱼雷坦克,是由瑞典海军发明的。鱼雷坦克是保卫海防的鱼雷,它是利用可以在水下自动行驶的履带式无人驾驶越野车,把鱼雷装在车上,由陆地上控制,送到准备发射的地方,这种鱼雷主要是对付登陆作战的敌人,袭击登陆艇。它可以在水下100米的深度行动。因为这种发射方式比较隐蔽,敌人不容易发现,同时造价也比较低,是防御沿海边防的好武器。

还有一种叫做遥控鱼雷,它和水雷一样,事先把它投放在海底。一旦需要时由飞机或舰艇发出一个信号,它就浮到水面上,按照遥控的指令攻击敌人的舰艇或潜艇。这种海底遥控鱼雷在海里可以呆上两年时间不会失效。

意大利曾研究成功了一种由人来操纵的鱼雷,这是一种专供特种部队使用的小型鱼雷。长度6.7米,活动半径能够达到10海里,潜水深度是30米。这种鱼雷由两名乘员操纵,攻击的办法是把雷头挂在敌人的船上,然后,他们操纵雷身和雷尾部分回到母艇上,雷头爆炸,破坏敌人的舰只。这种人操纵的鱼雷是早期使用的。二战时期,日本兽使用自杀鱼雷,人与鱼雷同归于尽,但这样做并没有挽救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命运。

滚滚杀来的海底坦克

在坦克武器库中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水下坦克”。这种水下坦克虽然冠以坦克之名,却和传统概念中的坦克模样大相径庭。

水下坦克最早披露于世是1982年。那一年9月末,距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南约70千米的穆斯库耶海军基地附近海域,接连发现有不明水下物悄然闯入,但刚一捕捉到蛛丝马迹,这一物体便踪影皆无,全然不知去向。瑞典海军立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和追捕,先后投下了近40枚反潜深弹,结果却一无所获。对方似乎早已巧妙地避开声波探测装置和越来越严密的防潜网逃之夭夭。然而,水下怪物的“作案”手段并非十分高明,海底留下了两条清晰的履带痕迹,而且离此不远处还有一条长长的沟痕。经有关专家分析判别:长沟痕乃一艘潜艇龙骨所致;履带痕的“肇事者”只好暂时定名为“水下坦克”。

无独有偶。1984年8月,日本津轻海也出现了水下不明物,这决非偶然的巧合。瑞典和日本两地相隔万里之遥,怎么会有同样一种怪物出没于海底呢?而怪物所到之处又都是重要的海军基地和海峡要冲。经多方分析甄别,人们都把视线集中到前苏联身上。前苏联海军实力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其四大舰队有三个出海口要直接受制于它国。一旦战事爆发,有关国家进行水下、海面、空中立体封锁,不用说水面舰艇,即使潜艇也将如瓮中之鳖,难于出击活动,唯有小型潜艇不受所限,它体积小巧,如再覆以反射波小的涂料,足可达到真正隐身的目的。事实上,日本在津轻、宗谷海峡等处及日本周围海底,均设有水下测声站,可“水下坦克”来去无踪,如入无人之境,足见其隐身效果非同一般。

“水下坦克”究竟为何物,迄今为止,连长期追捕的瑞典海军反潜部队也只略知一二。据称,“水下坦克”长约5~20米,能搭乘2~4人。这种坦克上的武器不是鱼雷,而是在艇外挂2个炸药装置(至少可装2吨的高效炸药,也可装核炸药,每个爆炸力为5000吨)。它们还有一手绝招:遇到紧急情况,能施放一种特殊的水下烟幕,致使水面舰艇视觉受阻,声纳受干扰。至于母艇回收“水下坦克”方式也很奇特。当远航至某海区时,全部“水下坦克”装在潜艇的舱内,以减少潜艇航行时的感应流。执行近距特殊任务时,“水下坦克”多被吸附在母艇甲板的磁力装置上。

“水下坦克”的作战用途极为广泛,除可对指定区域进行实地侦察外,还可运送破坏特殊目标的蛙人,毁坏海底通信电缆等。此外,也能遥控深海作业机器人去扫除难以清扫的水雷。前苏联有关专家甚至打算给“水下坦克”换上钛合金外壳,以使其深海潜航和水下作战能力更上一乘。

“水下坦克”的多次入侵搅得瑞典海军一筹莫展、十分挠头,但同时也给其不少的启发。瑞典终于萌发了研制一种“鱼雷坦克”的奇想。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鱼雷和坦克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即在能自由行驶于海底的履带战车顶部,并列安装4根鱼雷发射管。这种“鱼雷坦克”能潜至100米深的海底,行走自如,威力不小。这种别出心裁的武器之所以深得瑞典海军青睐,是因为瑞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对抗登陆作战中如果单凭岸防火力和航空兵是绝难应付的,必须使用火力较猛的兵器相配合方可全歼登陆之敌。但一般登陆舰艇吃水较浅,鱼雷尤其是大型鱼雷只能“望舰兴叹”,无能为力。况且敌大举进攻时,仅由数量有限的快艇与潜艇发射鱼雷也难以奏效。

“鱼雷坦克”则不然,它潜伏于海底。通过车上微机,或经电缆,或经天线,或经声纳装置接收指令,采用人工操作或遥控方式启动鱼雷,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突袭浅海水域的敌舰艇。

战列舰的诞生

在17世纪之前,帆船上虽早已安装了火炮,并设置了供射击用的舷窗,但是舷炮的射击仍十分笨拙。当时的火炮是从陆上移到战舰上的,也安装有木轮,因而发射时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为了制止舰载炮身的后坐,火炮往往被紧紧地固定在船的舱壁上,炮管则通过舷窗伸出船舷外,使得装填弹药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激烈的海战中,装填弹药简直无法进行。

17世纪初期,舰炮射击技术出现了一项重要革新,即用绳子来制止火炮后坐,这使得从炮门起,有很长一段炮身能够留在船舱内,装填炮弹变得简单易行了。

1652~1678年,为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英国同荷兰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海上战争。英国统帅是作战经验和谢练经验极其丰富的将领罗伯特·布莱克,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舷侧炮战船的作战特点,确立了舰队纵列这一战术思想。1653年,英国海军颁布了两个在海军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规定了在航行中保持良好队形、指挥统一、完整的联络方法等重要内容;其二是《战斗中舰队良好从形教范》,第一次作出了组成纵队战斗队形的规定。依据这一规定,作战时将所有舰只以一定的间隔排成千个纵队,战斗时每次只有一艘战舰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迅速装填弹药。一艘舰射击完毕后,第二艘进行射击,一艘接一艘依次进行。这种队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炮的威力。与此同时,指挥官可根据作战意图对秩序井然的队形中的舰船实施有效的指挥,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此基础上,英国海军颁布了《舰队队列条令》和《舰队战斗条令》,在海军战术上改变了以往海战中无战斗队形,以单舰格斗、炮击和接舷战为主的混战状况,转而采用纵列编队、首尾相接、抢占敌舰上风、以炮战为主的战斗手段。

正是这一时期,采用纵列队形进行作战的主力舰船被称作为“战列舰”。因为,只有吨位较大、舰炮较多的舰船,才有充分的能力坚持在战斗队列上。那时,英国按舰炮的数量将战舰分成了6个等级:第一级90们炮以上;第二级80门~90门炮;第三级50门~80门炮;第四级38门~50门炮;第五级18门~38门炮;第六级18门炮以下。其中,前三级船在战斗编队中适于作战,因而归人战列舰。第四级为快速帆船或巡航舰,这些快速帆船可以说是巡洋舰的鼻祖,它们一艘只有一层炮甲板,配备50门左右的火炮,这些战船吨位小、火力弱,无力参加大型战斗,主要担负巡逻、警戒、侦察、护卫等任务。

战列舰是18世纪最杰出的武器,当时几乎没有一种武器能够与之相比。最大的战列舰可在1小时内连续发射30吨炮弹,且可持续数小时之久。如此强大的作战能力令人惊叹,历史学家们甚至称它为“魔鬼的武库”。

这一时期,战列舰中最着名者为英国的“胜利”号,它于1759年开始建造,1765年下水,排水量2162吨,全长67.8米,宽15.3米,共有3根主桅杆,主桅杆高达61.5米,桅杆底部最粗处直径达0.9米。3根桅杆的帆桁上共挂有36面横帆,所有帆的总面积有1.6×104米2,满帆时最高航速达10节。

“胜利”号上设有3层炮甲板,装备102门铁铸加农炮,可发射5.4千克~14.4千克的炮弹。另外,船上还有两门30.6千克炮弹的巨型短炮,这种被英国人称为“粉碎者”而被法国人叫做“魔鬼炮”的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船射击,威力巨大,两门炮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

1873年,人类造船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去掉的纯粹的蒸汽机动力战列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了,它标志着机器动力的最后胜利,标志着船舶史上新技术革命的来临。这艘战列舰首尾各装有一座双联装305毫米的火炮。1892年,英国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这艘战列舰满载排水量1.5585万吨,航速达到创记录的18节。该舰舷高,前后甲板各装有一座双联装343毫米炮塔炮,两舷还装有副炮。该舰一建成,立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就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并被公认为近代战列舰的模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名叫马汉的美国海军军官于1890年撰写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轰动了各海军强国。马汉在书中宣扬了这样一个观点:谁取得了制海权,谁就能夺得世界霸权,而谁要取得制海权,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装有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各海军强国开始了一场建造重型战舰的狂热竞赛。

1904~1905年发生的俄日战争,通过战列舰大编队交锋,证明了舰炮在远距离上的效力,也证明了增加主炮数量的重要性。根据这场战争提供的经验,当时的工业强国率先研制新一代的战列舰。只用了一年时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于1906年匆匆下水。该舰排水量1.79万吨(还有人说为2.1845万吨),有4台蒸汽涡轮机作动力,速度21节。该舰采取了战列舰一律用重炮武装的原则,使战列舰发展出现了转折点。装备的火炮只有两种口径:10门口径为305毫米的舰炮构成主炮,配置在5个双管炮塔中,其中3个在战舰的纵向,2个在两头。由于火力、速度和活动半径的增加以及良好的装甲防护力,使“无畏”号战列舰胜过以往所有的战列舰,成为标准型战列舰,世界各国海军都模仿这种舰型。当时,人们将按“无畏”号的战列舰建造的战列舰称为“无畏舰”。

面对英国的无畏战舰,德国人不甘示弱,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装甲更厚、舰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英国海军面对德国人的挑战,公开宣称:你造一艘,我就造两艘,以此同德海军抗衡。在这同时,日、美及其他一些海军强国,也紧紧跟上这场军备竞赛。这期间新建的战列舰都增加了火炮的数量,提高了防护能力,主炮口径已达380毫米,主炮数量已由4门增加到10门~12门,蒸汽往复机也为蒸汽涡轮机所代替,航速已达23节~26.5节,排水量增大到2万吨左右,最大则达2.25万吨,“大舰巨炮主义”由此正式步人海战舞台。

狂热的军备竞赛,使战列舰获得迅速发展。到1914年,英国已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最大的排水量3.3万吨;而德国也有52艘;法国拥有22艘;意大利12艘;奥地利15艘;俄国10艘;美国和日本分别拥有25艘和13艘。

日本“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

1937年11月和1938年3月,日本分别开始了两艘大型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建造工作。这两艘战列舰发展史上最大的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工作是在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下进行的。

在挑选建造人员时,军界首先对参加者的家庭情况、宗教信仰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审查,并强迫所有工作人员对天皇宣誓;在所有的图纸上将尺寸数据进行缩小,以蒙骗其他军事强国;同时,还在船台周围用薄铁皮、棕榈绳网遮蔽建造场地。在所有这一切都完成之后,才开始了巨舰的建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