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的超级武器
38626400000028

第28章 海上霸王——战舰(10)

该艇装备了BQQ5D/E型综合声呐,包括数字多波束系统,在主动搜索、被动识别、联机性能监视、故障定位及显示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艇上还装有WRR-7型低频、甚低频接收机:WSC-3UHF卫星通信系统等十余部通信设备组成的系统。指挥系统包括MK-2或BSY-1作战数据系统;USC-38极高频指控系统、MK-117鱼雷射击军事卫星通信终端和MK-81(3)超视距目标跟踪系统。

该级艇是美海军反潜核潜艇的主力,由于它具有高航速和几乎无限的续航力,因此可以在水下长期跟踪敌高速航行的大型水面舰艇部队。战时可利用其高航速突破对方警戒,用反舰导弹实施第一次打击,继之用反潜鱼雷扩大战果。打击陆上目标是装备了“战斧”式巡航导弹的该级艇的最新使.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就有该艇的功劳。它不仅可以用来袭击敌沿海港口和设施,还能袭击内陆军事目标和交通枢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核动力攻击潜艇。

另据报导,美军还在试验为该级艇换装陆军的战术导弹系统,以取代现装的亚声速“战斧”巡航导弹。换装后,打击(500~600)千米距离的目标只需10分钟,比现在的1小时大为缩短。新型导弹配备数量约为每艇12枚。

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潜艇,首级艇于1977年开工,1980年服役,共有6艘。该级艇艇长171米,宽25米,吃水13米,水上排水量为21500吨,水下排冰量为26500吨;装有2台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双轴,导管螺旋桨,水上航速19节,水下航速26节,下潜深度300米。编制150人,实行两班艇员轮换制。

主要装备20枚SS-N-20弹道导弹(射程12000千米),每枚又带有(6~9)个威力为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打击世界上任何战略目标。另外还装有SS-N-15、SS-N-16反潜导弹和6具鱼雷发射管。总装载量为36枚鱼雷和反潜导弹。电子战支援设备有“圆边帽”警戒雷达,“园林灯”测向仪、“克里姆尼”2敌我识别器。该艇还配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声呐系统,并具有在北极3米厚的冰下航行能力。

1982年10月14日,该级艇首次进行了水下齐射4枚导弹的试验并获得成功。

法国“红宝石”级核潜艇

该级艇长72米,宽7.6米,吃水6.4米,水下排水量2670吨,水下航速25节,下潜深度300米,是世界上吨位最小的核潜艇。首艇于1976年2月开工,1979年7月下水,1983年2月服役。到1993年首批建造6艘。

该级潜艇装备“飞鱼”导弹,有4具533毫米鱼雷管,总装载量18枚鱼雷和导弹。该级艇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的CAP型压水堆。这种压水堆具有结构紧凑、系统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调试,可提高轴功率等一系列优点,并且有助于在反应堆一回路间采用自然循环冷却方式,以降低潜艇的辐射噪声。

该级艇装备了先进的声呐和火控系统,以及2部具有热成像、激光测距功能的潜望镜和若干部雷达。

该级艇从第五艘艇“紫宝石”号开始进行了较大改进,排水量增大,艇体增长,鱼雷装载量从18枚增至22枚,下潜深度由300米增至350米,自持力由45天增至70天,电子设备也相应进行了改装,使艇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更适合于反潜作战。

法国“凯旋”号核潜艇

法国“凯旋”号核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安静”的海上平台。该艇总长138米,宽12.5米,高12.5米,全高21.3米,尾水平鳍宽17米,水面航行吃水10米。水面排水量12640吨,水下排水量14335吨。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自持力(60~70)昼夜。下潜深度超过300米,潜望镜航行深度25米。艇员编制共111名。主要武器有M-45战略导弹,战略导弹发射筒16座,另装有“飞鱼”SM-39型潜舰战术导弹。

“凯旋”级核潜艇采用了流线形外形,强调控制流体噪声,减少能产生涡流噪声的附体,对于必须保留的附体外表都采用了面过渡处理圆滑。指挥台围壳、水平稳定鳍、水平舵、垂直舵、耐压压载水舱等的外形都经过法国海军“加雷恩”流体研究所专门的风洞、水池试验确保降噪。上层建筑与甲板成为一体呈平拱形,与耐压壳体连接以弧面相切,指挥台围壳四周都有大弧形填角,保持光顺流线形。在导管内外可能还贴敷有消声材料,降噪效果更加明显。

1995年2月首次水下发射M45型导弹试验,(7~8)月完成首次水下长航试验。1996年5月正式交艇服役。

美国“海神”号核潜艇

1519年9月20日,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由葡萄牙人麦哲仑拉开了帷幕。经过3年航行,船队损失了5艘兵船中的4艘,失去了270人中的252人,终于在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

核潜艇的航程无限,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用核潜艇进行环球航行。1960年1月,五角大楼正式通知刚刚率领“海神”号核潜艇出海试航归来的艇长爱德华·比奇海军准将,要求“海神”号核潜艇完成高速水下环球航行的准备工作。

“海神”号核潜艇是一艘雷达哨潜艇(即用雷达发现敌目标的潜艇),在1958年8月建成时,曾被称为美国海军最大的潜艇,其水下排水量8000吨,长136.5米,宽11.3米,水下航速可达30节,能连续航行11万海里,艇员180人。“海神”号核潜艇是在“虹鱼”号核潜艇和“海狼”号核潜艇之后研制的一种新型双压水堆动力装置潜艇,其动力装置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建造。

对于核潜艇本身来说,其漫长无期的续航力本身对于环球航行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关键是艇员们能否在长期见不到阳光的条件下生活。为了增加艇员在水下生活的时间,核潜艇的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均较好,并尽可能使艇员生活舒适,艇内气氛活跃,即使在不见丝毫阳光的深海,核潜艇内也是一片光明,艇上的空气调节和氧气再生系统保证艇内四季如春。餐厅更是明亮整洁,决不亚于陆上的宴会厅。此外,艇上还有小电影室、淋浴室、运动室、图书室、医务室等。

1960年2月16日14时20分,“海神”号核潜艇从圣彼得和圣保罗礁出发,开始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环球航行。潜艇离开码头5小时后开始下潜,其后的84天内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最后再驶回离赤道不到几海里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礁。

为了用星体重新测定艇位和便于舱室内的通风;“海神”号核潜艇于第二天上浮到潜望镜深度航行,并根据对天体的测量验证了艇上惯性导航系统的数据。

半个月的航行生活顺利而平静,但3月1日凌晨,艇上的军医忽然给艇长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艇员普尔生病了!夜里2时,军医再一次向艇长报告说:普尔的病情加重了。本来,比奇艇长决定不升出水面而实现全球航行的计划,现在,这一计划竟因为艇员生病而要落空,真令全艇官兵感到遗憾。后来,还是艇长聪明,决定向离这里不远的美国水面舰只“梅肯”号发报,请“梅肯”号派小艇协助转运伤员,而“海神”号则将指挥台浮出水面,整个艇体仍潜伏于水中,在4名艇员的护送下,将普尔送到“梅肯”号上,这一两全其美的方法得到了全体艇员的支持。

送走普尔后,“海神”号继续沿着计划航线前进。3月13日上午,“海神”号上浮到潜望镜深度,看到了闻名于世的复活节岛,艇长命令潜艇浮出水面,让水兵们排着队观看了向往已久的复活节岛人头石像。

4月5日,“海神”号绕过印度,穿越印度洋,驶入去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航线,重返大西洋,继而重新向北直向圣比特罗和圣保罗岛驶去。不料,潜艇在这段航程中又发生了一起尾水平舵操纵系统突然失灵的故障,从液压系统往尾鱼雷舱漏油,幸好艇员很快排除了故障,才防止了一次重大事故。在这段航程中,有两个星期,艇长比奇命令把所有的隔舱全都密封起来,把所有通风系统也关闭了,只靠点燃着的“蜡烛”放出的氧气来补充。这种蜡烛是用亚氯酸钠和其他药品配制成的,是一种空气再生装置。这段时间,医生们不断地给艇员们检查身体,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检查结果表明,“蜡烛”是能够维持艇员正常需要的。

“海神”号到达圣保罗岛之后,并没有向美国方向驶去,而是驶向西班牙的加的斯港。4月30日通过加内里群岛,5月2日在加的斯附近与“约翰·威克士”驱逐舰会师。5月10日,“海神”号终于在特拉华州沿岸附近第一次全部浮出水面,至此,“海神”号核潜艇水下航行已有83天零10小时,航程达3.64万海里。这时,白宫才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这次水下环球航行的消息。

航空母舰横空出世

1898年,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美海军部次长罗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学院教授塞姆尔·P·兰利的建议,决定将载人气球用于海上作战。这一设想竟没有得到海军部的其他领导人的认可,他们认为,载人气球的作战用途只能限于陆地而决不可能与军舰有缘,从而不给予资助和配合。而美国陆军部也同样以兰利教授的一次试验失败作为借口,拒绝合作,从而使兰利教授的飞行试验最终流产。

1903年12月17日,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乘着他们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作了史诗般的飞行表演,完成了美国首次飞行器载人飞行。1908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陆军部开始对莱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它尽快成为军用设备。

正当大多数人认为飞机是陆战兵器的时候,一个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于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为《军事飞行》的着作中,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条件。他认为,飞机在军舰上起降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同时,他还认为在军舰上降落飞机就要求军舰本身具备一定的高速度。不过,克莱门特·艾德尔的理论在他的祖国没有受到重视。正因如此,法国人的舰上飞行,比对飞行有极大兴趣的美国人及拥有世界上第一流海军的英国人整整落后了10年!

其实,在克莱门特·艾德尔的《军事飞行》发表前的1908年,美国海军中已有一些标新立异的人提出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飞行的设想,但由于这些人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准备尝试,倒是之后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美国人的警觉,促使美国人加快了飞机参与海战的试验。

这篇报道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德国人正研究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航行在汉堡一美国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报纸上刊出,美国人当即敏感地猜想:德国当局是不是以邮政作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美国当局当即任命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为军舰上起飞试验的总负责人。

尽管钱伯斯被任命为试验的负责人,但美国海军部却没有钱资助钱伯斯进行试验。面对困难,钱伯斯没有灰心,他设法动员了对航空事业颇有兴趣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商约翰·巴里·瑞安投资。之后,钱伯斯又去说服了飞行设计师格伦·H·柯蒂斯和他雇用的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1910年1月9日,起飞试验小组在美新型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准备就绪,并决定于11月14日在汉普顿锚地试飞。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发表了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原来,为了敲打美国海军,加快舰载飞机试验的进展,《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J.麦克迪的飞行员于11月12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做起飞试验。非常遗憾的是,麦克迪在起动引擎时,不慎打坏了桨叶,从而使试验流产了。

尽管《世界报》所组织的试验未能获得成功,但它却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胜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号按规定停泊在汉普顿锚地,远远看去,舰前甲板上方的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飞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飞的单人双翼飞机正迎风而立。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随着螺旋桨的越转越快,机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于舰上可供飞机滑跑的距离实在太短,使得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仍未达到起飞速度,速度不够,机翼带来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见飞机在滑完26米的跑道后,机头直往下扎,而且驾驶员同指挥台的通讯联系也不知因何中断了。人们惊呆了,以为一场惨剧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眼看就要机毁人亡的时候,沉着的伊利巧妙地操纵起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使飞机在即将闯入海面触水而机毁人亡的瞬间昂起了机头,紧贴着水面蹒跚地飞行了几千米,并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