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课外雅致生活-对弈再望,围棋
39244300000002

第2章 围棋的历史发展(2)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汉图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制局图,还于帝(宋文帝)前复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六、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至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考翰林。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不管遇见谁,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佳肴。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

《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们在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高。

《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间,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家又称金谷园,所以题为《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妙的棋艺与风格。但从晚唐诗人韩描写《金谷九局图》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们仍可想像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斑。

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围棋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开元25年,即公元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是君子之国,礼仪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罗。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他与来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子很高兴,拿出了极为名贵的棋盘“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两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惟恐有负君命,有辱国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举棋时,手指已经汗嗞嗞的了。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终于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着镇神头”。

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是位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棋比赛。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景实的棋手,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是足以振国威的。

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在我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本,至少还有《棋图》、《玉溪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等,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以便“独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会了着法,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付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本稀少,毁于一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并非夸张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七、众国手争霸棋坛的宋、金、元时期

到了宋朝哲宗、徽宗时,出了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在围棋各方面都比王积薪有所发展,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围棋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代棋家的经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着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括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到了围棋战略的高度。

《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刘仲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着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认为,布局是围棋之基础。

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时机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对于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

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刘仲甫独霸棋坛足有二十年,但人终老,棋终衰,不断涌现的新棋手,不少人跃跃欲试,想压倒刘仲甫的棋霸地位。当时敢于和刘仲甫一争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晋士明、王憨。

绍圣初年,祝不疑进京去礼部办事,同乡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观国手下棋,正巧这天刘仲甫也在那儿。在人们怂恿下,不疑与他下了一盘。一上来,不疑请仲甫让子。刘仲甫说:“非高手不到这里下棋。在这儿下棋是对子才行。连先后都还得争呢!”最后,还是刘仲甫让先,这盘棋下到终局,祝不疑败三目棋。他又问刘仲甫:“现在是不是可以让子了?”刘仲甫说:“我看你的棋,开始阶段走得很好,要照这样下,我是不能让先的。可惜后来不怎么理想。你如果还这么下,我让五子也可以,岂止是让先。”祝不疑笑而不语,他们又下了第二盘。

这盘棋不是让先而是分先了。下到三十余子,刘仲甫突然停下,拱手问到:“官人贵姓?家住何处?”祝不疑的同乡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刘仲甫说:“我虽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这几年,听说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强。听人说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荐,进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认识此人?”停了一下,刘仲甫有点抱歉地告诉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约会,这盘棋下不完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登门拜访,我们再接着下。”说完就准备走。这时不知是谁告诉他,刚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刘仲甫感叹地说:“真是名不虚传。”

后来,刘仲甫去看望过祝不疑数次,奇怪的是,从来不谈棋。也许刘仲甫已看出祝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过他,使自己国手之名蒙羞。《春诸纪闻》中就有这样的评价:“近世士大夫棋,无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

王憨的棋力可能与刘仲甫不相上下,可惜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太短,过早地去世了。《铁围山丛谈》里写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几而痛心死。”

后起之秀晋上明也是刘仲甫的劲敌。政和初年,晋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两道有余。他下棋左右纵横,神出鬼没,很有特点,名噪一时。刘仲甫知道后,主动找他对局,果然连吃败仗。书上说刘仲甫“为晋士明再四连败之。”

《宛委余编博物志》上也有评价,认为:宋朝时,继唐朝王积薪而棋品最高的,要算江南的刘仲甫。当时能与刘仲甫抗衡的,有王憨。后来出现的祝不疑,棋力比刘仲甫高“一道许”,再后出现了晋士明,“河东晋士明高仲甫两道许。”刘仲甫独霸棋坛的局面就此结束。

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刘仲甫高于王积薪,确是水平问题。而祝不疑、晋士明高于刘仲甫,则是利用了刘的弱点,况且,刘仲甫那时年事已高,祝、晋二人则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外,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与珏,他与刘仲甫在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对弈的场面,被描绘在《长生图》里,流传至今。

宋哲宗元祐九年,刘仲甫、王珏和另外两位棋手杨中和、孙先,曾在彭城举行四人联棋赛,这个遗局被称为《四仙子图》。

南宋时,出现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艺很不一般。据《太平清话》里记载,她因擅长围棋而在内廷奉职。

金、元时期的棋手见于记载不多。我们现在只知道金朝的围棋竞赛制度与宋朝相仿。金世宗时,贵族宗室中棋风甚盛。据《金史》记载,围棋赛中还曾闹了一起纠纷,监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处分。

金朝时被推为全国第一的棋家是张大节。他曾被召至宫中与礼部尚书张景仁对弈,张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

据《中州集》上说,金史公文章书法“皆有前辈风调”。围棋也“绝人甚远”。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

宋、元时,出现了三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三部书是:《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和《玄玄集》。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有人认为是张靖,尚未有定论。

《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术,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算关系到一局的胜败,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则,《合战篇》则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虚实篇》主要探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度加以阐述。《审局篇》要人们特别重视棋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题。《斜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列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篇》把棋力的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题。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